鲁莽的改革家——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出身卑微,祖父是农奴,父亲是矿工,他自己15岁当工人,“十月革命”后入党参军。这个极富个性色彩的苏联领导人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性格粗野,却又极其坦率。他曾发表秘密报告,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也曾锐意改革,为打破长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的局面立下头功。冷战期间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曾经叱咤一时,大搞美苏对抗,又引发中苏论战,真正是功过参半任人评。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掌控了苏联的党政大权,从1953年9月7日起至1964年10月14日,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同时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在其任职期间,他极力纠正斯大林领导时期重工抑农的政策,对苏联的农业、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以秘密报告的方式,代表苏共中央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长达四个半小时之久的报告通过大量历史材料,揭露和批判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提出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秘密报告的出台有其深刻原因。斯大林逝世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平反冤案的呼声日益高涨。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效,然而继续改革必定会触动斯大林体制的核心。在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依然不减的情况下,改革很难深入下去。此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束缚,反对并打破个人崇拜就成了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关键。
在秘密报告之后,赫鲁晓夫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了近千万人的冤假错案,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中的政治犯。苏联的知识分子也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轻松,索尔仁尼琴等作家的作品也得以公开出版。
但是原本应保密的秘密报告却迅速在苏联国内传播,并很快传到西方。秘密报告在苏联党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公布于世后更是震撼了世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巨大分歧。它使得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领域恢复了生机,促进了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历史探索,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苏联的改革进程。
当然,秘密报告也存在有严重的失误和缺陷,它没有划清批判斯大林和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界限;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也较为肤浅,没有深刻探讨个人崇拜形成的根源。更加糟糕的是,赫鲁晓夫没有就批判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从而造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思想上的混乱。
1955年,赫鲁晓夫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
赫鲁晓夫的内政外交
在内政方面,赫鲁晓夫对苏联的经济进行了改革。农业方面,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苏联仅重视重工业的增长,忽视了农业的发展,致使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苏联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苏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苏联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他改变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的义务交售制,采取农产品采购制,并且改变过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工业上,赫鲁晓夫对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尝试进行有限度的分权,扩大了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尽管如此,这样的改革措施还是给苏联的工业注入了相当的活力。遗憾的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统一管理体制,由于缺乏相应的调控与沟通,导致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
1955年6月2日,赫鲁晓夫和葛罗米柯(后排右手插入上衣内者)在倾听宣读《贝尔格莱德宣言》,此协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签订,强调互相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
赫鲁晓夫的上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他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框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改革总的来说并不是十分的成功。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外交政策方面,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的“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与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展开一场著名的关于美苏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厨房辩论”,提出“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言论。但是作为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而且他还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曾发生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干涉东欧国家内政,又因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社会主义阵营面临分裂的危机。
赫鲁晓夫之墓
赫鲁晓夫因心脏病发作,于1971年9月11日在沉寂中病逝,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当时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在他的坟前,矗立着一座别具一格的雕像,由不规则的黑白大理石拼合组成,碑龛里是赫鲁晓夫的青铜头像,那黑与白的搭配恰恰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改革家的下台
赫鲁晓夫取消了中央领导的“特殊供给”和官僚干部的各种特权,招致官员不满。他的自由化政策更为斯大林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痛恨。在其政治生涯的后期,赫鲁晓夫认为美国人大量种植玉米,苏联人也不该落后,因而号召全国种玉米,继而又把党委分成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种种近似荒唐的举措令其他苏联领导人颇感失望,其粗暴的脾气更令人怨恨。
1964年10月11日,经过周密的准备,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讨论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此时的赫鲁晓夫正和米高扬一起在南方黑海边皮聪大的中央别墅中度假。11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首先和赫鲁晓夫通了电话,通知他主席团要开会讨论赫鲁晓夫关于划分农业机构的计划草案。接到电话后,赫鲁晓夫拒绝仓促返回莫斯科参加会议。而稍后同样接到电话通知的米高扬却立刻动身返回了莫斯科。不久,勃列日涅夫再度用电话通知赫鲁晓夫,声称如果他拒绝前来,主席团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开会,这时赫鲁晓夫才最终同意返回莫斯科。
赫鲁晓夫10月13日到达莫斯科后,他从机场直接去了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此时他的办公室警卫人员已经被调换,内外通信也被封锁。这次撤换行动苏共中央主席团是事前作了周密部署的。在会议上,按照预定计划,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带头向赫鲁晓夫发起攻击,其长篇主旨发言,列数赫鲁晓夫十年来的一系列严重错误,紧接着其他人的讲话全是批评赫鲁晓夫错误的“炮弹”。这次会议一直进行到13日的深夜。会议中途休息时,米高扬劝说赫鲁晓夫,要他自愿递交退休声明,以体面的方式终止政治生涯,赫鲁晓夫同意了。由于赫鲁晓夫采取合作的态度,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不对他展开更广泛尖锐的公开谴责。
在10月14日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被撤销了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以及他的中央委员资格。此后,赫鲁晓夫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成为一名“特殊养老金领取者”,到莫斯科郊区的一幢别墅里过着养老生活。
俄罗斯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人们在赫鲁晓夫墓前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