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就医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黄金六分钟——常用家庭或现场急救知识

人工呼吸术

心跳、呼吸是生命的体征。当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必须立即采取人工呼吸术和胸外心脏按压术,一秒也不能耽搁,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

人工呼吸术是用于自主呼吸停止时的一种急救方法。通过徒手急救使空气有节律地进入肺内,然后利用胸廓和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使进入肺内的气体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以代替自主呼吸。人的大脑需要不断地供给氧气,如果中断供氧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性的神经损害。所以一旦发现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抢救措施就是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或者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保持有效通气和血液循环,保证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首先将病人仰卧位放到硬质的板上或地上,松开领口、腰带(如为女病人还有胸罩),再将病人头部后仰,用一手的示指(食指)和中指置于病人的下颌骨下方,将颈部向前抬起,以开放气道。如病人气道内有异物或呕吐物时应及时清理。可用手指缠纱布或手帕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清除固体异物时一手按压开病人下颌,另一只手用示指将固体异物钩出。

人工呼吸具体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施救者在病人头部一侧,用一手捏住病人鼻子,并要用嘴封住病人嘴巴,如图1。

图1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正常吸气(非深吸气)后吹气,如果病人胸廓没有抬起,应再次使病人仰头抬额,开放气道,然后再吹第二次。一般每次吹入500~600毫升的空气就可见到病人胸廓抬起即可。呼气时仍让病人口部张开,同时放松捏紧鼻翼的手指,使口鼻通气,病人的胸廓自行弹回而呼出空气。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次人工呼吸宜时间超过1秒。避免以过快、过大压力通气或吹气量过大,已产生可见的胸廓抬起为宜。

2)呼吸停止者,常同时有心脏停搏,需同时进行心脏按压术,可在按压胸部30次后吹气两次(30∶2)。有心跳无呼吸(如某些药物中毒、窒息等),可每5秒吹气1次。

3)婴幼儿面部较小,可采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即施救者的口同时包裹病儿的口鼻进行吹气。有的病人牙关紧闭而不能张口,或口腔有严重损伤而无法进行口对口呼吸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即向病人的鼻孔吹气。

(2)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施救者跪跨在病人的大腿两侧,拇指向内,其余手指向外,向胸部上后方施压,将空气压出肺脏,然后放松,让胸廓自行弹回而吸入空气,如此重复,每分钟20次左右,如图2。

图2 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

(3)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此法适用于溺水者,方法与仰卧位的操作相似,压迫部位为两侧胸背下方,如图3。

图3 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

如病人同时需要做心脏按压,或病人伴有胸部外伤者,均不宜用仰卧压胸人工呼吸法或俯卧压背人工呼吸法,只宜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胸外心脏按压术

胸外心脏按压术是救护车来到前,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建立人工呼吸循环的极重要急救措施,与人工呼吸术有着同样重要性。

当病人心跳停止后,脉搏即消失,呼之不应,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应立即进行现场的胸外心脏按压术。

具体方法是:

(1)置病人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以保证按压胸骨时起到心脏受按压后应有的效果。

(2)准确按压部位,在胸骨中1/3与下1/3交界处,如图4。

图4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3)施救者双臂应绷直,用右手的掌面压在病人胸骨下部,另一只手放在右手背上帮助用力,如图5、图6。施救者双肩应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图5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图6 胸外心脏按压法

在胸外心脏按压时,应注意:

1)施救者要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按压,不应冲击式向下猛压。

2)按压应平稳而有节律地进行,不应间断,每分钟100次左右。

3)按压至最低处,胸骨下陷至5厘米左右,然后放松,但施救者的手掌不要离开病人胸骨的按压点。

4)若有多名施救者在场时,可每2分钟轮换胸外按压,换人应在5秒内完成。

5)如遇幼儿,可用单手挤压,或用两个手指按压,用力不可太猛,按压时使胸骨下陷4厘米即可。按压频率为每分钟大约100次。

6)心搏骤停的起初几分钟内,人工呼吸的重要性不及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应及早开始,至少完成第一个胸外按压周期后(至少2分钟),才考虑人工呼吸。

现场急救有两个人时,可以一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现场只有一人时,则可以先吸一口气再做15次胸外心脏按压,反复如此按比例进行。

止血

在刀割伤、刺伤、枪弹伤和辗擦伤等时,血液从伤口流向体外称为外出血。成人全身血容量为4000~5000毫升,一次外出血量达全身血容量的1/3以上时,生命就会有危险。因此,抢救止血要分秒必争,沉着果断,设法立即止血,以抢救病人生命。动脉出血色鲜红、量多速度快、危险性大;静脉出血色暗红,血缓慢不断从伤口流出,危险性相对小些。不论动脉或静脉出血,均需采用止血术,现场常用的止血方法有局部压迫止血、动脉压迫止血和止血带止血。

(1)局部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纱布、绷带、手帕或毛巾填塞伤口,外用绷带或布条、毛巾加压包扎。在对肢体伤口的加压包扎过程中,加压力量达到止血目的即可,不宜过大,防止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包扎后,若仍有血液渗出,不要将放在伤口上的敷料拿去,在敷料上加盖多层后,然后再扎紧。

(2)指压止血法:即在伤口上方,近心脏一端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在出血动脉的近端,用拇指或其余手指压向骨头就可以止血,如图7。

图7 指压止血法

包扎伤口

包扎是外伤急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固定敷料、药品和骨折位置及减轻疼痛等作用。包扎最常用的材料是绷带或三角巾。在紧急情况下,如缺乏上述材料,可用干净的毛巾、衣服、被单、手帕等代替。包扎方法较多,但无论何种方法,包扎不宜过松,以免滑脱;也不宜过紧,以免压迫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包扎方向为自下而上,自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肘部时要弯着包扎,而腿部要伸直包扎,以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骨折固定

在摔倒或者外伤后,某个部位发生剧烈的疼痛,有畸形或活动受限,就应该估计到骨折的可能。

为了使骨折病人在送往医院途中,安全、舒适,伤部不致因颠簸震荡使得断骨刺伤血管和神经,增加伤害程度和伤员的痛苦,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到的条件,如用躯干、健肢、木板、竹竿、手杖、雨伞、树枝等,及时、正确地对病人的骨折施行急救固定,即临时固定,如图8、图9。

图8 骨折固定法

图9 骨折固定法

在施行骨折临时固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有伤口和出血时,先止血,后包扎伤口,再进行骨折固定。

(2)对颈椎损伤或者不能除外颈椎损伤者,应保持头颈部与躯干呈直线位置。

(3)不要把刺出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以免增加污染和刺伤附近的血管、神经。

(4)大腿、小腿、脊柱骨折时,不要无故移动伤肢,以免加重伤情,增加伤病员的痛苦。

(5)夹板或就便材料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要用棉花或布片等柔软物品垫好,避免造成压迫性溃疡。夹板要扶托整个伤肢,除固定骨折的上、下两端外,还应把上、下两关节固定好,才能保证骨折部位得到固定。对有明显外伤畸形的伤肢(弯曲、旋转等),只进行大体纠正后固定,不必整复,以免加重对骨折周围组织的损伤。

(6)固定不可过松或过紧。四肢骨折固定应先固定骨折上端,后固定骨折下端,并露出手指或脚趾尖。腹壁开放性创伤导致肠壁外露时,可以使用干净的碗、盆扣外露的肠管,达到保护的目的,严禁在现场将流出的肠管还纳。

断肢(指)的急救

当发生断肢(指)事故后,正确、及时地将病人和断离的肢(指)体尽快、安全地护送到医院,可使断肢(指)再植的成功率提高。

发生断肢(指)的现场,若肢(指)体仍在机器中,千万不能强行将肢(指)体位拉出,或将机器倒转,以免加重损伤。应立即停止机器转动,拆开机器,取出断肢(指)。

一般说断肢(指)完全离断的血管回缩后可自行闭塞,采用加压就能止血。对于大部离断的肢体,在运送前应用夹板固定伤肢,以免在送往医院时引起再度损伤。肢体如有多段骨折,也应固定好患肢,防止造成进一步损伤。

断肢(指)应干燥冷藏保存,气温高的季节尤为重要,将断肢(指)用清洁的敷料包扎好,放入塑料袋内,直接将塑料袋放入加盖的容器内,外围放冰块。不要让断肢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使断肢浸泡在任何液体中。

一般在室温20℃的情况下,完全缺血6~10小时后,断离的肢(指)体将发生不可逆的组织变性。在寒冷季节或经过冷藏,断肢(指)的组织变性较慢,即使缺血超过6~10小时,只要经过良好的急救处理和再植手术,仍可能获得成功。由此,争取时间,迅速运送到附近有条件的医院非常重要。

小儿高热抽筋

小儿抽筋医学上称为“惊厥”。惊厥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也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由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高热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其发病率为2%~8%,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主要原因是婴幼儿时脑发育尚未完善,分析鉴别及抑制能力较差,一个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因而发生惊厥。感染时病菌毒素也可直接作用于脑细胞,促使惊厥发生。典型的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6岁后罕见发生。病儿一般体质较好,多于病初体温骤升时出现惊厥,以上呼吸道感染时多见。惊厥一般呈全身性发作,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一般持续数秒至几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惊厥停止后神志可恢复正常。

惊厥表情多种多样,可有眼珠转动、双眼直视或上翻、面色潮红;有的眼部、面部、手足部肌肉微微抽动,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刚出生的婴儿发生惊厥症状有时不明显,仅有不吃奶、两眼睁着、眼球固定不动、眼睑稍有抽动,口唇周围发紫;也有的惊厥同时伴有头痛、烦躁、呕吐、大小便失禁等。

遇到小儿高热惊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保持患儿安静,不要惊慌失措无故呼唤、摆弄或刺激患儿。

(2)用手帕或纱布包裹筷子插入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但不要用硬东西去撬开咬紧的牙关。

(3)把患儿头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及分泌物顺口流出,避免吸入呼吸道而造成窒息。

(4)用30%~50%乙醇或白酒擦身或用冰袋、凉水毛巾敷于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降温。

(5)用针灸针(或缝衣针)消毒后,刺人中穴(上唇正中)或涌泉穴(脚底正中)。

(6)手脚及全身抽动时,要当心碰伤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