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走近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六 腑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其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一、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胆附于肝,居肝之短叶间,呈囊形,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排泄胆汁,并助肝气之疏泄。肝和胆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别称“精汁”“清汁”,来源于肝脏。胆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然后进入胆腑贮藏、浓缩之,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于小肠。肝胆同属木,一阴一阳,表里相合。“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故胆腑亦具疏泄之功,但胆的疏泄须赖肝气疏泄而行其职。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大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胆的生理特性

1.胆气主升

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主少阳春升之气,故称胆气主升。胆气主升,实为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其时应春,且为阳中之少阳。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则胆主甲子,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胆气升发疏泄正常,则脏腑之气机升降出入正常,从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胆喜宁谧

宁谧,清宁寂静之谓。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则得中正之职,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有决断。邪在胆,或热,或湿,或痰,或郁,胆失清宁而不谧,失其少阳柔和之性而壅郁,则呕苦、虚烦、惊悸、不寐,甚则善恐,如人将捕之。临床上用温胆汤治虚烦不眠、呕苦、惊悸,旨在使胆复其宁谧温和之性而得其正。

3.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决断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剧烈的精神刺激,会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活动。胆气强壮之人,虽受突然刺激而有所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较轻,恢复较快;胆气虚弱之人,则往往因之而形成疾病。这反映了胆有维持精神及脏腑气血活动相对稳定的功能。

知识链接

煮酒论英雄的启示

《三国演义》著名的煮酒论英雄一段中,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此中曹操关于袁绍的评价中,有一句“好谋无断”。我们在电视剧中可以多处见到,袁绍虽然善于谋略,却优柔寡断。比如他经常在遇到重大事情时征求谋士们的意见,却无所适从。一会儿认为这个谋士的建议高明可取,一会儿又觉得那个谋士颇有见地,转瞬间又觉得另一位谋士见解超群独特。但是最终采取谁的建议呢?他马上又表现得左右为难,久久不能决断。这也可以说是胆主决断功能不足的缘故。恰恰在曹操对他的评语中有一句“色厉胆薄”,即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严厉,其实内心胆量是很薄弱的,所以优柔寡断。

二、胃

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一)胃的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主腐熟水谷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胃接受由口摄入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二)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胃失通降,可以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证,或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2.喜润恶燥

喜润恶燥是指胃喜滋润而恶燥烈的特性。胃之受纳腐熟,不仅赖胃阳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呈纡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一个中空的管状器官。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下端与大肠相接处为阑门。

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食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四、大肠

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状。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故互为表里。

(一)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导糟粕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如大便秘结或泄泻。若湿热蕴结于大肠,大肠气滞,又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为“大肠主津”。

(二)大肠的生理特性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所以通降下行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性。大肠通降失常,以糟粕内结、壅塞不通为多,故有“肠道易实”之说。

五、膀胱

膀胱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为中空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

(一)膀胱的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其被人体利用之后,即是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尿为津液所化。小便与津液常常相互影响,如果津液缺乏,则小便短少;反之,小便过多也会丧失津液。

2.排泄小便

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从溺窍排出体外。

(二)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膀胱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故称之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赖其开合作用,以维持其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肾合膀胱,开窍于二阴。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气化作用。若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失司,开合失权,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

六、三焦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的实质,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2.疏通水道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复杂生理过程。三焦能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二)三焦的生理特性

1.上焦如雾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

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被喻为“中焦如沤”。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

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

专业词汇

1.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腑”通“府”,有府库之意。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