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心身同治,食疗药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过去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要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疾病。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诸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风湿病等,均与精神因素有关。同时,许多疾病的转归也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长期患病之后,心理状态往往会相应地发生改变。陈教授临证时十分关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经常教导学生作为一个好的医生,光从躯体结构方面为病人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医生要将爱心、真心和耐心融入诊疗工作中,要心身同治,要将单纯的“用药医人”,转变为“用心医人”,即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那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陈教授还经常在紧张的诊疗工作期间,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厌其烦地告诫病人,要多运动,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配合食疗药膳等。经常有病人在看完病拿到处方那一刻就说“谢谢陈教授,听您一席话,我的病都好了一半了”。病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陈教授欣慰的微笑更是尽显大医风范。此外,陈教授还充分利用电视台、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给大众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和食疗药膳方法,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追捧。
典型病例
患者,男,47岁,ID号6457415。因讲话不流利6年余,加重伴头晕头痛2月就诊。患者6年前看世界杯赌球,一次输掉20万元后,心情抑郁,逐渐出现讲话不流利,结巴,想讲却说不出,劳累后加重。6年来四处求医,先后到过深圳北大医院、南方医院、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康宁医院等处多方治疗无效。最后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先后服用过帕利哌酮缓释片、利培酮、拉莫三嗪片、苯海索缓释片、奥氮平等药物,效果不佳,亦求治于其他中医师,服过数十剂中药治疗,病情仍无好转,且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并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后经人介绍前来就诊。
症见面色萎黄,神情紧张,精神抑郁,讲话非常不流利,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十分勉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诉头晕头痛,疲劳,气短乏力,手抖,口干苦,纳呆,不寐,二便正常。舌暗淡苔白,脉滑数。查阅既往病历及用药,遍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之剂,然效果不佳。分析患者病程长达六年,久病怪病多痰,久病入络,久病多虚。辨证为风痰闭阻舌脉,气虚夹瘀,治以祛风化痰、益气活血通络为治。处方:法半夏、陈皮、全蝎、蜈蚣、僵蚕、黄芪、茯苓、防风、白芥子、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嘱先续服西药(奥氮平5mg,1次/天),以后逐渐减量至停西药。每天早晚快步行走2小时,服药膳“甘麦大枣汤”,每天2次。告诉病人只要自己有信心,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就一定会有效果的。
患者二诊时诉头晕头痛减轻,睡眠改善,精神、食欲好转,讲话较前流利,疲劳感亦较前减轻。舌暗淡苔白,脉滑数。知药已对症,初显其效,以原方加当归以加强养血通络,续服。奥氮平减量为2.5mg,1次/天。后患者每周就诊1次,连续服药1个月后,即五诊时:患者病情已大为好转,已无头晕头痛,讲话流利甚多,纳可,寐安,诉仍易紧张,出汗,易疲劳,舌暗淡苔白,脉弦细。予前方加浮小麦30g以加强养心敛汗,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停服西药。
大约半年后,患者带其亲戚来找陈教授看病,告知其病情一直稳定,讲话已流利,头晕头痛手抖等症状均已消失,精神体力好,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平素劳累后有发病先兆时,自行按病历上的处方在当地配3~5剂药即可缓解。
按:本案体现了陈教授“能中不西”的学术思想。大胆使用中医中药治疗西医处理无效的病例,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治疗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心身同治,配合食疗药膳疗法收获佳绩。该患者久病多方诊治不愈,自诉服西药越治越差,以致无法正常工作。后经陈教授悉心治疗,仅1个月即获显著疗效,半年后随访病已痊愈。可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准确,治疗方法得当,效如桴鼓绝非虚言。
参考文献
[1]黄汉超.陈镜合中西医结合临证新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21.
[2]余锋.陈镜合教授论治冠心病学术思想简析[J].新中医,2009,41(2):9-11.
[3]叶志中,李思宁.陈镜合教授论治冠心病的临证思路[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60-661.
[4]李俐.陈镜合治疗郁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