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万物是“联网”的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
互联网从来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精神。它可以连接计算机、连接手机、连接嵌入芯片的万物,最重要的是,连接那些计算机、手机和万物背后的,正在操作它们的人。互联网的本质是跨越鸿沟、实现“握手”,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最高效率地分享信息、知识和数据。
互联网的由来
1948年,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很快,科学界、军方都认识到,这是一种神奇的机器。它既是强大的运算器,也是分析机,为新型火炮系统、导弹系统在运动轨迹等方面的复杂运算和系统控制提供了强大支撑。
作为先进的运算工具,一台计算机可以“以一当十”,那么通过网络系统将若干台计算机连起来,能不能“以一当百”?1952年,美国军方研发了“远距离预警”系统,这是第一个真正实时的人机交互作用的电脑网络系统,它能接收网络上各个军事部门传送过来的数据,及时处理这些数据并发出军事警报。但这种中央控制的网络结构遭遇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假设性挑战——假如美苏爆发战争,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指挥点能否正常工作?这些指挥点之间,能否绕开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
1969年,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了。这个网络把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位于各个节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用的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
分组交换技术将计算机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一个个标准大小的数据包,然后给每个数据包加上发送地址等传送信息发送出去。通信传输的“内容”变得极其标准化,同时又可以根据信道堵塞情况自动选择“绕行路由”,到达目的地后再“恢复原状”并且“比对核验”,这样的通信网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高效率。
最初的阿帕网,只在4个大学设立了节点。一年后阿帕网扩大到15个节点,众多的计算机被快速编织入网,平均每20天就有一台大型计算机登录网络。1973年,阿帕网跨越大西洋,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连接,世界范围的“登录”开始了。
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一个国家内不同的地区、不同型号的计算机都各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控制语言以及计算机文件的组织方式,而这些结构的差异使任何两台不同型号的机器之间都无法展开合作。如何让这些操着不同“语言”(协议)的内部网互相接纳,形成统一的网络呢?历时10年,在众多各有坚持的网络通信协议中,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最终胜出,于1983年成为全球至今共同遵循的网络传输控制协议。TCP/IP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从此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终于有望构建起一座攀登人类信息文明高峰的“通天塔”。它的出现,也让阿帕网寿终正寝。
获得了全球共同语言的互联网,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属于普通人,因为在这个新生的网络世界里,只有专业人士才能通过复杂的代码程序,前往特定的地方、捕捉特定的信息。这是因为,一方面,互联网上有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很便利地联络到优秀的同行开展探讨。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本身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直到1991年,伯纳斯·李和他的同伴编写的网页程序才在普通人面前开辟了通往互联网的康庄大道。伯纳斯·李贡献的超文本浏览器及相关协议就是我们如今每次键入网址时出现的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伯纳斯·李命名的World Wide Web就是人所共知的WWW,中文译名为万维网。万维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极大地推广了互联网,互联网在普通用户之间出现了草根式传播。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互联网已经进入连年翻番的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叩响互联网大门
当西方世界因为互联网开始疯狂时,一只睡醒的雄狮也已悄然睁开了它的眼睛。
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在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里,随着键盘被敲击发出的最后一声“吧嗒”,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成功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发出去的几天内,发送邮件的研究小组先后收到了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祝贺邮件,其中还有留学生发来的贺信以及外国朋友的建议和联系意愿。
正如第一封邮件的内容“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所想表达的,邮件成功发出的那一刻,中国叩响了互联网新时代的大门。
1994年的4月20日,一条64K国际专线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与互联网连在了一起。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同年9月25日,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与世界10 000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开通了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5月17日,邮电部在北京西单电报大楼设立了业务受理点,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填写一张用户资料表,普通大众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用户。电信部门还在北京图书馆设立了一个有30多台电脑的展厅,向公众演示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1996年,在北京中关村白石桥白颐路口,立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道:“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 500米!”看到广告牌,很多人好奇:向北1 500米到底是什么?原来,是一家叫作“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这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当年的广告词里说:“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
作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虽然最终成了迈向新时代的先烈,但它却教育和培养了中国的第一代网民,为中国互联网播撒下了星星之火。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1998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互联网在中国迎来了破局,除了门户网站勃兴,腾讯、京东、联众游戏和3721也在这时诞生。随后的20年,中国互联网引发了几乎所有消费领域的革命,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成为消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2007年,以PC(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为主导的黄金十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个人计算机为上网工具,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新大多基于PC端浏览器,在科研领域孕育而出的互联网开始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近。
1998年,门户网站的概念漂洋过海,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并称“门户三剑客”的搜狐、新浪和网易集中亮相,光明网、国际在线等官方新闻门户也先后成立,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率先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也在摩拳擦掌,最终打造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三大巨擘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1998年底,马化腾创办了腾讯。1999年,一款名字为OICQ的聊天软件伴随着一只小企鹅出现在人们面前,从此,人们的交往方式被改变了。同一年,阿里巴巴网站在马云的家中诞生。4年后,阿里巴巴先后推出了淘宝网与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2000年,李彦宏从硅谷回国创建了百度,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的服务。此外,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应用蓬勃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经历了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中国互联网遭遇了暂时的发展低潮,但随着固定宽带网络覆盖、网络速率的持续提升,10年间中国互联网的连接数量从1998年6月的117.5万迅猛增长到2007年12月的2.1亿,翻了近200倍。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第一大国。
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7年,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的黄金十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上网工具,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创新大多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开始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圈。
2008年,iPhone(苹果手机)正式来到中国,将我们从PC互联网时代拉进移动互联网时代。10年间,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从基础的娱乐消费、社交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公共服务的教育、医疗、交通,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延续PC时代优势的BAT,小米、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一批互联网新贵也由此纷纷崛起。今天,平均每个人的手机中安装超过40个App(应用程序),聊天有微信、购物有淘宝和京东、打车有滴滴、订餐有美团、看短视频有抖音、旅游有携程……这些App覆盖了吃穿住行等各种生活场景。这一切,正如邓肯·克拉克在《金融时报》刊登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我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但从2017年开始,在回到伦敦或者硅谷时我有了时间倒退的感觉。对城市居民来说,中国是无摩擦生活的典范,骑单车、从一大堆餐馆订外卖、生活缴费、向朋友转账,所有这些都可一键完成”。
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
回顾消费互联网的黄金20年,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资本的力量是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但近年来,互联网用户数增长已经放缓,人口红利正在消退。到2018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1.31亿,可以说除了白叟黄童,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同时,月活跃用户规模增长持续放缓,同比增长率已由2017年初的17.1%放缓到2018年底的4.2%。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消费互联网呈现饱和状态,各线上行业的渗透率开始接近天花板。移动电商的月活跃用户数一直稳定在4亿左右,阿里巴巴、京东成交总额(GMV)增速也开始放缓。2018年,腾讯微信月活跃用户也已接近11亿,人口的流量池几近枯竭。
曾经狂热与冲动的资本也趋于理性。资本运作下的“烧钱圈地”模式失灵,这在共享经济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2016年1月30日,ofo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戴威和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趴在北京国贸三期外面的栏杆上,在手机上搜索“金沙江创投Allen”,才确认了刚刚和他们谈话的就是著名投资人朱啸虎,然后激动地冲回56楼,接受了金沙江创投1 000万元的A轮融资。这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只是开始,随后共享篮球、共享雨伞乃至共享厕纸纷至沓来,资本“闭着眼睛”一拥而上,最后势必一哄而散。当资本狂欢的泡沫被戳破,小桔车“卖身”美团、小黄车举步维艰……
不单单是共享单车落寞退场,P2P(点对点网络借款)大面积爆雷、互联网金融遭遇重挫……于是,在人口红利消退、资本模式失灵后,大家都说,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趋于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
互联网上下半场的概念,最早是美团网创始人王兴于2016年7月在公司内部的一次战略沟通会上提出的。其核心意思是,正如中国经济用30多年吃光了人口红利,“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互联网用20多年也吃光了人口红利,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失灵,必须转向追求纵深和创新,这就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在当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王兴再次公开阐述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这一次不但得到一众互联网大佬的响应,这个概念还被正式纳入新华社的官方话语。于是,互联网上下半场的概念开始广为流传。
雷军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如果说,上半场的风口是人人连接,下半场的风口在哪里?近两年来,在寻求更广阔市场空间和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已然成为互联网向纵深推进与融合创新的方向。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加持下,人-机-物全面连接的下半场风口正在吹起!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曾经推动消费互联网飞速成长的重要力量,资本已经开始“脱虚向实”。面向个人消费市场的投资比重逐渐下降,面向企业市场的投资比重持续增长。在美国,风险投资中面向企业市场的投资规模已占到40%,以色列则达到了80%以上。在中国,生产制造领域也已成为创投国家队近两年来投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好风凭借力。互联网开始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的“小C”时代向工业互联网主导的“大B”时代转移。
互联网下半场启幕
在新时代的波澜里,如何找到前进的锚点?以“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消费互联网给我们留下了启示与思考。
消费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工业互联网的本质也是连接。但是连接的对象不同,消费互联网的连接对象是人,百度连接了人与信息、阿里巴巴连接了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了人与人。通过有效连接,消费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效率。工业互联网将连接对象从人延伸到了机器,让曾经在物理世界中冷冰冰的物体被抽象到数字世界,具有了交互、感知能力。万物互联,连接数量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据通用电气预计,到2020年,机器的连接数量将超过500亿个,远远超出消费互联网的人人连接数量。
机器与人不同,机器是用于生产的资产。机器连接所形成的能量将是消费互联网的百倍乃至千倍,掀起的巨浪能级是消费互联网所不能比拟的。机器与机器的交流可以将工业生产沉淀的大量沉默数据转换为生产资源,再进行更深层面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徐州重工的20多万台机器设备以及行业内的30多万台机器设备,都被连接起来,最快3分钟就能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最优派单。就像阿里巴巴用“芝麻开门”打开了宝藏之门,无数徐工一样的企业用“工业互联网”这个咒语打开了提质增效的大门。据通用电气测算,未来20年,工业互联网至少为中国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消费互联网的关键是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也是应用。但是应用的场景不同,消费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人的日常生活圈,比如,购物、出行、娱乐、订餐、住宿、旅游等。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将覆盖产品、资产、生产线、商业、企业间等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比如,设备维护、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决策管理、协同制造、产品溯源等。
应用的场景不同带来应用的属性不同,消费互联网应用场景简单、应用门槛低,用户需求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所以,面向10多亿用户的消费互联网应用是共性的、共享的,整个消费互联网现有的App总数只有几百万。相比之下,工业互联网的用户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等特征,应用门槛高。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工业革命的最大成果之一是行业细分,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细分技术和独门的专业知识。比如,焊接作为制造业中最常见的“连接技术”,有七八百种不同的工艺流程;一根输电高压线,也可以有上百个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如此高的知识壁垒必然导致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是个性的、专享的,其应用数量也将是消费互联网应用的十数倍,将达数千万。
消费互联网的灵魂是创新,工业互联网的灵魂也是创新。但是创新的方式不同,消费互联网是由消费者主导的眼球经济模式,为了讨好消费者、吸引注意力,需要低价、免费甚至补贴。所以,消费互联网必须绕开中间商、去中介化,这就带来了颠覆式创新。而工业互联网是协同式创新,因为工业互联网的目标不是去中介化,而是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工业,提升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生产线到销售物流再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面对更长的产业链条、更复杂的模型、更多样的需求,产业链上下游不能貌合神离、各有所思,必须是高程度、高水平的协同,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所以,我们看到,在浙江的一场装备制造、机械专场招聘会上,阿里巴巴要招聘的“ET大脑工业训练师/ET大脑业务专家”,要求的是具有10年经验的工人老师傅。与此同时,阿里云年轻的程序员们也已经到车间里写代码了。
创新的方式不同,主导产业发展的主体也随之改变。在互联网上半场主导发展的谷歌、亚马逊、脸书、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的主角光环正在褪去。在工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学科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传统制造企业将重回舞台中央,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角色转换,制造企业张开怀抱拥抱互联网,积极利用巨头们在上半场积累的技术优势,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风光一时的互联网巨头们也赶忙撕下上半场烙印在身上的“颠覆者”标签,带着“赋能者”的新标签跑步进入下半场,开始执行“B计划”。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分工协作、新的合作生态。比如,三一重工和腾讯云共同打造的根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工程设备2小时到场、24小时内完工的服务承诺,大大提升了运营的效率。
不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制造企业,都已投身到万物互联的浪潮中,工业互联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回首消费互联网时代,凭借无畏的拓荒精神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中国实现了从PC互联网阶段的跟随到移动互联网阶段的并跑,展现了受到全球瞩目的“中国力量”。今天,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加速创新突破和应用推广阶段,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格局尚未成型,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大胆向前,当你选择奔跑的时候,世界就是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