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棠叙
今年冬,棠病手足厥逆,不能自诊,身热无汗,但欲寐。自念此少阴病也,生平茹苦寒若饴,不敢决。医者皆以为时温,服药五六日,下利,欲吐不吐,心烦,病益剧。会周怡崧师遣人问疾,命主川中张济堂先生诊视,先生至,切候久,详讯所苦,索医方观之,惊曰:此少阴病也,见证似时温,当于脉细微辨之。误服寒凉,迟且不治。为处理中圆方,加生附子三钱,作汤。家人疑药峻,时棠已大悟,促煎服一剂,下断,复加减消息之,盖二十剂有奇而安。暇时忆及汉川田云槎司马[1]尝以所著 《医寄伏阴论》二册见示,諈诿[2]作序,因检书,与先生共读之。先生曰:是书原本仲圣辨阴病霍乱,碻[3]体例,善立法,采方术,因时变通,不戾[4]于古,大有裨于世。惟未见全集,作单行本则犹有未尽。未几,先生赴荆门之聘,别去。会门人谢拾青来,为云槎索序。棠维[5]序者书之纲也,古者譔述[6]家自为之,唐以后乃有为人作序者,亦必抉其义蕴,以著可传之实,或有一二罅漏[7],亦必表而缀之,无取乎誉也。今是书之义蕴,济堂先生言矣,惜所谓作单行本有未尽者,未及与先生详考。无已,棠姑拟之。东南地下,岁常浸阴,病家湿重寒轻,若西北高亢,气寒阴,病家寒重湿轻,则苏、砂、二陈、姜、附等,分有进退,此单行本所宜缀也。《神应经》[8]曰:百会穴在顶中陷中,容豆许,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马元台[9]《注证发微》曰:发上百会五寸央[10]。王宇泰[11]《证治准绳》引汤氏曰:百会一穴,前后发际两耳尖折中乃是穴也[12]。方书所载但云顶上旋毛中,不审有双顶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又 《铜人》三图、《千金翼方》曰:太溪穴在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13]。所谓寸分,同身寸分也。上二穴载是书比类中,即所名伏阴病,亦有当及者。单行本采注加详,则医者知用也。济堂先生尝曰:仲景童便、猪胆汁法,用辄不效,深思其理,盖童便气味咸寒,胆汁气味苦寒,古方剂重,汁、便少,故宜,今用姜、附不过一二钱,而汁、便几于等分,是药受制也,减之太少,则又无通格拒之力。先生易水激法,用冷水一大盂,待药作汤成,即取一盅置盂内,隔水激之,数易水,趣令汤冷,顿服,使凉气外弥,温性内涵,应手得效,是又阐明仲景妙有[14]变化。是书原病篇中可参用,情且不违而致大益者也。谨揣称济堂先生之意,冀增泰山之壤[15],至于书之可贵,则济堂先生名医,其言也信。
光绪十五年己丑冬十二月汉阳关棠叙
[1]司马:官名,始置于殷周时,掌军政和军赋。后世用为兵部尚书之称,田宗汉曾任职兵部,因称。
[2]諈 (zhuì坠)诿:嘱托。
[3]碻:同 “确”。《广韵·觉韵》:“确……亦作 ‘碻’。”
[4]戾:违背。
[5]维:通 “惟”,思。《说文通训定声·履》:“维,假借为 ‘惟’。”
[6]譔述:撰述。譔,同 “撰”。 《集韵·獮韵》: “譔,述也,通作‘撰’。”
[7]罅 (xià夏)漏:疏漏。
[8]神应经:针灸著作,一卷,明代陈会撰。
[9]马元台:即马莳,明代医家,字仲化,又字玄台,清人避康熙帝名讳,改为元台,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著有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0]发上百会五寸央:语见明代张三锡 《经络考·督脉诸穴歌》。
[11]王宇泰:即王肯堂,明代医家,字宇泰,金坛 (今江苏金坛)人,著有 《六科证治准绳》等。
[12]百会……是穴也:语本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
[13]太溪穴……动脉陷中:语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五、 《千金翼方》卷二十六。
[14]妙有:佛教称非有之有为 “妙有”,此谓隐微幽玄。
[15]泰山之壤:对自己观点的谦恭说法。秦代李斯 《谏逐客书》: “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