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生制饮片临床鉴别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辅料作用论

历代医药学家不仅用辅料炮制药物,还重视辅料对中药药性及功用的影响,不断创造中药炮制新方法、新理论,并用于指导中药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形成了中药炮制学中最为重要的辅料作用论。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引李东垣“用药心法”有:“黄芩、黄连、黄檗、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再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说明了酒的作用。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也提出:“芫花本利水,非醋不能通。绿豆本解毒,带壳不见功。草果消膨胀,连壳反胀胸。黑豆生利水,远志苗毒逢。蒲黄生通血,熟补血运通。地榆医血药,连梢不住红。陈皮专理气,连白补胃中。附子救阴药,生用走皮风。草乌解风痹,生用使人蒙。人言烧过用。诸石火煅红,入醋能为末,制度必需工。川芎炒去油,生用气痹痛。凡药入肺蜜制,入脾姜制,入肾用盐,入肝用醋,入心用童便。凡药用火炮,汤泡煨炒者,制其毒也。醋浸姜制酥炙者,行经活血也。”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提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5]首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药物的主要作用。

酒制升提:指中药用酒炮制可引药上行。

姜制发散:指中药用姜汁炮制可取其温经发散之功,增强中药疗效。

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指中药用盐水炮制可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其软坚散结的作用。

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指中药用醋炮制可以引药入肝经,且有协同疏肝止痛的功效。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指中药用童便炮制可除去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药下行以滋阴降火。

米泔制去燥性和中:指中药用米泔水炮制,可除去其温燥之性而增强健脾和胃之功。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指中药用乳汁炮制可使其补血润燥之功增强,使血亏所致的形体羸瘦,燥渴枯涸之症得以恢复。

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指中药用蜂蜜炮制可借蜂蜜之味甘难溶之性,赋中药以缓急止痛之功,并能增强补中益气及补肾益元之效。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真气是指东壁土“得太阳频照之功,引真火发生之气”(《得配本草》)。指中药用日久之东壁土来炮制,可借真火发生之气,迅速达到补益中焦脾胃之功效。

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上膈,即膈上,宗气所存之地。指中药用麸皮制药可以缓和中药的燥烈之性,而免伤宗气。

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指中药用乌豆汤、甘草汤浸渍,然后日晒,可减缓其毒副作用。

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指中药用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容易渗入骨内,易于粉碎。

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亦增补了辅料作用论[6]

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吴茱萸乃大辛大热之品,以其制苦寒之药,可缓解苦寒之性,而免伤胃气。如吴茱萸制黄连。

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猪胆汁具苦寒之性,清热泻火作用强,当肝胆火盛时可用猪胆汁炮制药,可达清泻胆火而致疏肝解郁之妙用。如《本草纲目》记载黄连“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

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牛胆汁亦为苦寒之品,可去温热药燥烈之性,而变清热泻火。如牛胆汁制天南星变为胆南星而具清热化痰之功。

秋石制抑阳而养阴:秋石具滋阴降火之用,黄柏用秋石制,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枸杞子偏于补阳。用其炮制巴戟天,可增强补肾助阳之功。

麸皮制去燥性而和胃:“麦麸性凉,用炒诸药”(《炮制大法》),意思是用麦麸皮炮制药,可以去其温燥之性,又能健脾和胃。如麸炒白术、苍术等。

糯饭米制润燥而滋土:滋土为健脾之意。用糯米制可以达到滋润健脾之效。如米炒党参。

牡蛤粉制成珠而易研:用牡蛎粉或蛤粉烫制可以使之成珠,而容易粉碎。如蛤粉烫阿胶珠。

黄精自然汁制补土而益母:黄精具有补气养阴,润肺,健脾,益肾的功能。古代多用黄精自然汁蒸制,以达健脾益肺之功。如黄精自然汁浸菟丝子,黄精与白芷同蒸一伏时等。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述及炮制理论问题时曾说:“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但制有太过不及之弊。”

李中梓《本草通玄》除了对辅料炮制作用有类似陈嘉谟的论述外,还强调了工艺要求,如“煅则通红,炮则烟起,炒则黄而不焦,烘则燥而不黄”。

(贾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