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础生命支持

一、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
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越迅速越好,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用最短时间来判断有无脉搏,并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无呼吸或喘息)。判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应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如找听诊器听心音、量血压、接心电图(ECG)、检查瞳孔等。
1.判断患者有无反应
循环停止10秒钟,大脑即因缺氧而发生昏迷,故意识丧失是心脏骤停的首要表现。判断是否意识丧失的方法是大声呼唤(“你怎么了”或直呼其名),也可拍打患者肩部,但不可晃动患者。
2.判断有无呼吸
心跳停止者大多呼吸停止,偶尔也可有叹息样或不规则呼吸,有些患者则有明显气道梗阻表现。判断的方法是暴露胸腹部皮肤,直接观察有无胸腹部起伏,若不能肯定,应视为呼吸不正常,立即采取复苏措施。目前已不再推荐将耳朵靠近患者口鼻,用听呼吸气流声及感觉呼气来判断有无呼吸,将传统的“一看二听三感觉”精简为“一看”。
3.判断有无心跳
徒手判断心跳是否停止的方法是触颈总动脉搏动,首先用示指和中指触摸到甲状软骨,向外侧滑到甲状旁沟即可。近年来,已不再强调检查脉搏的重要性,原因在于即使是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脉搏,从而导致复苏的延误甚至放弃。专业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钟,若10秒钟内不能确定存在脉搏与否,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并启动EMSS,有条件时寻找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
二、人工胸外按压
目前认为,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胸外按压通过提高胸腔内压力和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按压有效可产生60~80mmHg动脉压,为心肌和脑组织提供一定水平的血流灌注,对于恢复自主循环和减轻脑缺氧损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停跳时间超过5分钟的患者,有效胸外按压可增加电除颤成功的可能性。操作要点如下:
1.按压体位 进行人工胸外按压时应将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面上,若在床上进行,患者背部垫以硬板。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的胸部旁或站在床旁。
2.按压部位 为胸骨下半部分,直接将手掌根置于胸部中央相当于双乳头连线水平即可;按压手法是施救者用一只手的掌根置于按压点,另一手掌平行重叠于其上,手指交叉并翘起;双肘关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身的重量快速下压胸壁(图1-2)。
图1-2 人工胸外按压
A.操作者肩部正对患者胸骨上方,肘部保持不动;B.先确定剑突,然后正确摆放手的位置
3.按压频率与深度 成人患者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6cm;按压和放松时间大致相当,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但应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前,以便使每次按压胸廓都能充分回弹。
4.按压-通气比 对所有年龄段患者(新生儿除外)实施单人CPR以及对成人实施双人CPR均按照30∶2给予按压和通气。因小儿心脏停搏多系窒息所致,故专业急救人员在对婴儿及儿童进行双人CPR时,可采用15∶2的按压-通气比。因正确的胸外按压极易疲劳,可影响按压质量,所以多人施救应尽可能轮换进行,一般约5个循环(约2分钟)轮换1次。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检查或治疗造成的按压中断,每次中断须控制在10秒以内。
5.胸外按压有效指标 ①能触及大动脉搏动或收缩压>8kPa(60mmHg);②面色、口唇、指甲床及皮肤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③扩大的瞳孔逐渐回缩或出现睫毛反射;④呼吸状态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⑤昏迷逐渐变浅或出现挣扎。
6.胸外按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三、开放气道
心脏骤停后,昏迷的患者舌根、软腭及会厌等口咽软组织松弛后坠,必然导致上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关键。保持气道通畅的基本手法有仰头抬颏法、托颌法及仰头抬颈法。若口腔内可见固体异物,应立即用手指清除。患者若戴有假牙,且已经破损或不能恰当固定者,应该取出。但固定良好的完好假牙可保留,以维持口腔的整体外形,便于面罩加压通气时的有效密闭。
1.仰头抬颏法
施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加压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图1-3)。
图1-3 仰头抬颏法
2.托颌法
施救者的示指及其他手指置于患者下颌角后方,向上和向前用力托起,并利用拇指轻轻向前推动颏部使口张开(图1-4)。托颌法用于疑有颈椎损伤者。
图1-4 托颌法
3.仰头抬颈法
患者仰卧,撤除枕头,施救者一手放在伤员前额,向后向下按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托住患者颈部向上抬。此方法不适用于疑有颈椎损伤者。
四、人工通气
开放气道后,首先进行2次人工通气,每次持续吹气时间1秒以上,保证足够的潮气量使胸廓起伏。无论是否有胸廓起伏,两次人工通气后应该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当时间或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口对口和口对鼻通气、口对导管通气及气囊-面罩呼吸。
1.口对口和口对鼻通气
口对口和口对鼻通气是CPR的基本技术之一。口对口通气时,施救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另一手推起患者颏部保持气道开放,眼睛观察胸部运动。平静吸气后,用口包住患者口腔向里吹气。一般给予较低的潮气量,大约为6~7ml/kg(约500~600ml),吹气时间为大约1秒钟,观察到胸廓起伏即可(图1-5)。对口腔严重创伤而不能张开者、口对口通气无法密闭者或溺水者在水中施救等,可采用口对鼻通气,即急救者稍上抬患者下颌使口闭合,用口封住患者鼻子,将气体吹入患者鼻中。
图1-5 口对口通气
2.口对导管通气
对气管切开患者可通过导管进行人工通气。
3.气囊-面罩呼吸
单人进行气囊-面罩通气时,施救者一只手用拇指和示指扣压面罩,中指及其他手指抬起下颌,另一只手捏气囊,技术要求较高,且容易疲劳。双人操作则容易保障有效的开放气道和通气。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操作,通气量只需使胸廓起伏即可,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12次,避免快速和过分用力加压通气引起胃胀气,导致膈肌上抬,胃内容物反流造成误吸。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通气,均要求在通气前开始胸外按压。单人施救者应首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然后开放患者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
基础生命支持进行是否及时,操作是否准确有效,关系到整体复苏的成败。基础生命支持流程见图1-6。
图1-6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