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消化内镜的种类和发展史
内镜技术的更新,经历了由硬式内镜、纤维内镜到目前电子内镜的三大阶段。与超声、染色、放大等技术的结合,使内镜在消化疾病的诊治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特定优势。
消化内镜(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常见种类有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经口胆道子母镜、胰管镜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与交叉渗透,新型内镜不断出现。
(一)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超声内镜既可直接内镜下观察腔内和黏膜表面情况,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获得消化道管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邻近脏器超声影像,提高对病变性质和累及深度的判断能力。经内镜超声小探头可进行胰、胆管内超声检查(I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用于探测血管病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凸面线阵超声内镜用于引导细针穿刺活检(FNA),三维立体超声内镜及弹性成像技术也进入临床应用。
(二)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分为化学染色和电子染色。化学染色是将染料(如碘及靛胭脂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通过口服、直视下喷洒或静脉注射后再进行内镜检查(endoscopic examination),提高消化道早期肿瘤、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智能分光电子染色(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FICE)、窄谱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都是临床常用的电子染色手段。电子染色无须喷洒色素,加强了对食管、胃、肠道“病变表面”的细微构造和毛细血管的观察,有利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
(三)胶囊内镜
又称无线内镜。在吞服后通过整个消化道的过程中,所拍摄的图像经腹部的遥控接收器储存,然后加以分析。胶囊内镜则随粪便排出。胶囊内镜对小肠检查价值较大,患者痛苦较少但因有嵌顿风险肠道狭窄者禁用。也有专用于食管、胃及结肠的胶囊内镜。传统胶囊内镜依靠胃肠道蠕动和胶囊自身的重力在消化道移行,随着技术的完善,可降低胶囊对消化道病变的漏诊率。
(四)激光共聚焦内镜
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整合于传统电子内镜的头端诞生了激光共聚焦内镜(laser confocal endoscope,LCM),除能完成标准电子内镜的检查外,还能同时生成共聚焦显微图像,每一个合成图像大致可以代表组织标本的一个光学切面。尤其在诊断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和早期癌、胶原性肠炎等疾病时,LCM可以对可疑病变进行靶向活检——“光学活检”,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
(五)放大内镜
通过高像素的CCD和先进的电子图像后处理系统,能将内镜检查的图像放大10~100倍,可观察到胃小凹和结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特征,实现对胃肠道局部细微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分类。放大内镜结合电子染色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小癌灶、微小癌灶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六)固有荧光激发内镜
在放大内镜直视下,对微小或可疑病变,经内镜钳道插入荧光探头,激发并收集局部被激发的固有荧光,对提示恶变或可疑恶变部位有目的地做多块和多方向活检,可大大提高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七)蓝激光内镜
富士公司最新开发的蓝激光内镜系统(blue laser imaging,BLI),采用激光光源并与图像处理技术相融合,图像特性具有更加明亮、清晰、层次感的优点,突出显示黏膜表层微细血管、黏膜小凹形态,提高了早期癌症等病变的可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