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救护员
医疗救护员是指运用救护的知识和技能,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伤病员施行现场初步紧急救护的人员,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基石,也是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新兴职业。2005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我国第四批新职业之一,正式纳入卫生行业特有国家职业范围,国家职业大典编号为4-06-01-04。医疗救护员共分3个等级,分别为:四级医疗救护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三级医疗救护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医疗救护员(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一、医疗救护员的发展历史
医疗救护员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急救医疗工作逐渐发展起来,建立起新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培训专业急救人员,规范急救车的装备,逐渐形成现代EMSS。其中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主要就是医疗救护员,这类人员按其技术水平分为两类:初级救护员(EMT)和高级救护员(EMT-P)。1970年7月15日,医疗救护员正式写入美国的法律,允许EMT从事院前急救服务。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医疗救护员培养体制。
中国的医疗救护员与美国EMT属同一概念,但我国医疗救护员的起步较晚,发展也较慢,目前尚未形成规模。院前急救人才匮乏仍然是严重制约我国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据卫生部 《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统计,我国院前一线急救人员缺口至少在12万名以上。为缓解院前急救人员紧缺的问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10月颁发了 《关于同意将医疗救护员等2个新职业纳入卫生行业特有职业范围的公告》,公告将医疗救护员纳入卫生行业特有职业范围,并规定了职业内容。时隔8年,直至2013年12月1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并于2014年2月正式实施,医疗救护员于2014年才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该《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救护员的定义和工作范围,医疗救护员将作为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新兴职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现场医疗救护,这必将对我国院前急救事业带来新的变化,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切实缓解院前急救工作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
二、医疗救护员的培训与考核
在美国,多数具有资格证书的急救人员是初级EMT(EMT-Basic),培训课时数是110小时;高级救护员(EMT-P)的培训课时要700-1000小时,包括课程学习和现场实践。考核通过后获得EMT执照。
在我国,医疗救护员实行职业教育制,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的主要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基础解剖知识、现场伤情评估和病情判断、生命支持含气道管理和心肺复苏、常见急症的现场处理、妇产与婴儿急症、创伤急救、突发事件与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医学伦理等;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支持、创伤四项技术以及院前常用的基本操作等。初级医疗救护员的培训总课时为300学时,其中理论100学时,操作200学时。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医疗救护员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经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结业证书。凭培训结业证书报名参加国家医疗救护员资格考试,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全部通过后,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医疗救护员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医疗救护员职业资格者方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医疗救护员实行逐级晋级制。晋级培训期限:四级不少于300标准学时,三级不少于200标准学时,二级不少于200标准学时。
三、医疗救护员的工作内容
国家卫计委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的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包括:
1.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
2.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3.搬运、护送患者;
4.现场心肺复苏;
5.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呼救。
四、医疗救护员的工作流程
医疗救护员应提前15分钟到岗上班,穿工作服、佩戴胸牌,进行上班前检查和准备工作。
1.到供应室领取出车使用的诊箱和各种仪器设备,做好交接登记。
2.认真检查诊箱内的急救药品和医疗用品是否齐全,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除颤仪、气管插管箱、氧气瓶、外伤包等设备齐全;电池供电充足,设备使用正常。将诊箱和仪器设备等放置在救护车厢内指定位置。
3.检查救护车上物品及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4.带齐各种医疗表单:病历、处方、死亡证、签字单、交接单、收费发票等;随身携带通讯设备。
5.准备工作完毕,将车辆停放在指定位置,在站内待命,等待出车指令。
6.接到指挥中心出车指令后,迅速出发,驶向现场。
7.在途中,通过电话与患者及家属联系,指导自救并进一步确定接车地点。
8.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现场救治。
9.告知病情、确定转送医院,要求患者或家属在医疗文书上签字确认。
10.将患者的病情、救治情况及拟送达医院等相关信息报告120指挥调度中心,建立抢救绿色通道。
11.在转运途中,陪伴患者身边,进行严密监护,确保途中安全。
12.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交接,并向患者或家属收取相关费用。
13.返回,并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14.书写病历、检查设备、补充药品与耗材。
15.一周后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明确诊断、治疗情况和对急救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五、医疗救护员的个人防护
医疗救护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有可能是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也可能是有毒物质等,这些情况都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医疗救护员应采取以下人防护措施,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1.在日常院前急救工作中,应穿工作服,在接触患者前后要常规洗手,戴手套和口罩。
2.在遇有开放性出血时,应用纱布覆盖出血处再行处置,尽量减少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若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污染性体液时,应彻底清洗;遇有喷射性出血时,应戴护眼镜。
3.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使用简易人工呼吸器,不应直接的口对口人工呼吸。
4.在治疗和转运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时,给患者佩戴口罩,是非常必要的。
5.在转运传染病患者时,应严格按照转运传染病患者的三级防护要求,穿戴防护服。
6.应妥善处理好针头、纱布等医疗废弃物,并保证救护车内的清洁。
(张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