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新方法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行为基本理论

(一)行为概念

人的行为是一种生物和社会现象,是人类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反应,是受到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产生原因及内在机制极其复杂。行为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5个因素构成,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按行为主体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行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发展阶段(0~3岁)、主动发展阶段(3~12岁)、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改变行为主要阶段在自主发展阶段和巩固发展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人从开始就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进行认识并逐渐巩固、完善、调整。

(二)行为影响因素

不同领域的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卫生领域的健康或危险行为主要受到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对于布病健康相关行为影响最大,其中年龄、性别、遗传、技术与能力、亲友态度、知识与态度相对来讲更易对行为产生影响。

1.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特性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卫生领域相关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性别和年龄因素,例如男性更喜欢吸烟和饮酒,低年龄组更易出现意外伤害、通过与羊羔玩耍而患病等。

2.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卫生领域,后者对健康或危险行为影响更多。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例如一些地球化学性疾病,饮用水中微量元素含量高或者低,这些危险因素对局部地区生活的居民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危害,而这些居民可能会选择改变以往的饮水行为,选择从更远的地区调取饮用水或将水井打得更深。社会环境包括医疗卫生、民族信仰、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等等。例如不同地区对于布病的医疗保险政策不同,报销比例高的地区居民可能选择就医,而其他地区的居民可能选择自行治疗。

3.学习因素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初级的学习是通过模仿他人,更高级的学习是掌握各方面知识,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信息,进而指导生活和工作实践。

卫生领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自身学习或外界教育,掌握健康促进技能,改变不良的生活生产方式,进而达到预防布病发生的目的。

(三)行为基本模式

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模式是刺激(S)和反应(R)的简单关系,而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行为基本模式应该考虑到有机体的内在条件,因此提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应该放入一个中间变量“O”(个人的内在因素),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概念从S-R模式演化为S—O—R模式。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也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的外在因素则起到导火线的作用。内在因素是根本,外在因素是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了行为。根据这一观点,他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

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的需要(内在心理因素),E代表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学习和发展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