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间布病防治项目设计基本步骤
人间布病防治项目设计分为10个步骤:发现问题、明确项目(研究)目的、选择项目(研究)类型、评估相关背景与健康需求、设定项目目标、确定项目主要参与者及其职责、提出项目策略与具体措施、撰写项目书与实施指南、制定项目管理方案、制定项目评价方案。
(一)发现问题 1.布病科研项目
此时的问题发现往往基于项目研究者在日常工作中的科研敏感性以及科研能力。这个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科研选题的过程。
(1)选题原则:
需要性(目的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尤其对于布病的防治,首先讲求社会效益,其次才是追求经济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减轻疾病负担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在布病科研项目中可以两者兼有。
可行性(条件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布病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能够真正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合理性(合理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例如用半年的时间来根除某省区的人畜间布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创新性(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即价值原则。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涉及布病的某些学科向前发展。这点与布病防治项目有所区别,防治项目勿用考虑措施的先进与否,只要该措施有效、可行就可以。
(2)选题方法:
方法论的研究选题:也就是将现象上升为理论,如我国古代发明了火药,但却没有上升为化学理论;发明了杆秤,但却没有上升为力学公式。牛顿把苹果落地这种现象上升为万有引力定律。虎克把弹簧伸缩长度与力的关系上升为虎克定律。一般情况,这种方法或方法论都是可以广泛适用的研究主题,也许要跨越多个学科进行应用,所以要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但是最后却要落脚于研究哲学方面,而且好的方法或方法论要有实现工具。这是最难的科研,也是最有价值的科研。
开拓学科方向:因为以往的学科对于某类问题没有很好的适用性,必须另辟蹊径,寻找另外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主题。这就需要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将布病向未曾开展过的领域或学科进行开拓,例如布病临床与心理学的交叉、布病干预与传播学的交叉、布氏菌研究与分子力学的交叉。
面向问题及其解决:现实布病防控工作中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如何简便、快捷和经济地区分牲畜免疫与感染?如何避免患者慢性化?如何在现场快速对菌株样本的鉴别?能够面向这些问题展开科研,并在某种程度上逼近问题的解决,都是科研选题的一个重要考虑。但是,和前两个层次相比,这个层次要略微低一些。尽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促进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采用别人(其他疾病研究)的方法在布病研究领域进行辅以改造的应用:寻找真正的问题,尤其是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科研其实是在采用其他人已经提出的方法,或其他疾病已经成功的研究方法,然后根据布病研究实际情况对方法进行改造,以使其符合自身的需求,最后,对于解决布病研究领域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参考。
2.布病防治项目
此种布病防治项目又称作作业式的项目。一般情况下,这种项目是上级行政或业务单位综合考量决定的,能够在下级甚至基层广泛实施的项目。其选题受限,最终目的几乎都是为了降低人、畜间布病疫情,换句话说,是为了遏制人、畜间布病流行态势。
(二)明确项目(研究)目的
在项目设计开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该项目想要达到什么效果,虽然人间布病防治项目核心目标一是高危人群减少布病的发生乃至不感染布病,二是患布病后获得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快速痊愈,但还要明确本次项目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通过项目想改变什么?是提高高危人群知晓率?还是高危行为改变率?还是临床医生培训率?此外,还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哪些是高危人群?通过什么措施能让高危人群发病率下降?如何改变高危行为?高危行为预计改变到什么程度?我们现在有哪些资源?
总之,在设计之初我们头脑中要初步明确“6W,2H”,即:
为什么开展项目(Why)?
什么时候开展(When)?
在哪开展(Where)?
谁执行(Who)?
对谁执行(Whom)?
执行什么内容(What)?
怎么执行(How)?
效果如何衡量(How to measure)?
(三)选择项目(研究)类型
即便人间布病防治项目不同于基础性科研研究,但为了评价项目最终效果,也需要确定项目(研究)类型,例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干预研究。
1.横断面研究
有的布病防治项目单纯以横断面调查为主,是调查机构在特定时间段内,通过对某一特定人群或地区的成员进行采样或问卷等方式掌握特定的布病相关信息的方法,信息内容根据项目目的不同而种类繁多,可以包括发病率、患病率、知晓率、高危行为率、养殖数量、牲畜检疫、免疫情况,甚至卫生服务状况等。这样的研究往往能描述布病疫情防治现状,为流行病学监测和其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其设计相对简单,一般不设对照,但需注意样本量的估算、控制抽样误差、信息偏倚和测量偏倚。
2.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多是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人间布病防治项目中较少应用,常用于布病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场暴发原因调查。
3.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是人间布病防治项目中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由于不能完全做到盲法、随机和对照,所以属于类试验的一种,因为常常在村(屯)一类的现场开展,所以也是社区试验的一种。人间布病干预研究(尤其是探索某项防控措施的干预研究)的设计原则是设立对照的原则、有可比性的原则、样本量足够的原则、随机化原则。
(1)干预研究的不同阶段:
若选择干预研究类型后,要明确项目当前所处的阶段。根据干预项目的研究目的、实施范围、时间长短和经费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示范性研究和推广性研究。①探索性研究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探索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人间布病防控的措施。此时的措施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这时的实施规模相对较小,干预人群多为牲畜养殖户等高危人群个体或家庭,各方面条件相对理想,依从性较好,但产出效果或存在一定局限,示范性需要进一步评估。②示范性研究是为降低部分地区布病疫情或减少患者慢性化的目的,较大规模的落实已知有效的防治干预措施,注重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实际有效性。在探索性研究基础上,扩大干预范围,也可增加其他有效干预措施,同时设立对照。从经费数量上来讲,一般多于探索性研究,少于推广性研究。鉴于中国地域广袤,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养殖数量、养殖方式、防治基础等差异较大,故示范性研究的干预措施能否推广以及推广的范围也需要进一步评估。③推广性研究即比示范性研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除单纯采取防控措施外,在法律政策制定、全社会动员和部门联合等方面有质的提升,例如颁布《全国/××省布鲁氏菌病防治条例》、成立全国布病防治协会、设立国家/××省扑杀阳性畜补偿基金、畜间检疫、免疫、扑杀、监测、限制转运等综合措施与人间防控措施配合同步实施等。此时,也需要评价干预效果,所以也可以叫做干预研究,但一般不设立对照。
(2)干预项目的试验设计:
选择了干预研究类型,明确了干预项目所处阶段,接下来我们要具体进行干预实验设计的选择。常见的干预设计方法为不对等比较组设计和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不对等比较组设计与平行随机对照设计相似,就是所谓的设立对照组,但对照组间分配不是随机化的,所以组间均衡性有所降低,又叫无随机分配的平行对照设计。
①设计框架:先确定项目实施地区,从项目地区选择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基线调查,试验组进行干预措施和常规防治工作,对照组实施常规防治工作,干预期间可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多次测量各项指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终末调查,最后横向和纵向比较试验组、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评价干预效果(图3-1)。
②分组方法:人间布病防治项目多采用整群匹配的方法,也就是分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组,如县、乡或村(屯),甚至有的大型项目以省为群组。这种方法不能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间背景因素绝对相近,但较为方便,且可行性较高。
试验组选择:试验组一般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人群,地区要求选择疫情较重、危险因素有代表性、当地医务工作者工作基础较好,基层行政干部和高危人群较为配合的乡或村(屯)。
对照组选择:对照组一般要选择与试验组在疫情情况、经济条件、养殖数量、养殖方式、危险因素等方面有可比性的乡或村(屯)。选择的对照组与试验组可比性越好,获得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
例如,若在某省内开展人间布病防治项目工作,首先,试验组可根据以上原则选择合适的2~3个县为干预单位(视项目所处阶段、目的不同、经费是否充足等情况增减干预县数量,对照组同理),一般对照组也选择同等数量的县为对照单位。然后,在干预县和对照县中选择一定数量的干预乡和对照乡,选择原则同上。最后,若不能将全乡镇进行干预,则进一步确定最小干预单位,常常以村屯作为最小干预单位,村屯的选择就可以进行随机抽样。
③样本大小与抽样方法:干预人群样本量跟高危人群数量有一定关系,如果经费、人力、时间等允许,一般要求对所选干预地区的所有高危人群进行干预,例如对干预乡的所有村屯的牛、羊养殖户进行干预,若是条件不允许,尤其在推广阶段,可以有计划、分批次的干预,但从伦理学和人性角度,不能对一个村屯高危人群进行选择性干预,而是至少要以一个村屯为最小单位;对照人群样本量选择原则同干预人群;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问卷或样本采集检测来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一般来讲不用对全部干预人群进行调查,只需要进行随机抽样,以干预组为例,即将所有干预最小单位(村屯)纳入抽样框,然后进行整群抽样,如果调查数量过多,可以在整群抽样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系统抽样或单纯随机抽样。一般来讲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样本量相同。
④干预随访:干预随访方法也就是项目采取的主要措施,适宜的策略和措施是一个项目的灵魂。
⑤资料分析:资料分析部分涉及干预效果评价,请参考本书第六章“人间布病防治项目的评价”。
2)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相对简单,即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对单一试验组采取干预措施,测量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设计框架为先确定项目实施地区,对干预地区进行基线调查、实施干预和终末调查,干预期间可多次测量各项指标,最后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变化,评价干预效果。样本大小、干预随访方法、基线和终末调查、资料分析方法与不对等比较组设计类似(图3-2)。
(四)评估相关背景与健康需求
调查项目背景、流行病学特征、评估健康需要与服务状况是当前疾控工作者所欠缺的,我们往往是想当然的去进行项目设计和实施,很多人不太喜欢进行健康需求评估,因为会增加其作出决策的难度,而经费更是较少列出此项。评估相关背景与健康需求的目的是为项目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使这项策略和措施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针对性。评估的部分数据可以从既往人、畜间监测资料中获得,有些则需要通过现场调查,也就是预调查来了解分析,例如高危人群危险行为与防护行为评估。
1.环境背景评估
(1)自然环境背景:
通过查阅统计、气象资料评估项目地区气温、降水量、土地种类和项目地区性质等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能够掌握项目地区、工作时间和开展方式等。例如通过掌握项目地区霜冻期,可以知晓这时候农牧民往往不进行放牧,就能在其家中找到本人并进行宣传干预;了解项目地区是农区或牧区,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准备(如交通工具类型、健康教育工具数量)和健康教育,因为农区往往居住相对集中,制定干预策略的时候可以摆放宣传板、张贴海报等大众宣教,而牧区居住较为分散,就要采取个性化、针对性健康教育。①气温: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无霜期(月数);②降水量:年降水量、月降水量;③土地种类:草场、荒地、耕地面积;④项目地区性质: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
(2)社会环境背景:
通过查阅资料、座谈、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项目地区人口资料、居民(高危人群)生活质量、当地政治与组织、政策与管理、教育、经济、文化环境。①人口资料: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可按当地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资料填写,包括人口数量、人口构成等。此外还要统计户数、养殖状况等。如果可能,最好以村为人口资料最小调查单位。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根据养殖户数高危人群及干预数量,可以根据年龄、性别计算年龄别发病率等,从而评价项目效果提供基础数据。②居民生活质量或经济状况:人均收入、家庭收入、住房条件、交通状况、居住环境质量等,通过这些除了可以匹配干预组和对照组之外,还能了解居民就医意愿,假如流行地区居民经济条件差、距离医院远,就诊费用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低,就可能造成其就医延迟甚至不去就医,此外居民生活质量或经济状况资料还能对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提供基础信息。③政治与组织环境:包括本地组织资源状况,各级政府领导、辖区、职责、布病防治重视程度和防治力度等。通过调查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开发相关领导,迅速组织、顺利开展工作。④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居民(高危人群)受教育状况(文化水平)以及当地办学状况,通过这些来了解干预人群对布病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容易接受并实践专业人员的健康教育内容,但当前布病高危人群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健康观念较弱,对健康教育接受程度往往随着区域患病率的上升而上升;另外一个含义是影响当地居民(高危人群)布病健康相关行为的一些因素,包括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评估这些教育环境的目的是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倾向因素,倾向因素是进行布病健康相关行为的动机,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通过对布病相关的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问卷调查或现场询问,可以了解干预人群采取健康或危险行为的诱发因素;知识,是人群危险行为改变的基础条件,也就是高危人群对布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例如临床表现、诊疗地点、规范治疗、危险因素和防护要点等;信念与态度,即对事物的持久、稳定的感情倾向,也就是人群对布病及其防治措施的相信程度,例如是否相信布病可防、可治和可控?会不会按照专业人员的建议实施防护行为?能否按照宣传教育要求规范足疗程治疗?价值观,是人群对人生中最重要事务的信念和标准,并以该重要事务作为处理问题的最高原则,这里是指,是否认为不患病的健康状态是最为重要的,如果选择是,那么就会采取防护等措施,如果认为金钱或其他事情比健康更重要,则可能会采取布病危险行为或对干预措施予以否定。⑤文化概况:宗教信仰和当地风俗习惯等,例如若当地存在吃生肉、饮用生奶的习俗,我们就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
2.流行病学评估
评估项目地区主要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评估当地人、畜间布病流行形势以及造成流行的危险因素。
(1)人间流行病学:
①流行史追溯:项目地区最早发现布病病例的时间、地点,流行或暴发次数、范围、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疾病负担(可包括生理负担、心理负担和社会负担)等。②人间疫情:历年监测发现的血清学检查阳性数、阳性率(感染率),发病数、发病率,患病人数和患病率;隐性感染数、隐性感染率;漏检漏报人数及漏报率、病原分离数及鉴定结果。③评估造成布病流行的危险因素:通过现场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分析、了解项目地区与牲畜及其制品接触的高危人群及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能够导致感染或流行,可以将这些危险因素分为行为因素(危险的生活、生产方式,例如徒手接羔等)和非行为因素(制度、监管、生产条件等,例如菌苗生产车间缺乏负压环境)。可以根据改变难易程度,将这些行为因素分为高可变行为和低可变行为,高可变行为是行为刚刚形成、与习俗关系不大、社会不赞成或经其他项目证实可以改变的行为。反之则是低可变行为。
(2)畜间流行病学
1)畜牧业概况:家畜种类、饲养量、饲养方式、经营方式、配种方式、产羔期、流产物处理方式,畜舍设备及卫生状况,常见疾病,饮用水源与居民用水源的关系,水源污染情况。
2)畜间疫情与防治情况:①畜间检疫:历年羊、牛、猪、鹿血清学检查阳性数、阳性率、流产率、病原分离及菌种的种类、毒力鉴定结果和宿主动物种类等。②畜间免疫:开始免疫年份,历年免疫数及免疫率;免疫方法和途径;使用菌苗种类、用量;免疫后血清学阳转率等。③病畜处理:历年处理各类病畜数(率),包括扑杀数(率)、无害化处理数(率)、隔离数(率)。
3.卫生服务需要评估
布病卫生服务需要是依据人群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各项布病相关卫生服务的主观感知和客观需要,对卫生服务需要评估最终目的是为项目采取防治布病策略和措施的选择提供有针对性的和现实意义的状态信息。
(1)卫生需要评估原则:
通过问卷调查或现场访谈了解高危或普通人群对布病防治的卫生服务需要有哪些,当然,高危人群的卫生需要肯定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鉴于资源、时间、人力、经费等的有限性,所以我们要确定项目中优先满足的需要。确定“优先需要”应把握该行动与项目的相关性、可行性和适当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所采取措施与本项目相关,明确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对问题和解决措施予以匹配。例如,某地基层临床医生较少,高危人群需要提高临床医生配备,这与防治项目直接相关性不大,且不能解决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就不能作为优先需要进行满足。
可行性原则是判断项目实施措施在法律、政治、人力、物力、经费等诸多框架下推行的可行性。例如,养殖户提出要求卫生部门下发的干预包等防护用具满足其日常使用量,这在当前经费有限的形势下难以实行。
适当性原则是项目推行的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目标问题,例如,布病患者要求进行免费治疗,但当前形势不能完全落实,但可以通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来减少患者负担,达到适当满足大部分人群需要的目的,且能解决“以减少慢性化为目标的项目”实施前,部分患者由于医疗费用高而不规范治疗、进展为慢性的问题。
(2)卫生需要评估方法:
调查方式分为观察法和采访法。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法和体验式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评估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直接观察,例如到现场观察养殖人员接羔的时候是否采取防护措施、是否对流产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体验式观察法是评估人员与评估对象共同进行接羔等工作或全程陪同患者就诊、治疗和康复,从而评估其对卫生服务有哪些需要。采访法是评估人员根据与评估对象的问答来收集资料,主要分为访问、开调查会、信访、电话调查、专家咨询和网络调查共6种方式,其中现场访问和开座谈会较为常用。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方法,往往是观察法和采访法共同使用。
分析阶段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重点问题综合分析法、问题发展预测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布病防治服务的投入量(资源)和产出量(利用)之间的关系来评估高危人群对服务的满意程度。
重点问题综合分析法可以通过现场询问、德尔菲法和查阅现有资料来了解当前高危人群对防治工作的最迫切需要。
问题发展预测法也就是根据目前流行现状和卫生服务状态等情况预测未来的工作目标。
4.卫生服务状况评估
(1)卫生服务政策:
当前针对布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一系列支持性卫生项目、政策及其完善程度和落实程度,例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布病监测、防治项目或政策等。
(2)卫生服务资源:
政府和社会对卫生服务投入的资源情况,反映当地对包括布病防治在内的卫生工作重视程度。①人力资源:专业机构、科室的设置、业务人员的配备、相关资格的认证和知识技术水平等;②物力资源:固定资产、实验室支持、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等;③经费资源:日常防治开支预算、运转经费、专业人员工资和补贴等。
(3)卫生服务管理:
指当前针对布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采取的所有措施。①卫生服务体系:开展预防和治疗的卫生服务机构有哪些?组织关系和上级领导单位是谁?以及这些机构对从事预防、治疗人员和工作的管理情况,例如对卫生人员培训频次、覆盖范围、内容、形式等情况,对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对既往项目工作的考核、督导等情况。②布病预防情况:预防布病措施开始实施时间,每个阶段采取了哪些措施。例如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采取的方式、范围、频次、效果等。③患者医疗情况:采取治疗的方法和方式,治疗人数和疗效等。指标可以有急(慢)性期患者就诊率、住院率、治愈率、复发率和副反应率等。④患者康复情况:有利于病例康复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例如病例管理的建档时间、建档率、治疗督导率、慢性化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卧床天数和休学(工)天数等。
5.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对上述评估的总结,是可行性分析的一种,就是分析这个布病防治项目应不应该进行、可不可行。具体是将内部因素的优势(S)和劣势(W),外部因素的机会(O)和威胁(T)以矩阵的形式列到一张表中,运用情景分析、差距分析和优先问题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如果结论是项目的实施具有明显优势,建议进行实施,则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即“设定项目目标”。
(五)设定项目目标
设定项目目标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管理是使项目管理者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一个很好的管理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是为了利于项目实施者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了项目管理者将来对项目参与者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1.设定项目目标原则
项目目标设定要遵循KISS原则。好的目标不是越复杂越好,反而是越简洁越好。除了要遵循KISS原则之外,还要遵循SMART原则,SMART原则是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衡量性)、Attainable(可实现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的首字母缩写。
(1)明确性:
所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项目的一致特点。很多项目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的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项目参与者。例如:目标——“减少布病慢性化”。这种对目标的描述就很不明确,因为减少布病慢性化有许多具体做法,如:提高临床医生辨症能力、规范患者治疗等都可以减少布病患者的慢性化,有这么多的做法,我们所说的“减少布病慢性化”到底指哪一块?不明确就没有办法评判、衡量。这就要求目标设置要有明确标准,使考核人员和项目参与者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每月要做哪些事(月计划甚至周计划),每月按计划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
(2)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量化的,而不是模糊的、混沌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项目目标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实现。比如制定目标是提高职业人群的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假设项目县和对照县高危人群的布病知晓率都提高了,对照县提高了0.1%是提高,而项目县提高了80%也算提高,如果不设定具体衡量数值,我们不知道哪种提高效果更好,则难以进行宣传教育效果评价。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衡量,例如,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到,一个项目同时进行的两种甚至更多的健康教育方式,健康教育效果难以独立归因于某一种健康教育方式。这要求项目目标的制定者、考核者和实施者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清晰的可度量的标尺,杜绝在目标设置中使用形容词等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对于目标的可衡量性应该首先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进行,如果仍不能进行衡量,可考虑将目标细化,细化成分目标后再进行衡量,如果仍不能衡量,还可以将完成目标的工作进行流程化,通过流程化使目标可衡量。
(3)可实现性:
可实现性即项目可行性,要求制定目标时要从项目实施者、受益者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多方面进行考虑,不仅仅是能够被项目实施对象所能接受,还要具体执行项目的部门甚至专业人员具备相应能力和意愿上也能够接受,如果上级部门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力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级部门,不考虑客观条件和环境,会导致项目执行不到位甚至失败。这要求目标设置要坚持所有项目人员共同参与、上下级有效沟通,使拟定的工作目标在组织及个人之间达成一致。既要使工作内容饱满,也要具有可达性。
例如,某县2013—2016年布病发病率连创新高,2016年发病率达20.25/10万,2017年项目目标设定为“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即2017年12月30日前,在全县范围内消除布病”,这种目标明显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
(4)相关性: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例如,某布病防治项目目标中有一项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的认知”,这种目标设定与本项目关联性不大,对提升布病诊疗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即“提高临床医生对布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5)时限性:
目标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的实现是受时间限制的。例如,项目要求在2005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某项调查,5月31日就是一个确定的时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无法考核,或带来考核的不公。一般设置目标的时限往往与项目整体时间一致,但一些长期的目标可以在项目结束后一段时间进行回头看。这就要求项目目标设置要具有时间限制,根据工作任务的权重、事情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目标项目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项目的完成进度,及时掌握项目进展的变化情况,以方便对实施人员进行及时的指导,以及根据工作计划的异常情况变化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
总之,无论是国际项目的工作目标,还是县级项目的防治目标,都必须符合以上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制定的过程也是对部门或科室先期工作掌控能力提升的过程,完成计划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现代化项目管理能力历练和实践的过程。
2.设定总体目标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指项目执行后预计达到的最终效果,是宏观的阐述项目总体方向。例如以预防为主的项目总体目标可以是“降低某项目地区布病发病率”,以治疗为主的项目总体目标可以是“提升临床医生诊疗能力,减少患者慢性化”。
3.设定具体(阶段性)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还可以称作阶段性目标,是对总体目标更加具体的描述,用于解释和说明总体目标的内涵。根据目标设定的时间范围,可以将具体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1)短期目标:
对于1~2年的布病防治项目来讲,短期目标的时间限定多为半年至一年以内,其指标常设定为措施活动的落实程度,例如发放干预包率、宣传栏安装率、健康教育覆盖率、急性期病例建档率等。
(2)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指项目期间,指标可以设定为项目期间能够达到的防治目标,例如急性期患者诊断率、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防护行为改变率等。
(3)长期目标:
又叫远期目标,鉴于布病防治的特殊性,其防治效果很少会立竿见影,所以对于年限较长的防治项目,长期目标可以限定在项目结束时,其他则多在项目结束后一段时间。指标可以设定为与总体目标相近似,例如“降低布病发病率到××/10万”。
(六)确定项目主要参与者及其职责
布病防治项目的参与者主要包括领导者、项目设计者/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者、项目执行人员、协作人员实施对象/利益相关者、经费或物资资助者和同行。在项目执行之前要先将它们落实到每一个人,并安排好每类人在本项目中的职责,包干到人、责任到人。为了更加明确,可以通讯录的形式列出每个人的姓名、单位、职务、通讯方式和具体项目职责等,并人手一份。
1.领导者(协调者)
科研形式的布病防治项目领导者或协调者是课题申请人,但如果是非科研类防治项目,其领导者或领导部门往往是某个高级别行政部门,例如省卫生计生委或市(县)卫生计生局。他们基本不参与项目具体事项,只是对项目给予批复和负责项目部门内部或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但其在项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够左右项目的各个方面,且在项目结束后,通常第一时间要求看到项目效果。
2.项目设计者/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者
布病防治项目的设计者与项目(质量控制)管理者可以是一个部门,也可以由设计者聘用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或质量控制,当前较多的是前者。项目设计者往往是高级别的防治专业机构,例如省疾控中心或地方病防治所,项目设计者在整个项目中起到关键作用,其职责除了设计项目外,还要承上启下,即承接上级管理者的意见,督促下级项目执行人员按要求完成“规定动作”,以及进行双向的反馈。
3.项目执行人员
布病防治项目的执行人员包括的范围很广,例如基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实验室人员、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基层防疫员、畜牧兽医工作者,甚至基层行政人员、相关企业的领导等。他们的职责是对设计者规定的各自职责按时、保质保量地落实,其对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程度,决定了该项目的最终效果。多年的项目工作中发现,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在布病防治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在一个项目中,各方面条件都相似的情况下,责任心强的人员会将各项措施都完美落实,更能符合项目初衷,否则项目工作很难开展。
4.实施对象/利益相关者
布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对象或者说项目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与牲畜及其制品接触人员。我们很难要求他们具体负责什么,但是每个项目的实施对象要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限定,不能今天实施对象是这批人,下次又是另外一批人。至于实施对象的数量,要根据每个项目来具体分析,经费、人力资源和时间充足可以适当增加实施对象数量。为了使防治措施更有针对性,有时还要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这根据不同防治项目有所不同。
(1)以预防为主的防控项目:
在预防布病为主的防控项目中,以健康教育或干预为例,可以根据实施对象在项目中的作用不同分为一级目标人群、二级目标人群和三级目标人群。
一级目标人群:指希望其实施检疫、免疫和防护的高危人群,可以是养殖户、皮毛乳肉加工者、屠宰工、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二级目标人群:指能够加强一级目标人群健康行为、促进其改变危险行为的人。包括一级目标人群的家属、朋友、同事、临床医生和防保人员。
三级目标人群:只对项目实施有重要影响的人,例如决策者、基层行政领导(村长、村书记)、基层卫生院院长等。
(2)以治疗为主的防治项目:
在治疗为主的防治项目中,以提高临床医生诊疗能力为例,可以将目标人群分为临床医生、检验医生和行政领导。
临床医生:能够直接接诊到布病患者的所有临床医生,由于布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有可能接触到布病患者,但接触相对较多的科室为骨科、内科或发热门诊,因为布病患者多以骨关节疼痛和发热作为主诉症状。
检验医生:包括进行彩超诊断的辅助科室和检验室医生,检验医生中一般只需针对负责布病血清学和病原学分离培养的人员。
行政领导:一般为主管领导和医务科领导,主要负责沟通、协调工作。
(3)以康复为主的防控项目:
当前布病防治项目较少以康复为主,多跟其他措施结合。此时的目标人群可细分为患者、家属、临床医生和防保人员。
5.经费或物资资助者
科研类的布病防治项目资助者是某个基金,非科研类的则是财政部门或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专项拨款,无论是哪个部门,都会要求项目执行人员定期报告进度并知晓最终防治效果,但最重要的是对项目经费的审核。有时项目设计者不能完全料想到项目中的支出,甚至每个项目地区的当地财务政策都不同,这就造成设计支出和实际支出有所偏差,这要求项目设计者在设计之初与资助者和实施者做好深入沟通,并在不违反财务政策的前提下,计划列支尽可能宽松设置。
6.同行
可以是国内布病研究专家,也可以是畜牧防疫专家,他们是以咨询、建议者的身份参加到防治项目中,职责就是依靠过硬的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经验、教训,对项目设计、实施、管理和总结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避免项目出现大的纰漏,使项目更加科学、完善。
(七)提出项目策略与具体措施
明确了目标,确定了参加者,接下来就要提出项目策略和具体措施,这些是整个项目的灵魂和精髓。项目策略与措施的提出不是“拍脑门”得来的,而是要基于公共卫生循证医学,即每项预防或治疗措施都要有据可循,这个“据”可以是书籍、期刊文献、学术会议,也可以是官方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和指南。某项干预措施即便从来没有人实施、报道过,那也要经过项目专家论证,结论有助于布病防治工作,且符合伦理学原则,对实施对象有益无害,才能在项目中开展。
防治策略是为了实现防治宏观目标而制定的引领全局的指导思想或行动方针,布病防治策略的核心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人畜同步、分区防治、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综合防控策略”。
防治措施是为了实现某一具体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布病防治措施包含人间措施和畜间措施。人间防治措施包括完善人间布病监测系统、病例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病例管理、健康教育和防护行为干预等;畜间防治采取以免疫为主、分区防控和“检疫、免疫、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例如:控制传染源外源性输入、根据流行率的差异实施分区防控、推动养殖行业主动参与布病防控行动等。但这些只是近年较为常见,实际项目工作中不要拘泥于这些措施,探索更为经济、有效的防控新方法是广大科研、防治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设计者在确定了布病防治关键措施后,还要对其进行详尽规定,例如干预措施名称、执行者、执行程序、执行标准、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般来讲,制定布病防治策略与措施的流程是“发现问题→提出目标→检索证据→比较评价→作出决策”。
举例来说,假如在进行常规监测时发现A县布病报告病例明显比周边县区要多(发现问题),我们想通过防治项目在2年内使该县布病疫情降低30%(提出目标),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人间健康教育和干预、畜间检疫、免疫、扑杀等措施均有报道能够降低人间布病疫情(检索证据),但现实问题是,A县的相关防治部门经费和人员有限,只能开展一项防治工作,这时,就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继续检索、比较、分析出投入产出比最合理的某项措施(比较评价),最后由决策者根据资源、兼顾和价值取向最终决定是否采取或采取哪项措施(作出决策)。
此外,我们提出的目标也可以是“政策开发、机构能力建设、扩大监测、预防干预、患者治疗关怀与支持等诸多方面”,而措施也可以是扩大监测规划项目,摸清养殖与患病现状、布病防治网络建设与骨干人员规范化培训,“三免一关怀”(患者免费咨询、检测、免费发放兽用疫苗和患者随访关怀)、布病百家讲堂、布病防治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布病检测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与认证、高危人群布病干预与健康教育等。
(八)撰写项目书与实施指南 1.撰写项目书
项目书是为了达到项目目标而制订的计划书,也称为项目方案或项目策划书,是对整个项目的统筹性概括,布病防治项目书一般包括项目背景、目的意义、预期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项目内容、主要实施方法、效果评估、质量控制(也可单独成文)、相关保障和进度安排,有的还包括技术路线、经费预算和项目领导小组通讯录等,附件还可以包括审批文件和项目工作委托合同等。项目书的撰写是逻辑思考与展现的过程,体现了设计者的统筹和策划能力,决定着项目的成败与否。在撰写的过程中要遵循下列原则。
(1)整合原则:
项目书撰写前,设计者须对项目所涉及的组织、人力、经费等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明确各类资源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对于项目实现的重要程度。此外,项目设计者还必须懂得各种资源的组合使用,要懂得抓住重点,使资源组合后的合力加强,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在布病疫情严重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增加防治措施条目、垂直监督管理等,能够大幅提升防治效果。
(2)定位原则:
项目书的定位原则分为总体定位和分层定位。总体定位包括项目的宗旨、原则和指导思想等。分层定位是项目的具体子项工作的定位,包括目标定位、措施定位、目标人群定位、干预与健康教育定位等。项目总体定位确定了项目的战略格局和发展方向,对具体定位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具体定位则是在总体定位下展开的,具体定位是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各个具体定位要符合总体定位的方向和指导思想。
(3)信息原则:
信息原则也就是设计者在撰写项目书的时候要使用最新的数据指导最近的行动,而且信息要系统连续。同时,实施和评价的各个阶段也要进行信息的连续收集,才能保证项目更具有弹性和动态管理能力。另外,信息原则不仅是要讲清楚项目涉及的人、财、物等资源,还要涵盖项目目的、进度、要求等全面、标准、明确的信息。
(4)可行性原则:
任何项目设计书的撰写考虑最多的便是其可行性,哪怕再有意义、再科学,可受限于客观条件,不能落实,那也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所以任何一个项目所需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要为客观环境条件所允许,必要情况下,聘请同行专家对项目书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对于不能落实的措施和根本不能达到的目标,建议不要写到项目书里。
2.撰写实施指南
布病项目实施指南是实施者的参考手册和行动规范,是对项目书中各项目标任务的解读和细化,其制定就是将目标逐层分解,然后与各种活动及资源进行匹配和整合的过程,能够让项目参与者了解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通俗来讲,就是能够使项目实施人员知晓“哪个时间点?由谁?对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如果项目实施范围不大和防治措施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撰写实施指南,而是在项目书中将各项目标措施更加细化。布病项目实施指南的撰写建议遵循下列原则:
(1)一致原则:
项目实施指南是对项目书的细化,所以任何一个信息点都要与项目书一致,不能有与之违背的情况,否则会给实施人员带来极大困惑,影响项目进展。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撰写完成项目实施指南后,逐条、逐字与项目书进行比对、验证。
(2)标准原则/KISS原则:
项目实施指南是项目的规范,所以撰写一定要标准,标准原则的目标是“傻瓜式”和“流程化”,能够让从来没有从事过布病防治工作的非业务人员,参照项目实施指南也能明确开展工作。这里的标准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每个措施的定义要标准,即所有项目地区的所有人员实施的是统一的防治措施,例如12个项目县中,有10个落实某措施,而另外两个不需要落实,那么就要将这10个县的名称列出,而不是简单写“项目县”。如果这10个县中措施也有不同,那么要一一列出A县任务是什么,B县任务是什么,而不是笼统地写到一起;另外一个含义是语句、措辞要标准,不能用含糊不清的、让人歧义的词句,例如“年底前上交项目总结”就不知道具体时间,造成总结报告不及时的现象。
(3)细致原则:
实现指南“傻瓜式”的前提是撰写时要尽可能地详尽,使实施者对项目工作一目了然,要对时间、地点、实施者、对象和程度效果等详细规定。①时间:在中国很少有超过3年的布病防治项目,在有限的项目时间范围内,要对每项工作予以期限界定,例如什么时候进行项目设计,什么时候召开启动会议,什么时候进入实施,什么时候总结,什么时候督导,都要详细写出期限。进行时间限定的时候要明确最终期限,例如2016年4月31日前完成所有项目地区宣传栏的制作。这个限定的过程也可以用甘特图(时间进度表)来表示。但无论何种表达形式,都要写完整的年、月、日,跨年的项目如果不写明年份,会让人产生歧义。②地点:具体项目实施地点(乡镇、村屯)可以由项目设计者经沟通后确定,也可以由项目县区自行确定,无论谁来确定,第一要严格符合项目书的统一规定,第二这些地点要明确、固定,不能随意变动。项目实施地点的选择要从牲畜养殖状况、疫情流行程度、当地行政官员和高危人群配合程度、当地布病防治专业人员工作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如果项目设立对照县(区),对照县(区)的选择要在经济状况、流行程度、牲畜饲养量、人口结构等方面与实验县(区)相近,且要避免实验县(区)与对照县(区)之间的沾染问题。③实施者:每个有实质意义的防治措施,都要写明实施者,除了写单位外,最好能落实到科室和具体人员。若暂时不能知道谁来落实该措施时,也要写清是哪类人(哪个单位或地区的哪些职业),例如设计者可能不知道动物防疫机构具体谁来进行免疫,但可以写由某乡动物防疫负责人进行免疫(已知每乡都有动物防疫中心的负责人)。指南涉及的实施者要每人一本《指南手册》,以便掌握自己在项目中的任务和职责。④实施对象:项目书里的实施对象可能只会写某一类人,但指南中就要对其进行详细定义,例如养殖户指近6个月饲养过或正在饲养牛、羊、鹿者及其家庭成员。⑤实施效果程度:实施效果程度不同于项目效果评价,它是对防治措施的具体规定,是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效果程度的规定,能够使防治措施规范化、标准化、从而质量管理更加可控。例如项目书中可能只写“制作并悬挂宣传栏”,那么实施指南中就要规定宣传栏的数量、尺寸、内容、制作材料、板式、悬挂位置以及注意事项等。
(九)制定项目管理方案
可以将布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评价方案放到实施指南当中,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文件进行制定、下发。如果单独下发,那么一个项目在设计阶段需要四个文档,除了上面提到的项目书和实施指南外,还需要制定管理方案和效果评价方案。
布病防治项目管理指在防治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设定目标的过程,是对项目的整体监测和管控,是项目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实际工作中我们由于缺乏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系统性培训,导致这方面工作有所欠缺,于是多将项目管理方案简化为项目督导方案,所以在这里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详细介绍。一般按照项目不同阶段将布病项目管理方案分为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与监控、项目评估三个阶段的管理。
1.设计阶段的管理
布病防治项目设计是整个项目最重要的阶段,设计阶段的管理核心并非是对设计工作的监督,而是通过综合采取技术、经费、组织和合同等各方面的措施,在项目的早期对项目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工作范围贯穿设计、实施、评价、总结的全过程。具体来讲,就是项目书、实施指南、管理方案和评估方案制定好后,并不急于下发或召开启动会议,而是要邀请同行专家和项目参与者代表进行座谈研讨,严把审核关,从科学性、可行性、伦理性、经济性和时间性等方面进行衡量,例如,探讨这些文档中的“项目经费是否充足?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组织能否顺利?措施是否可行?指标参数设置是否合理?技术是否科学?受益人能否接受?评估是否与目标对应?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等一系列大方向和小细节。设计阶段质量越加严格控制,对于整个防治项目的成功越有利。
如果设计阶段不严格把关,哪怕是一个小的环节,也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而且会导致防治费用的增加。例如某防治项目设计过程中,未规定乡镇卫生院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板的悬挂位置,实施中就会出现将宣传板悬挂在会议室的情况(平时是锁住的),这不仅达不到向高危人群宣传教育的目的,还浪费了资源。
2.实施阶段的管理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针对项目的计划安排具体工作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资源将分配到不同的任务上去,如人力的投入、设备工具、经费等。实施阶段的管理就是项目启动会议召开后,项目设计者(管理者)对项目实施开展监测与控制工作,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情况、质量目标不断地监督、跟踪和反馈。对不符合要求或与计划出现偏差的环节,将予以干预,责成提出改进,最终保证实施效果。
(1)项目进度管理:
布病防治项目进度的管理就是对时间的管理,是项目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制订进度计划、加强进度控制,使之不偏离项目运行的轨道。一个项目在上级单位与实施单位签订委托合同之日起就要明确规定进度要求。不同性质的项目其进度的严格程序要求不同。进度控制包括许多工作,通常在项目初期,需要有可行的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再按照要求对进度不断地监测核实,在进度发生偏差的时候,要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并寻找弥补进度滞后的方法。①进度计划:首先将布病防治项目的所有措施单项按顺序排列,并明确其相互制约关系,然后计算出每个措施实施需要的时间,进而计算出整个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以上是一种方法,此外,还有总项目时间已经被上级领导确定,那么就要在这时间范围内,将所有措施进行合理分配。②制定进度控制图(甘特图):甘特图,也叫横道图,是进度计划最常用的一种,它简单、明了、易于编制,因此是布病防治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工具。甘特图是一种线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要安排的活动,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施活动的完成情况,能够直观的表明什么时间段开展什么行动,以及行动和计划的差距。时间轴多以周、月来表示,为明了,也可以辅助“年”表示(图3-3)。③进度控制:制订月进度计划:对于大型、复杂的布病防治项目,可以编制月进度计划,即每月的工作任务和预计目标。上报进度报告:实施者定期上报布病防治项目进度报告,要包括每项措施的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对于未完成的,要写明距离完成时间)、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取得效果、存在问题等信息。如果有必要,对原始资料也要一同复印上报;进度变更控制:有时,由于财政、人员等很多原因导致某项目地区项目不能按时开展,这样就会影响项目进度,此时就要对项目进度进行变更,变更时,要从计划和实际综合考虑,经论证后,管理和实施双方达成一致后进行变更;实施情况测量与偏差分析:项目管理严格的情况下,会对项目地区进行抽查,也就是实施情况测量,通过测量一方面能够掌握进度报告的真实性,此外还能了解项目措施实施与计划的偏离程度,以及不同项目县之间的工作进度差异。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引起偏差的关键原因,从而提出纠正建议,及时赶上项目进度。
(2)项目费用管理:
布病防治项目费用的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审计,也就是对项目经费使用的检察和督促,要求专款专用,避免收支混乱、作弊渎职等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项目实施初期,各方面人员刚刚进入状态,此时,要公平、严肃、客观地对项目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另外一方面的含义是全面对所有项目支出经费的归类统计,以便为项目结束后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对项目经费的管理也能了解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对今后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项目质量管理:
布病防治项目完成质量是一项客观、标准、科学的综合指标,在项目实施阶段,如果只是进度符合要求,质量达不到预期目的,最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
质量管理指标可以包括项目总体和具体目标,也可按照项目实施指南作出具体要求。一般来讲,布病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多少都会存在影响项目质量的不利因素,如何预见、避免或修正这些不利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人员能力:不同机构、层次项目人员的防治能力参差不齐,且对项目的积极性差异巨大,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能力,通过笔试或操作技能考核来进行质量控制。
健康教育材料的形式与内容:由项目统一下发能够避免此类问题,如果各地自行制定健康教育材料,也可以由项目管理者对健康教育材料形式和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之后进行现场考核来质量控制。
仪器设备:通过对相关仪器设备的校准来进行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测:可由项目管理者用盲样,对各级实验室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其他相关试验的质量控制,对不合格的结果,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健康促进方法:通过现场督导,对干预地点、人群的选择,现场干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对与实施指南不符的情况及时指正。也可同复查、抽检等方式结合进行。
外部环境:对于对象的不配合甚至破坏等突发问题,可以随时与项目管理者沟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也算是质量控制的一种。
(4)项目团队管理:
布病防治项目的规模一般较大、工作相对复杂,项目实施中涉及部门和单位较多,需要相互配合协助。对此应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小组)进行协调,设置项目主管(可由行政业务部门一把手或主管业务领导兼职),全权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并配备与项目大小匹配的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专门管理,管理人员的来源多由上级指派,偶有管理单位外部招聘。
(5)项目信息管理:
布病防治项目信息管理是实行有效控制的基础,要求对项目所有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正确的处理和及时地利用。①项目管理信息收集:项目管理信息来源包括组织内部信息(项目成员部门的统计报表、工作方案、总结、各项防治措施实施、实验室检测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等)和组织外部信息(政府法令、媒体报道、其他部门人员意见和建议等)。信息收集的方法:包括直接收集(现场询问观察、座谈会)和间接收集(文档、数据库的上报等)。②项目信息传递:布病防治项目信息传递方法灵活多样,项目开始的信息可以通过召开项目启动会,传递项目书、合同等。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通过文件上报,电话沟通,现场会等形式传递项目进度信息。总之,项目信息传递的目的是使项目成员对上级下派的任务要求,下级的工作进展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一般来讲,项目信息传递要求制度化、标准化,一是每个参与项目的机构都由专门的人员来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定期进行信息传递,所有项目执行成员和项目管理者可以周或月为单位进行信息的沟通传递,以共享进度信息,发现项目存在问题。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是会议、传真、电话、信函等,同时也要召开启动会、进展报告会、效果评估会等关键性会议。③项目信息加工处理: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对于实施者上报的原始数据、统计资料和总结报告,需要进行判断、整理、统计分析和撰写进展报告,最后归档。判断:有些项目实施者从某些因素考虑,可能会对项目数据进行篡改(夸大正面效果或缩小负面效果),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收集到这些信息后首先要从业务的角度对其进行真实性判断。分类整理:各个级别的项目参与机构和部门报告的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分散的,要求管理者对这些信息按照统一的时间、性质、目的进行分类、编码、整理,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即便是项目进行过程收集的信息,也要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尽早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对改正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评估阶段的统计分析都有着积极意义。
3.评价阶段的管理
项目评价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决定项目的成败。对项目评价阶段的管理不是看防治效果如何,而是管理评价过程,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贴近。那么如何对评价阶段进行管理呢?首先,制定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使评估方法、内容有据可依,并按照方案严格落实。其次,建立监督机制,评价组成员可从外行业或项目外地区抽调,并互相监督,避免存在“人情评估”。再次,进行抽检或复判,管理者对评估结果进行随机抽取后的再次评估。
4.项目管理的软件应用
一些国外的大型项目管理者为了便于管理和掌控进度,会开发出相关的软件应用,但目前国内布病防治项目管理尚未出现此种应用。今后可能会出现此类软件,例如将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干预现场实况、各项指标数据等项目信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实时传递到云平台,使管理和实施者随时知晓项目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场督导的工作量和督导的滞后性。
(十)制定项目评价方案
本书第五章会对项目评价作以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