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与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专业化、多样化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1)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的含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断立体丰富起来。20世纪40—60年代,经济学家们几乎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直到60年代中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虽然增长了,但却带来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如大量的失业、农业的衰退、贫困依然严重甚至加剧、贫富差距加大、不平等日益严重等,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定义。60年代中期之后,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以外,应该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变化。在普遍认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以外,不少学者对“其他方面的变化”的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比如Michael P. Todarocen曾在他的著作《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认为,经济发展的含义除了经济增长,还包括非经济的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的变化,乃至国际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其范围过于宽泛,几乎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全方位的内容,与总体发展等同。之后,Irma Adelman也做了类似的论断。而Malcolm Gillis & Dwight H. Perkins却在他们合著的《发展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还应包括结构的变化……”也有很多学者在认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而非唯一方面的基础上,从其他视角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基于经济发展的目标层面来看,大致包括工业化率、生产率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贫困减少、劳动力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收益结构优化、社会和经济的平等、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甚至体制的改变等方面。

本书认同Malcolm Gillis等人关于经济发展的定义,并以此为框架,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目标,有侧重地构建研究指标。因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否,是在其原有的经济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经济发展指标时应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发展特征,抓住主要问题,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从而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就民族地区而言,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关照具备城市化率普遍偏低、欠发达地区以及生态保护区、族群多样性等特征的地区,综合选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生产率提高、民生改善等方面来研究考察。

(2)城市经济的含义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空间载体的地区经济,具有生产要素、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特征。参照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以及鉴于城市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的事实,本研究的城市经济特指城区部分,其中地级市主要指市辖区部分,县级市则指其自身的行政范围。

(3)城市产业结构的含义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各产业的构成,以及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内在功能联系。产业结构的分类,因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常用的分类法为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直接取自自然界,然后加工生产分别称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另外,也有根据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的密集度进行产业结构的划分,如资源密集产业、劳动密集产业和技术密集产业等。

以往对城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三次产业结构展开的(刘伟、李绍荣,2002;刘伟、张辉,2008;干春晖等,2011)。但由于城市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空间载体的事实,也有基于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部门产业以及更为细分的行业结构展开研究(张军,2002;江小涓,李辉,2004;傅元海等,2016)。研究思路几乎都是基于产业发展结构展开的,对产业或行业的内在技术关联和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内在演变的关注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要素集聚理论指导下,从知识溢出视角出发,关注行业间的技术关联和内在演变。因此,本研究基于集聚外部性理论中关于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的分类,将城市产业结构区分为专业化产业结构和多样化产业结构,并根据Frenken对多样化的划分,进一步将多样化产业结构划分为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和不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本书对专业化、多样化、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的测度主要以2002年版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使用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19个一位数行业的从业人数进行相关指标计算,省级产业结构的测度主要选取了来自《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资料中主要的49个二位数行业的从业人数进行了相关指标的计算。

(4)专业化、多样化的含义

本研究涉及的专业化、多样化,主要是依据集聚外部性理论中关于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的划分而来的。专业化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为规模经济,基础设施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以及专业分工等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改善等,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产品、技术锁定的局限;多样化产业结构则主要体现为多种行业并存,从而有利于多样化的知识交互,有利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技术创新与效率改善,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Frenken等(2007)借鉴Nooteboom(2000)关于“认知距离”的概念,又将产业多样化细分为相关多样化与不相关多样化。认为“认知距离”相对较小,即只有具有一定共同知识或者能力互补的行业或者企业之间才能为合作交流提供可能,进一步的知识交互、合作创新才可能实现,才可能沿着此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由此体现为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与之相反,“认知距离”相对较大的行业或企业之间无法实现知识的交互与合作,从而不利于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而体现为不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由于相关多样化与不相关多样化产业结构的本身特征,致使它们在面临经济波动时呈现出不同的经济表现。相关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由于行业或企业之间的生产链接或者其他关联,可能会承受连带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而不相关多样化则与之相反,不同行业间互无牵连,免受经济波动影响,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

但也有学者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提出,不相关多样化也可以通过创新路径实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他们认为,偶然的机缘巧合也会促使完全无关的行业或者企业的合作创新,并且不同技术之间的合作可能带来科学技术上的革新,合作风险相对较大,但一旦成功,也将带来巨大收益。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为民族地区,主要包括中国的5个自治区(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民族地区共有116个城市,其中包括49个地级市和67个县级市。民族地区城市名单详见附表1、附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