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是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动能。振兴乡村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投入,主要表现在人、地、钱三个方面。但是,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是基于市场交易原则进行的,振兴乡村必须要以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吸引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否则,不但无法吸引外来优质资源进入,还会发生当地资源要素的急剧外流。当然,各类资源要素可以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向乡村集聚,但中国乡村面积辽阔,仅靠各级政府对多数乡村实施“输血式”帮扶,难以全面实现中国乡村的持续振兴。因此,要让各类资源要素自发地流入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任务的同步发展,必须把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作为第一要务。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硬指标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硬性要求,是留住乡村劳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乡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建设生态宜居的家园是广大农民最现实、最迫切的希望。既要通过产业兴旺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进入乡村,也能通过生态宜居确保乡村能够留住以优质劳动力为代表的各类资源要素,让乡村真正成为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的美好家园。特别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特征,要确保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生态宜居作为基本前提,拒绝以破坏生态平衡换取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发展路径。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软环境
乡风文明是乡村社会进步的直接表现,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任务中,乡风文明是乡村区别于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优势,虽然无法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但足以充当“锦上添花”的功能。作为社会文明进化的最终呈现形式,端正的乡村风气和乡村习俗会影响家庭及邻里的文明进化,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载体,也营造了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有序推进。
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固本之策,为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提供基础保障。营造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是保障乡村生态宜居的首要前提,也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基础。不难解释,即使乡村具有优越的自然禀赋优势,但受限于区域治理问题,不仅会增加当地农民的生产成本,还会增加外来资本进入乡村的交易成本,阻碍乡村产业发展进程。因此,治理有效与“三农”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治理有效的程度、水平与质量,直接决定乡村振兴发展的进展与成效。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生活富裕是农村居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是“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评价标准。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振兴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生活富裕的好日子,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回应。正如古人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民只有在基本满足衣食无忧的生理需要后,才有足够的闲暇去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协助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同时,生活富裕也要求农民能够参与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农民分享发展红利的权利,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
总体而言,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之间是一个内在的有机整体,需要用系统性的思维来进行统筹考虑,但各分项目标任务之间却各有侧重,既兼具了整体性的逻辑主线又体现了独立性的特色内容。因此,乡村振兴体系需要采用系统性的视角来整体思考和分析,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硬基础”,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则是乡村振兴的“软环境”,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效统一协调,才能真正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如图3-1所示。

图3-1 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