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版前言
本教材是根据纺织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纺织工业的最新发展编写而成的。本教材的编写大纲,曾在2006 年年底召开的纺纱学教学研讨会上,由来自全国20 多所纺织高等院校的40 余位纺纱学教师,进行认真地讨论,并充分吸取了各高校在教学安排上的有益经验。编写过程中,又多次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和整合,力求完善。
全书共分十章,包括纺纱中从原料初加工到各种纺纱系统的纱线形成的主要加工技术。在吸取以前有关教材编写、使用经验和要求的基础上,本书对章节和内容的编排如下:
1. 按照纺纱加工的流程进行编写,使学习后对纺纱的加工流程和各工序作用有较深刻地认识和掌握。
2. 每章在简介本工序后即展开有关原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介绍棉、毛、麻、绢等各纺纱系统中的相关原理应用及工艺设备和质量控制,使原理的论述能及时落实到具体的工序上,更有利于读者对纺纱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3. 由于篇幅及教学课时的限制,本教材以量大、面广且技术装备最成熟的棉纺( 短纤维纺纱) 以及毛纺( 长纤维即毛、麻、绢纺纱) 为重点进行介绍,再将其他的纺纱系统与棉、毛纺的异同点作对比介绍,兼顾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并对某些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
4. 增加了多媒体光盘,编制了动画、录像等,将有关的纺纱原理和加工过程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利于读者对有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本书编写的人员及其分工如下。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十章: 东华大学郁崇文; 第二章: 南通大学丁志荣; 第三章:西安工程大学薛少林; 第五章: 中原工学院任家智; 第六章: 大连工业大学于永玲; 第七章:天津工业大学王建坤; 第八章: 江南大学谢春萍和青岛大学邢明杰; 第九章: 江南大学吴敏; 各章中的毛纺部分:武汉科技工程学院张尚勇和东华大学王新厚; 各章中的麻纺部分:东华大学郁崇文; 各章中的绢纺部分:东华大学劳继红。本书的多媒体光盘由郁崇文和武汉科技工程学院林子务主持策划,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常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焦坤、东华大学汪军和王新厚以及博士研究生陈俊焱、裴泽光等制作。全书由郁崇文统稿并最后定稿,由陆凯和于修业审稿。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