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可能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五点:
自身技术层面的制约
从自身技术层面看,区块链在信息存储方面能够记录从第一笔交易以来的所有信息,而这样一来,随着节点的增多和交易量的累积,必定会导致账本越来越大,从而大大提高了参与节点的硬件资源门槛。
所以,区块链的这一技术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记录过多、过完整、不能删改而造成重复的浪费,并且会降低效率。这一点表现在比特币上就是,越到后面所挖到的比特币数量越少,这实际上就是同等工作量下效率和效益降低的缘故。
对照现实,区块链的许多优势如更有效的信息机制、优化流程等,都是主要建立在技术驱动基础之上;正是由于利益驱动这一块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所以区块链在实际行业中的应用现在还不多。这是为什么?关键在于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记账技术还不够成熟,或者更直接地说,它还处于萌芽状态,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
安全层面的制约
从安全层面看,区块链虽然拥有工作量证明、权益证明、权益授权证明等多种共识机制,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缺乏严格的安全性证明。
也就是说,区块链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不会被篡改或被删除,但这并不能排除它存在着以下三大缺点:
一是区块链上的所有交易记录虽然都是匿名的,并且经过了加密处理,但由于公有链55上的所有记录都公开可见,都可以进行追溯,所以区块链上的隐私并不都能得到切实保护。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系统都是人设计的,只要经过“人”的手,就不能说绝对安全。以比特币为例,其匿名交易也是可以追踪到真实用户头上去的。
二是区块链信息无法杜绝被盗和被骗。尤其是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所以更容易招致被盗被骗。被盗被骗后要想追究实名用户当然也可以,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这实际上也表现为一种不安全性。
三是区块链目前处于法律监管空白地带,这也会增强其不安全性。最典型的是,2014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发生巨额比特币失窃事件后,就只好倒闭了事。
现有监管和法律的制约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尤其是去中心化,目无“国家”和“监管”,明摆着就是要和政府作对。而这样就势必会冲击现有监管机构和法律的权威性,遭到后者的扼杀和反扑。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对数字货币持谨慎甚至否定态度,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监管和法律的缺失会导致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技术孤岛,即各企业之间的技术标准不统一,而这样一来就为将来行业数据库的统一埋下了隐患。
二是公权力和公信力问题,即它是否足够权威?权威与否谁说了算?
三是没有正确的规范和引导,会无谓消耗社会资源、影响技术进步。正如前进控股集团董事长任煜男所说,在他看来,中美两国业界面对区块链的态度就是不同的。在美国,普遍希望能做出非常好的产品来,然后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样的新技术。可是在中国,则更看重中短期回报,为此哪怕不惜违规采用国家禁止的ICO。显而易见,如果只是强调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而不是社群性质,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变相融资手段,就可能会误入歧途,最终变成“挂羊头卖狗肉”56。
传统金融领域的制约
区块链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中的支付、清算、结算、证券交易等方面,会给传统金融中介如银行、券商、证券交易所、清算结算中心等构成冲击,所以必然会遭到这些部门的重重阻挠。
有人也许会说,全球一些知名金融机构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等不也都已经积极加入到区块链的应用和推广队伍中去了吗?确实,但这并不表明它们就一定是想用区块链来砸自己的饭碗,更多地是想利用区块链来提高内部系统的自动运行效率57。
正所谓“螳臂挡车不自量”,这种阻挠不会从根本上否定区块链。
就好比16世纪时,某些手工行业为了维持自己的垄断地位,与各国政府合谋,通过颁发执照来监督和控制印刷。但显而易见,这种视印刷知识为非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举措并没能维持太久,很快就随着印刷业革命的到来而烟消云散。在今天,传统的中心化信用持有者必定也会如此执着,但迟早有一天,区块链会像中世纪的印刷业一样,彻底冲垮垄断机构和行业的种种藩篱,解放人类生产力58。
价值对照的制约
从国家层面看,区块链是一张价值互联网。这种价值是推广区块链和不推广区块链在价值对照上所做的对比和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区块链推广成本过高,就很难进入实际场景应用。而这方面的成本究竟有多大,目前还无法估算出来,这也是区块链没能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之一。
从行业数据看,以区块链媒体为例,目前它在整个区块链生态中的所占份额仅有14%,并且主要是短视频分享和传播,还不具备典型的盈利模式。而一个项目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就很难确保它能走多远。
2018年8月6日,在区块链界有“Papi酱”之称的胖妮骄傲地宣布,她的自媒体视频在尚未签署相关协议的前提下就已经拿到天使轮投资,并且资金已到账59,这种情形目前在业内还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