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残破的苏联步兵师
在希特勒的新计划中,虽然南方的匈牙利大反攻占据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但他也不能不关心自己所在的柏林——实际上也变成了战区。在东线战场的中部,经过1945年1月的维斯瓦河攻势,到2月初,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大体都推进到奥得河一线。朱可夫所处的奥得河北段战线,在柏林前方几乎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直线。奥得河战线继续向南延伸,大体在与尼斯河的接合部,向东南方大幅弯曲,推进到这段500公里长弯曲战线上的,正是科涅夫的部队。
这就造成一个特殊局面:虽然朱可夫和科涅夫都在奥得河上,科涅夫却远远落在朱可夫的后面。这意味着,如果朱可夫要攻打柏林,将很难得到科涅夫的支援,其暴露的南翼还可能遭到德军反击的威胁。而要消除这一威胁,科涅夫就必须继续前进,前出到尼斯河。这样才能与朱可夫保持一条平直的战线。此外,科涅夫还承担着夺取西里西亚地区德国工厂的任务。由于苏军的进攻,至1945年1月,西里西亚和捷克地区的工业产值已缩减30%(8)。但在科涅夫所面对的这段奥得河前线的彼岸,很多工厂还在为德国的战争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完全占领这个工业区,将大大剥夺德国继续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
阻止科涅夫前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舍尔纳大将指挥。他的强硬作风使他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最宠爱的将军。戈培尔称赞舍尔纳是“领导天才”,还以溢美之词把舍尔纳对付逃兵的手段写在日记中:把逃兵吊在树上再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个逃兵,我拒绝保卫德国的妇女和儿童”(9)。
光用死刑和强硬手段打不了胜仗。舍尔纳也竭力展示着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形势的特有观察。比如3月初,舍尔纳就告诉戈培尔:“布尔什维克的步兵少得可怜,作战全靠装备上的优势,尤其是靠坦克优势”(10)。
舍尔纳这段描述,与战后德国将军所渲染的“俄军无穷的人力优势”相去甚远。不过这一通过实战观察得来的结论,的确是真实的。1945年初的凶猛攻势后,本来就缺人少兵的苏联步兵单位,变得更加零落稀疏。1945年3月,苏联第91近卫步兵团只剩一个步兵营(全营161人),加上直属火力单位等等,全团也只有400人。第5集团军所属的11个师,每个平均只有2625人。从后方送来的补充兵员是有限的,步兵这个最劳累、伤亡率最高、待遇却较差的兵种,在军队内也极端不受欢迎。又不可能把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炮兵和坦克兵送去当步兵。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兵站部队也不能轻易削减。苏军只好把每一批遇到的俄国战俘和劳工都拉进队伍。
在柯尼斯堡被俘的一批德军官兵,被用马车拉走
柯尼斯堡地区,落入苏军之手的一座105岸炮装甲炮台
即使这样,俄国人也无法维持现有已经很低的编制水准。1945年3月,苏军大幅度缩编了步兵单位,在前线执行三种新的步兵师编制,其人数额度分别为3600人、4000人、4500人。
“3600”型步兵师总共有12个步兵连——只相当于过去一个团的编制。每连又只有76人和10挺机枪,人数仅相当于正常步兵连的一半;步兵营编制人数241人;步兵团774人。
“4000”型步兵师有18个步兵连。
“4500”型步兵师有21个步兵连。
步兵连编制人数也未必拘泥于76人。比如还有一种步兵连编制是53人,所辖只有2个步兵排,每排23人(11)。
按上述编制,每个苏联步兵师只有900~1600名步兵。也就是说,一个苏联步兵师的步兵人数仅相当于1~2个满编营。比较而言,步兵师内的炮兵单位虽然也未必足额,但实力状况要比步兵好太多。尤其是苏军这一时期尽量用57~76毫米炮取代45炮,用82迫击炮取代50迫击炮,给步兵师属炮兵团增加122毫米的榴弹炮。有些步兵师还获得了SU-76型自行火炮。
战争尾声,俄国人差不多就是按上述标准给各步兵师提供补充兵。在战争最后一个月,各苏联步兵师总人数一般维持在3000~6000人不等,每个师只有十几个步兵连(倒也不是严格按上述三种标准,比如有些步兵师编有15个步兵连),各步兵连一般在60人左右。机枪数量相当少。一个步兵师多则一百多挺机枪,少则只有几十挺。甚至机枪连也只有3~4挺。
(1) 《希特勒暗堡》,第45—47页。
(2) 《装甲部队》卷二,第226—229页。
(3) 《装甲部队》卷二,第247—248页。
(4) 《当巨人冲突》,第305页。
(5) 《陆军历史系列:德国陆军在东线的失败》,第457页。
(6) 《希特勒之死》,第13页;《希特勒与战争》,第982页。
(7) 《戈培尔日记1945》,第64、112页。
(8) 《1939—1945年的德国战时工业》,第139页。
(9) 《戈培尔日记1945》,第123页。
(10) 《戈培尔日记1945》,第122页。
(11) 《希特勒的报应》,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