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与养生】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心境上保持清心寡欲,排除杂念妄想,人体真气才能运行正常,精气和神气固守在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所以,情志安闲而不追求过多的欲望,情绪安定而不焦虑和惊恐,身体适当劳作而不过度劳累,这样,真气就会运行通畅,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精与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衰。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
“神强必多寿”。历代养生学家都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防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如《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对心神的怡养、情志的调摄,可增强形神的高度统一,以延年益寿。
调神之法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静养神
调神摄生,静养为首。养生学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摄精神,可有效地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
(2)安心养神
泰然处之,处事达观。人生不会没有忧患,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及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要养成理智与冷静的个性,凡事从容以待,冷静思考,正确处理各种难题。另外,也应消除嫉妒。嫉妒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它可使情绪烦躁,心境抑郁。
(3)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是指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非常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调摄精神、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4)省思少虑
思虑过多会使肌体气血失调,耗伤心神而损寿命。省思少虑,养心敛思这种自我调节方法,能使肌体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省思少虑,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调和,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使肌体功能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养生,促进健康长寿。
(5)开朗乐观
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是调摄精神、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必备条件。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养生健身的要素。对待问题要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宽以待人,大度处事。要精神愉快,在生活享受方面,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不慕虚荣,不盲目追求名利和享受,培养幽默风趣感,做到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6)舒畅情志
舒畅情志是指舒调七情六欲,使其畅达,以利心神和调,五脏安定。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七情六欲过极对机体健康危害极大。舒畅情志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古人论述颇多,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如诗歌词赋、琴棋书画、花木鸟鱼、艺术欣赏、古物收藏、旅游垂钓等。这样,精神有所寄托,去除烦恼,陶冶性情,抒情畅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促进养生长寿。
相关链接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灵枢·本脏》
志意专注,则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安定,不产生懊悔愤怒的情绪变化,五脏就不会遭受邪气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