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学说与现代医学】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腑学说是以长期的临床观察为基础,以正反之辩证法为指导,既概括本脏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又联系到相关的组织器官,综合归纳,构成若干个功能单位。虽然脏腑在某些方面也有与现代解剖学的概念相同之处,但其主要的并不是指内脏本身的解剖形态。
从解剖学角度看,五脏六腑除脾脏以外,大致与现代医学相符,但其生理功能则与现代医学中相应脏器的功能有较大的区别。
例如,心的功能除主管血液运行外,还包括精神活动;肝的功能包括抑郁、发怒等情志活动,血液的储藏以及肌肉关节活动的支配等;脾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饮食,转运营养物质及水液,并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血管之外;肾的功能除与尿液的排泄有关外,还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六腑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主要功能大体上与现代生理学相似,但也有不同,如小肠还与尿液的生成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中医的五脏六腑按其生理功能来说是有其独特的含义的,不能完全以西医所论的这些脏腑生理概念去套用。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发生疾病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与皮、脉、筋、肌、骨等组织及口、舌、鼻、耳、目等器官也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器官和组织分别属于五脏,所以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疾病时也常从相应脏腑入手进行治疗。例如“舌为心之苗”,即舌从属于心,某些舌体的病态常从心治;又如“肾主骨”,骨转无力常以补肾之法调治。
由此看来,脏腑的外部表象,实际上是反映了全身的生理状态。正因为此,脏象学说对于现代医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众多,有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病因学说、温病学说等,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它把人体各组织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贯串着整个学说,而不是解剖概念上孤立的脏器;二是脏象理论能全面解释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即使是诊断未明,症状错综复杂的病情,中医也都能以脏象学说予以阐释;三是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治,时至今日,凡以中医理论指导诊治者,仍谨遵《医学入门》“脏腑不可不知”的教诲。以脏象学说辨明病变脏腑及其病理性质,并指导立法选方择药,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确实具有临床效应,有其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2)脏象学说是临床诊治的辨证依据
医学理论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被发现,由假设向真理迈进而逐渐形成的。脏象学说正是在这一前题下,从粗浅的解剖认识中不断领悟推理而升华的,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
在中医辨证体系中虽然还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但在这些辨证实质中无不包含有脏象辨证的色彩,诸如六经即以脏腑经络之名予以区分;三焦则包容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肾肠(下焦)的实质;卫气营血辨证也同样如此,含有肺、胃、肝、肾等内容,虽然不能武断地认为脏象学说已包罗其他辨证方法,但脏象学说在临床辨证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脏象学说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以形象思维为主,西医主要形成于实验医学时代,偏重于逻辑思维,诚然西医学似较中医学进步,且易为人们所接受,但两者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并非完美无缺,在向整体医学时代迈进的进程中,二者必然殊途同归,取长补短,合而为一。
脏象学说既是中医的核心内容,又是有效的指导临床诊治的理论,非现代医学某些理论所能替代和阐释,在中西医结合的长河中,又能弥补和充填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由此推论,脏象学说在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医学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理、病理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
相关链接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灵枢·九针十二》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