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的驻村故事

泸州市龙马潭区地税局派驻龙马潭区石洞镇顺江村第一书记 ◎周开华

泸州市龙马潭区顺江村共有50多户贫困户,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剩下的多为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劳动力缺乏。作为第一书记,我首先开始了对贫困户的走访,希望通过了解,尽快熟悉贫困户的思想和实际困难,能够实实在在为村民办点实事。我豪情满满地开始了解我要访问的第一户顺江村四组揭某家。我事先了解到他家的情况:他是泸县三溪水库的易地搬迁户,30多年前带着乡愁与惶恐,一家人从三溪口水库来到几十公里外陌生的顺江村。命运没有善待这背井离乡的一家人。他满心欢喜地迎来了他的双胞胎儿子,但幸福就像昙花一现,几年后一个儿子不幸溺亡,一个儿子被诊断为癫痫,生活无法自理,还经常外出闯祸。命运的不幸让这个男人变得沉默多疑、孤独彷徨。他悲感于远离家乡无亲无故,悲痛于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不再相信政府,不再相信邻居,不再信任一切。他从不走亲访友,从不与人交谈,以致他家门前的石头台阶都已布满了青苔……

然而当我们拿出制定好的自认为完善的帮扶措施跟他交流时,得到的答复是“不”。他不愿意改造危房,不接受产业扶持,不接受对儿子的治疗。这“三不”让我和村干部一时蒙了,哪里还有不接受好心帮扶的人呀!功夫不负有心人,怀着锲而不舍“三顾茅庐”的精神,老人开始对我们放下了戒心,终于道出了内心的不满。原来三十几年前他们举家搬迁时,有一些安置政策没有落实,为此他找政府“闹”了好几回。村里人对这个不速之客表现出了异样的眼光,所以他也就不再跟村里人说话,周围邻居有个生朝满十,他也不去,别人也不到他家串门,就这样,就老两口和一个病的儿子,在低矮的屋檐下生活了三十几年,除了卖点农作物,喂养点牲畜,种点庄稼,他几乎不出门,也从不与外人打交道。

商议扶贫措施

后来,通过对老人的耐心劝导,老人同意将儿子送到医院。通过自己凑一点、政府帮一点,将几间欲倒的土房进行了维修加固,重新加厚了瓦片,添置部分家具。我们将该户情况上报,经核准一家人享受了低保。老人很乐意接受帮扶部门的种养殖扶持,种植了花椒,扩大了鸡圈,喂了几头猪……老人的脸上重新有了久违的笑容。他的邻居对我说:“周书记,我们村的揭某偶尔都开始请邻居吃饭、帮邻居忙了,你有什么魅力呀,让一个几十年封闭自己的人变得敞开胸膛了?”我笑了笑,其实,老人的心一直是敞开的,只是我们没有走进去……

接下来的日子我继续串门入户,熟悉村里的人口、资源、耕地、作物产量、经济收入,和孤寡老人、五保户、贫困户、党员等情况。为了融入这个大家庭,不管多忙,我都经常参加村内的集体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纯朴的村民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动。比如,村民远远地看见我都会招呼:“周书记,你又来了呀?”声音荡漾山间,温情满满。挖红苕的老人见到我,会放下锄头跑过一道田坎送上两个红苕,满脸自豪地说:“今年的新品种,又甜又软,你们城里人吃不到的,周书记你尝尝。”“周书记,给你报喜啦,我家的孙子上大学啦!”“周书记,我那40多岁的单身儿子娶了媳妇了,你来喝喜酒啊,记得啊!”……

然而,平静的生活下,除了不可抗力的原因,贫困户的劣根性也逐渐显露出来:等、靠、要、比成了习惯。一些贫困户每年坐等村上送帮扶资金。宁愿天天打牌,也不愿搞种植养殖,更不愿意打工。喂小鸡小鸭怕脏;喂猪怕累;种植嫌季节长,收效少;卫生习惯也极其差,宁愿穿旧衣服,脏得看不见颜色,也不换帮扶送去的衣服;张家收到房屋改造款,还要唠叨李家得了一床棉被……周围的非贫困户见这些人不劳而获,更是怨气冲天。长期的驻村帮扶让我意识到,物质的贫穷远比不上思想的贫瘠。“脱贫致富不能只依靠政府,更要靠自己勤劳致富”“人要懂得感恩,贫穷并不光荣”,我开始从组织贫困户集中学习到单独入户宣传,从整体制定帮扶政策到具体家庭具体分析,我们不断加强对贫困户的思想学习,引导他们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引导他们懂得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导他们讲卫生,除陋习。同时多赞扬非贫困户的勤劳美德,引导他们对贫困户多帮助、多理解。经过长期的灌输,贫困户逐渐感觉到了懒惰的可耻,非贫困户也提高了思想意识,只要远远见到我们,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扫帚,将自家的庭院打扫干净……

驻村的工作依旧在进行,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事情会没完没了地找来,生活虽然清苦,却依然乐趣满满、意义非凡。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坚定地在田间小路、农户家门留下坚实的脚印,做好每一件群众的小事,解决群众的每一个问题,换得群众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我将义不容辞,知难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