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志和小志,如何调和
立志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志向必须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志向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只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找一些跟自己能力无关的事情,那么立下的志向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志向,最终也只能是一无所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所以,志向一旦立下,很难在中途改弦易辙。即使日后有机会改道另行,那也会蒙受很大的损失。所以,在立志时,一定要谨慎行事。首先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方面作为方向。其次要仔细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实现自己志向的条件,比如,身体是否足够结实,头脑是否足够灵活。如果你想一生从事学问研究,那么还要有足够的财力。从各个角度审视自己想要做的大事,如果确认是有希望的,实现的概率也比较高,那么再开始立志吧。
如果轻率地做出决定,或者跟着社会风气走,随波逐流,那么将一无事成。
大志决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注意那些所谓的小的志向。小的志向往往是指做好一些被看成细枝末节的事情。比如说,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一定会希望做好这件事,这种希望就是所谓的小志向,即小志。也就是说,小志是在实现大志过程中必须一个又一个去实现的目标。
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因为某件事而受到了社会的尊敬,那么其他人也就会以他为目标,这也是一种小志。换句话说,大志是建立在实现小志的基础上的。如果大志与小志出现冲突,就应该努力协调它们,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关于立志,让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我还是要举孔子为例。《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说自己在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志向,至于“志于学”是不是就是指把从事学问作为一生的志向,已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决定从此以后要认真从事学问研究。他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已经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并具备了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而“四十而不惑”是指一旦志向确立,就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有所动摇了。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立志最佳时间是在15岁到30岁,而“志于学”是指志向还未完全坚定、还有所动摇的阶段。到了30岁,志向就变成了决心,到了40岁,立志才算是真正完成。
打个比方,立志就好比是构筑人生这座大厦,小志则是大厦里的一砖一瓦,因此,一开始就要考虑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不然,在日后构筑大厦的过程中,就会有半途而废的危险。因此,立志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绝不能轻率地做出决定。立志的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要量力而行。只要做到这一点,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失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