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逝水年华(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权作译序

余 斌

眼前的这本书,直译名应为“普鲁斯特怎样改变你的生活”,书中的九个章节,都是以HOW打头,从怎样读书,怎样交友到怎样谈恋爱,一一开出方子。根据这个纲目,我们大可推断这是一部励志书,或者换个说法,准生活教科书。是吗?——也是,也不是。

《科克斯书评》上有人撰文赞道:“德波顿浑不费力,谈笑之间即胜过布鲁姆、丹比对经典名著的品评”,似乎视之为文学批评。《每日电讯报》上的书评说得更为斩截——“此书引人入胜,实属多年未见最为有趣的文学批评之作。”《出版人周刊》上说:“德波顿写活了普鲁斯特,读德波顿的普鲁斯特,是极愉快的经验。”似乎又看作普鲁斯特的传记或准传记。《星期天快邮》上的书评说:“德波顿把严肃的哲学思考、给恋人的建议及文学上的见解,当作彩球抛向空中做杂耍表演,令人叹服。恰是此种表演,令他置身于欧洲机智、婉妙的文学传统之中。”虽语涉多面,落脚却在幽默文学的传统,当然是将其看作了一部上佳的小品文。说法不一,各执一端,哪一说为是?——都不是,又都是。

这是一部关于《追忆逝水年华》的书。书中有大量的引证、摘录,有对普鲁斯特笔下人物、情节、场景的描述、分析和品评。德波顿对普鲁斯特的巨著烂熟于心,不惟人物的拿捏、风格的把握,甚至书中最长句子可达何等长度也算得毫厘不爽。含英咀华,剔隐抉微,他出入书里书外,跳挞不已,于书中所述信手拈来,引申延展,发为高论,每每别有会心。若谓赏鉴含玩也是批评一义,此书正不妨当作“另类”的文学批评,或是读《追忆逝水年华》的一部心得。但是作者无意于文学评价,甚至也无意做文学意义上的导读,——《追》书固为文学名著,在他那里,却首先是一部人生之书。七卷洪文,权当普鲁斯特写在人生边上的脚注,他这里再来注上加注,从中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态度。普书因此成为通向德波顿就人事各端生发议论的跳板。

这是一部以普鲁斯特为主角的书。普鲁斯特的大名,几乎出现在全书的每一页,普鲁斯特的性情脾性,浮现在德波顿的字里行间。德波顿似乎谙晓关于普鲁斯特的一切,不仅了然种种生平故实,还知道普氏诸多怪癖和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普鲁斯特的家庭,《追忆逝水年华》出版的经过,人物的原型,他的恋母,他的同性恋倾向,他的哮喘病,他娇嫩无比的皮肤,他的喜好奢华,他第一次冶游领受的难堪,他与詹姆斯·乔伊斯尴尬的会面,乃至他在巴黎的电话号码,他付小费的做派……作者均闲闲道来,谈得津津有味。凡此之类,林林总总,岂不都是传记的好材料?然而德波顿显然无心给普氏做传,考订事实既非其所欲,写成一本轶事汇编,同样非他所愿。《拥抱逝水年华》并非关于普氏的“戏说”,但若想了解普鲁斯特的一生,此书决非上选。普氏生平种种,均被掰开揉碎,纳入作者议论的人生事项,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拿普鲁斯特开刀,拿普鲁斯特说法,以普鲁斯特解《追忆逝水年华》,以《追忆逝水年华》解普鲁斯特,人书互证,竟是要向我们提供生活的参照。

这是一本风趣的书,然而里面不乏一本正经的教诲之言。

这是一本教训之书,然而全书贯穿着揶揄调侃的语调。

……

最后,只好说这书于各种成分兼而有之,德波顿摊开大包小包关于普鲁斯特的资料,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谈文学也说人生,开宗明义,曲终奏雅,声明要给读者上一堂生活的咨询课。硬要归类,也许就得拖泥带水说成这样:“一本索解普鲁斯特生活智慧,出诸小品风格的励志书。”

励志之书,坊间多有,大费周章方得归宗定性,说明此书与通常励志书大大不同。借名著,借“模范”人物明生活之理,算不得德波顿的创意,奇的是放着无数名著名人不选,他偏偏挑中了普鲁斯特和他的书。普鲁斯特诚然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大师,现实生活中他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进取、乐观,普鲁斯特的身上看不到,健康、自信,到他那儿去找肯定找错了地方。门窗紧闭,足不出户,他终日盘踞床上,坐拥种种疾病,时时为了失眠、伤风、便秘之类担惊受怕,屡屡宣布自己已然死期不远。人生诸项,于他几乎是一连串失意的连缀:著书无人赏识,爱情全无着落,至于他看重的友谊,他那些社交场上频频聚首的朋友对他寄赠的书稿甚至翻都懒得一翻。而立之年他的自我评价是:“没有快乐,没有目标,没有行动,也没有抱负。有的是已经到头的人生路,是父母忧心忡忡的关注。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直到写出《追忆逝水年华》,他还不住地嘀咕:但愿我能更自信一点。这么一位“没有幸福可言”,从生理到心理都有必要请人咨询的人来充我们的人生指导,是否有点搞笑?

普鲁斯特本人却担保,他虽终日与病相伴,生活中一无所获,却有能力为他人献上摆脱痛苦,求得幸福的良方,并且这是上天赐他的“仅有的才能”。说这话时,普鲁斯特于谦抑中倒含着一份自信。他的资格是从痛苦与失意中来,他相信“快乐对身体是件好事,但惟有悲伤才使我们心灵的力量得以发展”。他并且以病为例:“病痛让我们有机会凝神结想,学到不少东西。它使我们得以细细体察所经之事,若非患病我们对之也许根本不会留心。一到天黑倒头便睡,整夜酣眠如死猪的人,定然不知梦为何物,不惟不会有了不得的发现,即对睡眠本身也无体察。他对他正在酣睡并不了然。轻微的失眠倒让我们领略睡眠之妙,如同黑暗中投下一道光束。”德波顿服膺这逻辑(痛苦与智慧间的辩证法),坚信普鲁斯特从失意、痛苦中酿出的,正是人生的智慧。普鲁斯特有言,获得智慧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老师传授,毫无痛苦,一种得自生活本身,充满痛苦。他认为得自痛苦的智慧方是真知。准此而论,普鲁斯特就似百病成医的高人,患过的病痛不惟不足为累,反倒是他开方抓药的资本。他给世人开出的方子至详至备,便是煌煌七卷、数百万言的《追忆逝水年华》。依德波顿之见,此书“并非一部感叹韶华易逝的感伤回忆,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停止生活的浪费,该怎样去领略生活的美妙。”

普氏千言万语,却有片言据要。德波顿拈出的“别太快”三字,就是通向普鲁斯特生活智慧的密钥。当他人描述某人某事某物之时,普鲁斯特总嫌其讲得太快,“别太快”成了他的口头禅。这固然见出他对细节无比的兴趣,他的生活态度实亦暗寓其中。“别太快”即是放慢脚步,细细品尝生活的滋味。“抓住现在”似乎是要只争朝夕,“别太快”念的则是“慢”字诀,二者岂不相犯?殊不知在普鲁斯特看来,惟有放慢节奏,才可领略生活的妙处,惟有领略到生活的妙处,才是对“现在”的真正占有,生命才不致沦为无谓的浪费。普鲁斯特式的幸福生活不重外在的成功,重在对生活的体验。酒肉穿肠,美食落肚,都不算数,齿上留香,舌有余甘,回味咀嚼,才当得起体验二字。未加咀嚼的日子,等于白过;未浸透体验的生命,等于白活。“快”是技术,通向外在的攫取和占有,“慢”,才是真正的生活艺术。德波顿告诉我们一桩趣事,英国某海滨度假区搞过一次“全英普鲁斯特小说梗概大赛”,要求参赛者十五秒内概述《追忆逝水年华》的内容。此举纯属游戏,当作象征去看,却又恰好暗示了我们粗鄙的状态——我们活出的,往往只是一个生活的梗概。普鲁斯特提示的活法,则是要活出生活的全过程,生活全部的细节。

普鲁斯特拒绝梗概式的活法,同时也拒绝梗概式的阅读。阅读是普鲁斯特生活中的一大关目,德波顿书于此也是致意再三。普氏的阅读不仅是书本,还有绘画、报纸,以致火车时刻表,读法却是一般无二,要点是联想,是建立与生活间的联系,是与人生的参证,终而至于经验的获得与延伸。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可以玄而又玄,德波顿理解的普鲁斯特却是将其还原到朴素,阅读处处与生活的体验接壤。触摸生活在普鲁斯特那里是阅读的第一义,倘若书本不能唤起我们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倘若它不是引领我们去拥抱生活,反成鲜活人生的阻隔,或者干脆取而代之,那就宁可弃书不观。“弃书不观”恰是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一本谈论普鲁斯特的书以此作结,未免出人意表,然而由此彰显的,或者正是《追忆逝水年华》的本意: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生活,指向对生活的体验。

关于生活,普鲁斯特还有何忠告?德波顿寻绎人物故事,结合普氏生活实况,又以书信文章中采撷的吉光片羽相互发明,爬梳演绎,给出的答案看上去还真是“切实”。宏观者如抓住今天的享乐哲学,琐细者如选医生的妙招,传情达意的诀窍。德波顿甚至代“圣人”立言,模拟普鲁斯特,对恋爱的新奇感能维持多久,首次约会该怎样着装、谈话,婚前性行为有益无益之类的问题一一作答。但若当作实用手册去读,我们就是舍本逐末,愚不可及。

万勿以为德波顿挟了普鲁斯特的“圣旨”,来对我们做布道式的演讲,尽管开列多项,他却也不是在给我们提供尽可照此办理的生活建议。德波顿既不耳提面命,甚至也说不上循循善诱,教师爷的身份,一定非他所喜。有评家说,德波顿虽是英国人,书中洋溢的却是法国式冷静的机智。法式幽默抑或英式幽默,无须辨它,反正西人的写作,自蒙田以降,有轻松风趣,娓娓而谈的一路,德波顿无疑是这一脉的流裔。以诙谐风格、随笔(小品)笔调写励志之书,确为《拥抱逝水年华》建立起此类书籍的“另类”格调。德波顿以写小说成名,其小说《爱情笔记》即在中国亦颇有人缘,但他情之所钟,端在随笔。其次接受访谈时他给《爱情笔记》等书定位,说是随笔风格的小说,或曰参以小说笔法的随笔,《拥抱逝水年华》是他第一部非小说之作,自可将随笔作手的本色,尽皆表露。

励志之书,易成高头讲章,随笔的特点,却在其轻松随意,德波顿的手腕,常见于对正经与幽默二者善加调理。从头至尾,他写来亦庄亦谐,游走于说教与游戏之间。普鲁斯特固然是文学圣殿中的神明,德波顿却将他从云端拉到凡间俗世,让他和芸芸众生一起,面对日常生活中种种的琐屑烦难。此时的普鲁斯特与常人无异,怯懦、笨拙、矫情……常人的弱点他几乎都有;失意、孤独、病痛……常人的不幸他亦一一经历。德波顿缕述普氏生平种种,时有打趣调侃之语,有的时候,他简直就像是在拿普鲁斯特开涮。但是谑而不虐,先抑后扬,德波顿终不忘说教之旨,滑稽梯突,假语村言,不掩普鲁斯特对生活的虔敬之心,反衬出普氏从寻常情境中蒸馏出的人生慧见。而一旦转入普氏对人生的慧见,德波顿即变谐语为庄语,反复申说,惟恐不能尽意。借着庄谐杂出的笔调,他将《追忆逝水年华》与普鲁斯特生平点滴打成一片,同时也完成其人其书与你我日常生活的转换勾连。

此书原本有一副标题:“——不是小说”(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NOT A NOVEL)。既然其非小说性质一望而知,德波顿画蛇添足多此一笔,或者意在强调“普鲁斯特改变你的人生”之说,并非游戏笔墨。果然如此,书名就可译作“普鲁斯特改变你的人生——并非天方夜谭”。德波顿于此是严肃正经,推心置腹,还是故神其说,游戏三昧?《纽约时报》上的书评倒是言之凿凿:德波顿“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普鲁斯特小说的精义”;“普鲁斯特巨著可作励志之书?没错”。媒体上的书评常常张大其辞,普鲁斯特之博大深邃,是否尽在德波顿掌握,我们可以存疑。化普氏巨著为人生俗讲、街头哲学即可助我们改变人生?一册小书哪有此等法力?但是,见识见识人间普鲁斯特,可以会心一笑,领略领略普氏人生疗法,不为无益。如若神游普鲁斯特的世界可以比作从我们已然麻木的生活的“出走”,那就不妨借用张爱玲关于“出走”的一个比方:我们未必就能走近日月山川,然而即便是从后楼走到前楼,换一个风景,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