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传统工艺语境下,设计一词最早被称为“造物”,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巨大的不同使“造物”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学科。
在西方,“造物人”一词来自20世纪90年代,当“手工艺”被推向智力生活的边缘地带,很多手工艺人倾向于称自己为“造物人”(maker,object maker)或者“工作室艺术家”(studio artist),从而脱离传统手工艺人的标签,强调造物本身所带有的智性思考。而所谓造物中的“物体”(object)这一模棱两可的概念,也产生于对“手工艺”一词充满折中意味的替换,比如1994年美国成立的SOFA博览会,全称为“雕塑、物体,与功能性艺术”(Sculpture Object & Functional Art),10年后,英国手工艺委员会成立的COLLECT(收藏)艺博会,全称为“收藏——当代物体国际艺术博览会”(Collect International Art Fair for Contemporary Objects)。这两个博览会的共同特征均是呈现大量当代手工艺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与设计领域被广泛讨论。
因此,在全球化的当下,不论是中方还是西方,“造物”这一概念虽然都源于手工艺,但同时都发展出与艺术、设计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造物”一词便是这三个领域的一种概括。在此背景下,我们撰写了本书。全书共3章,第1章将从历史入手,讨论造物以及造物观念的演变,同时介绍当代造物所面临的新的交叉学科语境,为全书背景的介绍。第2章从生产机制的角度,分别介绍和探讨手工造物、机械造物、生化造物以及智能造物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案例分析。其特点是,从工艺入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能够综合、清晰地展现各种造物方式与产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造物方式的背景与影响。同时,对当代手工造物与纯艺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也是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第3章主要讨论当代造物所出现的材料——传统造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新型材料及其相关创作可能性。这部分将介绍每种材料的加工工艺以及相关应用案例分析。其特点是,讨论范围从手工艺材料到机械化工材料,全面展现造物材料的丰富性,同时,本书不仅讨论每种材料自身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在造物中的应用,也介绍其符号意义作为艺术语言的表达,同时强调材料形而下和形而上的意义。
本书由时翀、彭怡、钟敏撰写。在出版之际,要特别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张所家、王永乐、赵茗、杨梦、张淼、李蕤、徐思瑾、Hans Stofer、Chris Knight、Maria Hanson等专家及产业实践者的启发、帮助与指导。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2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