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运动风云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启蒙时期的艰难困苦

1.柴门霍夫的理想

世界语创造者柴门霍夫于1859年出生在波兰东部的小城比亚里斯托克,这个小城里居住着讲意第绪语的犹太人,还有的波兰人、俄罗斯人和日耳曼人,各民族经常因为语言不通而产生各种矛盾与隔阂,甚至发生各种争斗,柴门霍夫在童年时期就感到因语言不通而带来的烦恼和困惑。他从14岁开始随父母迁居到了华沙,华沙和比亚里斯托克一样也是多语种混杂区,这里的犹太人居多,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在非犹太区,柴门霍夫的名字是路德维克,他的姓来源于德语,全名就是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他的父亲马克·柴门霍夫Marko Zamenhof(1837—1907),信息不详。是喜欢俄国文化的犹太人,曾是私人德语和法语教师,是三位有资格在波兰公立学校教学的教师之一,最后成了教学督导和华沙出版检查官。马克·柴门霍夫育有11个子女,柴门霍夫是长子。

柴门霍夫波兰语的名字“拉扎鲁”是他父亲看到德语和法语一个街道的名字,受到启发给他起的。在拉扎鲁街道的学校,学生必须先学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后再学习英语。柴门霍夫比较喜欢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中立性,而英语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他。柴门霍夫自己承认:他非常喜欢俄语,并曾梦想着成为一名俄语作家。除了俄语以外,他还能讲流利的德语、波兰语。他可以用法语自由阅读,但说得很少。他大约会8种语言。柴门霍夫于1879年到1885年在莫斯科和华沙学习医学并取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眼科专家。1903年以后,他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1905年,他第一次出国,去法国参加首次国际世界语大会,1917年,因心脏病去世。

柴门霍夫生活在希伯来贫民区,贫民区里的语言混杂,矛盾和冲突频发,于是他就开始思考人类共同语的问题。他说:没有什么比人类隔阂更不幸,没有什么比国际上对中立语言的需要更强烈。

1881~1882年,波兰发生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行动,年轻的柴门霍夫因参与犹太运动被流放,因为他在华沙成立了“犹太复国小组”。而到了1882年,柴门霍夫发现个人力量有限,他也看到其他犹太人只想着经济利益,而没有真正地向巴勒斯坦移民。他还对华沙的犹太青年不满,特别对那些对犹太贫民漠不关心的中产阶级犹太人表示不满,对犹太民族失去了信心,1885年前后,他离开了犹太复国运动。1896~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有了新的动向,但柴门霍夫已经不再参加犹太复国运动。1914年,他甚至不想参加犹太人世界语协会,他认为:每一个民族主义者都会给人类带来不幸,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者比压迫别人的民族主义者更值得同情,强大民族的民族主义者是无耻的,弱小民族的民族主义者是不明智的。也就是说,人人都要为人类的和谐而奋斗。犹太出身的柴门霍夫除了短暂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以外,贯穿他一生的就是国际语理想。

早在1901年,柴门霍夫就开始探索宣传民族和宗教和平相处的哲学思想,在他看来,语言和宗教的不同是仇恨的根源,而非政治、经济、出身和种族的原因。最初,他把他的思想按照犹太教理论叫作“希莱尔主义”,后来进一步提升为“人类一员主义”。

“人类一员主义”就是保留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语言,接受统一的思想和中立的语言作为和平共处的原则,在个人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自己喜欢的语言,但在与他人交往中或者在公共机构里要使用中立的语言,这个中立的语言就是世界语。

柴门霍夫的理想主义,促进各民族团结的“人类一员主义”成为世界语者核心信仰之一。

柴门霍夫构建了世界语理想之后,便开始世界语宣传推广工作,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人类的和平和世界语事业,他对世界语事业抱有很大的希望,他说:“将来总会有一天世界语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但现实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都影响了世界语的推广和普及,甚至纳粹主义还对世界语运动给予了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