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阳谋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全球石油供应需求格局:生产和消费相互依赖

一、全球石油市场的供给侧和需求侧

石油不仅仅是储量和产量供给分布存在区域上的不均衡,在消费上也是分布不均。目前,全球对石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国别归并统计方法出自三大石油机构,这三大石油结构分别是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IEA)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三大石油机构的基本面供需研究报告中都有一张全球石油的供需平衡表,对全球石油的供需平衡情况进行统计和预测,是石油供需基本面宏观分析的重要参考。在平衡表中,以国别为数据统计基础,供给侧被分为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国家,需求侧被分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这个归并统计方法几乎为业内大部分分析报告所采纳。三大石油机构的月度分析报告集中于中旬发布,能够对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1)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缩写为OPEC),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目前有14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加蓬。根据OPEC自己的统计,14个成员国目前拥有全球81.5%的石油储量,2016年成员国总石油产量(含石油液体)占全球石油供给的40.5%。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个组织谋求石油价格垄断,是完全没有技术问题的。但是,诚如欧佩克的官方表态一样,组织的任务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确保给予消费国高效、经济、公平的供给,保障产油国自身稳定的石油收入和投资回报。欧佩克内部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每个成员国都有一个生产配额。但是,这个生产配额的执行没有有效的强制约束措施。每次欧佩克大会期间,所谓的增产或者减产协议,就是指对成员国生产配额的讨论。而实际产量是否达到配额要求就成为市场判断欧佩克对成员国产量管理有效性的参考。自欧佩克成立以来,两次非欧佩克的石油增产给油价造成较大冲击,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北海油田增产,另一次就是最近的2010—2014年美国页岩油的增产。另外还有全球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事件对供需造成的影响也导致了油价大跌,因此欧佩克对油价的掌控并非尽如其意。特别是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对欧佩克失去油价掌控能力的论调再起,但这似乎又走到了忽视欧佩克在供给侧的地位和力量的一面。对于石油市场的参与者而言,欧佩克大会和相关国家石油部长的言论是大家时常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但其实大家更应该关心欧佩克每月中旬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这份报告是欧佩克的官方技术性报告,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和技术预判,并会作为欧佩克设定生产配额的技术参考。重要而且难得的是,这份100多页的报告是可以从欧佩克的官方网站(www.opec.org)上免费下载的。

(2)欧佩克一揽子油价。该油价取每个成员国的一种代表原油,根据每日价格(每天的基准原油报价加上官价升贴水)取平均值而得。目前的油种包括: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原油(Saharan Blend),安哥拉的吉拉索原油(Girassol),厄瓜多尔的奥瑞安原油(Oriente),赤道几内亚的扎菲洛原油(Zafiro),加蓬的拉比轻质原油(Rabi Light),伊朗的伊朗重质原油(Iran Heavy),伊拉克巴士拉轻质原油(Basra Light),科威特的科威特出口原油(KEC),利比亚的埃斯锡德尔原油(Es Sider),尼日利亚的博尼轻质原油(Bonny Light),卡塔尔的马瑞恩原油或卡塔尔海上原油(Qatar Marine),沙特的阿拉伯轻质原油(Arab Light),阿联酋的穆尔班原油(Murban)和委内瑞拉的马瑞原油(Merey)。由于每种原油的销售机制不完全相同,而且油种之间的性质差距很大,因此欧佩克一揽子油价仅仅是一个市场油价的检测参考值。由于国际原油市场是通过原油期货发现价格,全球两大基准原油WTI和布伦特(Brent)原油的期货价格才是全球原油的价格风向标。因此,欧佩克一揽子油价与国际油价高度关联,但并不存在相关的交易合约,其在交易上的意义并不大。

(3)对欧佩克的石油需求(OPECCALL)。OPEC CALL是指保障全球石油供需平衡下,对欧佩克石油产量的需求。数据根据全球石油的总需求,扣减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和欧佩克石油液(即NGL,天然气中的轻烃)后计算推出。如果欧佩克的实际原油产量超过这个数值,显然会供大于求,导致石油库存的上升,反之则供不应求,导致石油库存的下降。由于报告是由欧佩克自己分析做出的,因此OPEC CALL是欧佩克制定产量控制政策的重要数据参考。

(4)海湾合作委员会。1981年5月25日,六个海湾阿拉伯国家元首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开会,宣布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简称GCC)。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7国(见图1-6)。海合会显然是政治性组织,核心是沙特,成员国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采取“君主世袭”制度,国王或者酋长是国家的元首。海合会成员国虽然不全是欧佩克产油国,但是基于委员会追求政治统一的目标,一旦沙特在石油政策上做出表态,相关国家是会采取相同的态度给予配合和支持的。例如非欧佩克产油国阿曼基本上保持与沙特一样的态度,并参加了2016年11月份达成的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减产协议。2017年6月5日,巴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也门、利比亚六国及南亚的马尔代夫指责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并破坏地区安全局势,分别宣布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断交事件标志着海合会内部出现了重大分裂。

978-7-111-59844-2-Chapter01-6.jpg

图1-6 海湾合作委员会七国

(5)经合组织。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是由35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发达国家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61年,目前成员国总数35个,总部设在巴黎。经合组织包括所谓西方发达国家和远东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一直以来,石油需求的主体就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因此经合组织的经济形式一直是需求侧分析和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以金砖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全球石油需求侧的力量和权重。2016年的数据显示,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已经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非经合组织国家目前已经成为石油需求增量的主体,反而是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出现了饱和和峰值后的萎缩。

二、全球石油市场的地缘平衡格局

由于常规的习惯,供给侧按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划分,需求侧按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的国别划分,这种分类方法没有明确清楚地缘概念,因此三大石油机构的石油供需平衡表缺乏地缘石油供需平衡信息,对于石油市场分析和交易的微观指导作用并不强。做石油市场分析既需要宏观的供需数量平衡,也需要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地缘供需平衡有深入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做贸易,做交易,更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基本地缘平衡大局观。结合英国石油公司(BP)(以下简称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可以梳理出一个更具有交易指导意义的全球地缘平衡大局观。这个平衡大局观概括起来就是“全球紧平衡,市场分东西,六区并两区,格局自呈现”。

(一)全球紧平衡

像许多大宗商品一样,全球石油的整体供需是一个紧平衡的基本状态。全球石油在2005—2015年,供需平均增长率在1%左右。在经济整体保持增长的情况下,石油需求也在缓慢增长,而供给也在相应匹配。但是,期间也出现过一些不同情况,如因为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导致商品需求的剧减。以及2015—2016年供给侧造成的全球石油供应过剩。而其他时间里全球石油均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供需缺口的比例并不大,按照年度平均来算,这个比例也就在±2%~3%波动。而油价的波动却相当大,可以提高到140美元/桶,也可以下跌到30美元/桶,但这并非表示油价的波动是脱离供需基本面的。

(二)市场分东西

全球石油市场习惯上以海运通道的咽喉苏伊士运河为界,划分为苏伊士以东(East of Suez)和苏伊士以西(West of Suez)两个大区市场。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海运通道咽喉,运河对通行油轮有船型的要求,这种船型也被称为苏伊士型油轮(Suezmax),意为苏伊士运河最大通过船型,载重吨不超过16万吨。理论上,中东原油进入西北欧和美国东海岸以及美湾地区,走苏伊士运河最为快捷。但是由于通行能力的制约,更大型的油轮必须出波斯湾南下印度洋,绕过南非后,进入大西洋北上。为评估全球东西两区市场的平衡格局,我们仍然可以借助《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分区和数据。

(三)六区并两区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将全球石油分为北美、中南美、欧洲、非洲、中东和亚太6个区。6个地区在地缘上相对独立,地理界限清晰,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的归并,将6个区归并为东西两区。我们发现非洲是一个地缘上的“悬摆”地区,东非的产油国显然是苏伊士以东地区,但这部分地区产油量很少,主要就是两个产油国——南北苏丹,而非洲的石油主产地是北非和西非,因此非洲从地缘上应该划归西区。而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的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产油国,作为整体划分也应该划入西区。但是我们注意到,实际上,目前西非原油的一半数量是向东出口的,而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的原油也有相当数量向东出口到亚太地区。把欧洲及欧亚大区整体划入西区考虑的同时,我们可以把非洲整体划入东区来统计。因此对于BP的六大地缘分区,我们可以把非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看作是苏伊士以东地区,把北美、中南美和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看作是苏伊士以西地区。然后对两区的石油供需数据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全球石油东西两区的平衡格局,以及两区之内的小平衡格局(见表1-1)。需要注意的是,BP在石油供应数据方面以原油、原料为统计口径,而在石油的消费量方面则以成品油为统计口径。

表1-1 2016年全球石油分区供给和消费平衡情况(单位:万桶/日)

978-7-111-59844-2-Chapter01-7.jpg

①包括原油、页岩油、天然气液,不包括生物燃料、煤和天然气转化的衍生燃料。

②包括各地区内的油品、国际航空和海运船燃料、炼厂自用燃料和损失,也包括生物燃料、煤和天然气转化的衍生燃料。

(四)格局自呈现

结合BP全球石油市场六区划分和归并东西两区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石油市场的地缘平衡格局。在这个格局下,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平衡,东西平衡,东区自平衡,西区自平衡。第一个平衡是东西平衡,也是全球的一级区域平衡,同时苏伊士以东市场和苏伊士以西市场各自基本平衡,东区市场供应和需求大致相当,而西区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也大致相当。虽然BP的统计数据显示西区供需缺口达到425.6万桶/日,但是区域内的美国和巴西使用了相当数量的乙醇生物燃料,使得该区域整体上的缺口并不严重,而且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增长潜力可观,巴西也发现了新的海上盐层下的优质油田。东西平衡的整体格局会颠覆我们一些固有的观念。印象里,我们总是觉得欧美西方发达国家是缺油的,所以他们需要在中东地区扶持亲西方的政治势力,甚至发动战争,以保障石油供给安全。而如果东西两区市场的石油供需是各自平衡的,那么发达的西方国家是没有必要为了东方的石油供给而大打出手的。石油市场的这种从西区偏紧转向东西各自平衡的格局,也的确引发了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欧美西方国家已经不再直接出兵参与中东地面冲突,而是通过代理人战争的形式干预中东事务,如叙利亚战争。

国际石油市场当前地缘供需格局的形成,与美国页岩油革命有着直接的关系。西区2010年以来的供需特点是供给增加而需求饱和。供给的增量来自北美和加拿大地区,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自2011年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目前页岩油产量已经占据美国原油产量的半壁江山,其与加拿大油砂资源的开发一起改变了北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使得美国海路进口原油的数量大幅减少。石油的需求饱和主要来自于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以及对新能源的应用投入。只要油价维持在合理的区间波动,美国页岩油产量继续增长,未来西区的供需平衡就会更有保障;如果油价持续处于高位,西区的供给也将更为乐观,对区域外的进口将进一步减少。东区2010年以来的供需特点是供给增量远不及需求增量。东区有全球最大的中东油库,伊朗、伊拉克的石油增产,以及沙特的富余产能,这些都为东区的供给提供了增量保障。但是为了保护油价,中东产油国自2017年开始采取减产保价。在需求方面,东区集中了全球80%的需求增量。

在东西各自平衡之下,东西两区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小平衡,即跨大西洋两岸各自平衡和中东—亚太地区的互补平衡。首先是跨大西洋两岸各自平衡,从数量看,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地区和欧洲地区也是各自基本平衡的。其次是中东—亚太互补平衡,中东富集了石油资源,是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而亚太地区石油资源严重缺乏,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地区,对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最高。中东和亚太两区地缘上临近,供需基本面互补。

非洲的地缘位置居中,成为东西区之间的“悬摆”市场。东非苏丹的石油资源基本流向东区;北非的石油资源受到苏伊士运河的阻隔,向东区出口的竞争力不强;西非原油市场则成为东西两区炼厂资源竞争的焦点地区,其中尼日利亚原油主要流向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西区市场,安哥拉原油资源则主要流向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区市场。因此,在石油贸易上,需要对悬摆市场高度关注,这个地区的现货供应变化,以及现货行情的变化,往往是市场变化和油价波动方向的先行指标(见图1-7)。

978-7-111-59844-2-Chapter01-8.jpg

图1-7 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图

注:该图取自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三、地缘平衡格局观的意义

格局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也是一个结构化、量化分析的基础。商品价格分析离不开两个基础的“格局”观,即“竞争替代”和“地缘平衡”。

第一个格局就是商品的竞争替代格局观。如前面所述,石油登上商品舞台的动力就是煤油对鲸油的取代,就是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对煤炭的竞争替代。竞争替代格局观指导下的价格分析研究的重心,就在于分析不同竞争替代商品之间的价差或者比价,分析造成价差或比价波动的基本面因素。竞争是常态化的博弈,是钳制价格的一种约束;而替代往往会导致一次商品市场的巨震。

第二个格局就是地缘平衡格局。石油地缘供需格局揭示了全球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正是这种不均衡才导致了对资源的“争夺”。一种“争夺”是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进行,以温和的贸易手段来实现。另一种“争夺”就必然牵扯上地缘政治,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阳谋,也有大家津津乐道的政治阴谋。全球文明的冲突,从地缘上讲,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文明之间的竞争,具体化就是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博弈,石油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在文明的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武器角色。当西方社会意识到石油资源日益紧迫之时,政治上的焦虑症势必与日俱增,合纵连横的谋略也会随之而出,石油美元、中东战争无非就是谋略的实现结果。而作为石油的输出国,往往又依赖石油收入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对于石油经济也必然产生很强的政治焦虑。在高油价下,石油输出国成为市场的甲方,而一旦油价沦陷,石油输出国又不得不低头做乙方。因此,两种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都将产生政治焦虑。地缘政治的权谋之术,也在石油这个大宗商品之王的身上得到了很重要的演绎和发挥,这就是因为石油的重要性和与生俱来的地缘属性。

如果剥离了石油的政治属性,回归石油的商品属性,石油基本面的研究也需要地缘平衡格局观的指导。供需基本面分析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话,就容易出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碎片化数据罗列,而看不到市场的全局和整体。根据地缘分区的结构化供需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理解价格逻辑。

全球石油市场地缘供需平衡格局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跨区石油贸易做支撑和调节。即便是东西市场整体各自平衡,但这种平衡也是不稳定的平衡,是会有波动的。这种波动既有短期供需变化扰动,也有季节性的因素使然。区域间的供需波动和失衡会推动着石油套利贸易的开展。区域的各自平衡类似于一个跷跷板,而这个跷跷板两边坐的是两个体重相当的人,对于石油市场跨区之间的贸易,其动力在于套取价差利润,因此这种扰动来自于两区价格的波动。资源过剩地区的油价比资源缺乏地区的油价便宜,就会触发跨区套利,在跨区套利开展以后,两区的不平衡就会得到修复;但是套利的开展是不精确的,往往容易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使得资源过剩地区因为过度输出而转向不足,而资源缺乏地区因为过度进口而转向短期的过剩。因此,在套利的作用下,两区的基本面和价差之间形成负反馈机制,产生跷跷板现象。和两区各自平衡完全不同的是区域之间互补平衡(失衡),这种情况类似于跷跷板两端,一边坐着大人,一边坐着小孩,跷跷板很难轮番起伏。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一个地区始终处于资源过剩,另一个地区始终处于资源缺乏,因此过剩地区的价格总比缺乏地区的便宜,从而保证资源能够持续输出。但如果资源缺乏地区的需求出现重大问题,那么短期对跨区的价格关系和油价都将产生冲击。

全球石油市场地缘平衡格局观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全球化视角下的结构化供需分析框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围绕对石油资源获取的地缘博弈。基本面分析的“全球化”视角即地缘视角,这个视角应当优先于全球的供需平衡。总体上,全球市场在一级层次上分东西,东西两区再抓住重点区域建立二级层次细分,然后再进入到国别细节领域。一级和二级层次上的向上汇总,可以反映整个市场的地缘大局,服务于全球油价的研判;而向下的细化,可以探视市场的区域微观,服务于石油贸易机会的研判和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