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偏远、隔绝: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域环境
关于温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环境,明温州府知府邓淮在弘治《温州府志》序中写道:
今天下十有三省而浙为首,浙十有一郡而温独远。温之去浙千有余里,枕闽、福,控台、括,实东南沃壤。依山为城,环海为池。[59]
又,弘治《温州府志》王瓒序写道:
温为东瓯古壤,在浙东极处,枕江界溟,天设奇胜,危峰层峦,环控四境,蟠幽宅阻,一巨都会。[60]
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形胜”条记载:
温之为州,最浙东极处,负山滨海。
郡当瓯粤之穷,地负海山之险,环地千里,负海一隅。[61]
从上述史料的描述中,可以发现,温州在地理方面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地理位置十分偏远,“浙十有一郡而温独远”“温之去浙千有余里”“浙东极处”“郡当瓯粤之穷”等语,就是非常形象的概括。第二,地域环境方面,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被阻隔成一个与外隔绝的小世界。
对于温州这个偏远、隔绝,自成一体的小世界,清孙扩图《温州好》这样描述:
温州好,别自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62]
正是因为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环境,使之成为一处相对和平、安全的地域,能够得到持续开发。在《东瓯逸事汇录》卷一“地理·海疆孔道”条写道:
温州居闽、浙之交,地处边隅,乃为岩邑。争者不深入奥区,得者或始基寸土。后汉天下大乱,东瓯独安……东晋豪杰并起,未闻以东瓯为得失者。迨至五代,莅乎吴越,长治久安。[63]
宋代,温州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如北宋杨蟠《章安集》之《永嘉》描写的: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64]
在温州这个相对偏远、隔绝、安全、得到持续开发的环境中,不仅避难迁徙而来的世家大族得到繁衍,各种文化也先后输入,并得到保存、发展,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在温州繁荣、兴盛、多彩的文化中,自然包括了戏曲文化。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是中国地方戏曲普遍得到发展的阶段。温州作为南戏故里,当时不仅地方剧种多样,而且演戏、看戏之风盛行,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戏曲文化环境。
[1]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 吴明哲编:《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3—1094页。
[3] 载徐宏图、康豹主编《平阳县、苍南县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4]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
[5] “汪循,字进之,安徽休宁人。明弘治十一年任永嘉知县。”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页注释92。
[6]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87页。
[7] 顾况,唐至德二年(757)进士。大历六年(771)曾任永嘉监盐官。
[8] 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等编著:《人文温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
[9] 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今温州瑞安白门人。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著有《横塘集》《横山阁》《池上》等。
[10]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127册,第190页。
[11] 叶适(1150—1223),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今温州鹿城区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
[12]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164册,第142页。
[13] 温州忠靖王,又称东岳爷,是民间信奉驱疫的地方神。
[14] 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4页。
[15] 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82页。
[16] 吴明哲编:《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17] 转引自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注释②。
[18] 转引自徐宏图、康豹主编《平阳县、苍南县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19] 转引自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429—430页。
[20]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1]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2] 钱克辉主编:《苍南谱序族规家训选编》,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105页。
[23]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4]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5]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6]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7]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8] 民国《平阳县志》,苍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2014年影印本,第3290页。
[29] 郑小小主编:《永嘉金石志》,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1页。
[30] 吴鸣皋编著:《文成见闻录》,1993年铅印本,第65页。
[31] 陈后强主编:《苍南县陈姓通览》,杭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32] 钱克辉主编:《苍南谱序族规家训选编》,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100页。
[33] 郑小小主编:《永嘉金石志》,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2页。
[34] 钱克辉主编:《苍南谱序族规家训选编》,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44页。
[35] 钱克辉主编:《苍南谱序族规家训选编》,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205页。
[36] 邓昭算主编:《温州邓氏族谱》,2002年印刷本,第43页。
[37] 钱克辉主编:《苍南谱序族规家训选编》,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11页。
[38] 吴明哲编:《温州历代碑刻二集》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39]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9页。
[40]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41] 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42] 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页。
[43] (民国)杨青撰,谢作拳、伍显军编:《杨青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44] 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45] 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页。
[46] 关于林骏及其日记中的看戏史料等情况,在第四章会专门论及。
[47] 沈洪保整理:《林骏日记》,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837页。
[48] 《浣垞观剧记》即是张组成日记中看戏史料的部分摘录,在第四章会专门介绍。
[49] 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438页。
[50] (民国)杨青撰,谢作拳、伍显军编:《杨青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51] 转引自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等编著《人文温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
[52]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53] 转引自胡雪冈《胡雪冈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370页。
[54] (明)侯一麟撰,蔡克骄点校:《龙门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55] 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浙南谱牒文献汇编——诗词篇》,香港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416页。
[56] (清)林鹗、林用霖编纂,陶汉心点注校勘:《分疆录点注》,香港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57] (民国)杨青撰,谢作拳、伍显军编:《杨青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58] 沈不沉编著:《温州戏曲史料汇编》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59]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邓序”第1页。
[60]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王序”第1页。
[61] 弘治《温州府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62] 转引自金文平等编辑《鹿城地名志》,1987年刊行本,第199页。
[63] 陈瑞赞编注:《东瓯逸事汇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64] 俞光编:《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