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文献综述
创业教育在大学发展了70年,经历了从单门课程、课程群、主修专业+创业辅修、创业学科到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世界各国高校创业教育都在向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发展,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就成为了当今世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也随之成为创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质是跨学科,深入研究跨学科创业教育问题,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 跨学科创业教育研究
大学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因为学生需要跨学科创业教育。学生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准备好必要的能力,包括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1]创业教育瞄准创业能力(entrepreneurially informed)培养,创业能力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挑战传统思维;(2)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内在联系;(3)理解团队的价值;(4)专注于更大的目标;(5)从挫折中学习;(6)渴望惊喜与改变;(7)发展自我意识与有效沟通。创业可以和大学现有的任何学科、主修项目、辅修项目、课程、工作坊进行有效融合,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52]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蕴含着创业机会,比如平面艺术、护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这些非商业主修项目也具有创业特征,也需要创业课程。一份调查显示:虽然商业主修把传统的商业教育视作为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对创业课程最大的需求来源于商学院以外的学科。南希(M.Nancy)2006年进行了一项调查,从3个维度调查商学院学生和非商学院学生:(1)“我”所学专业蕴含着大量的创业机会;(2)“我”在“我”所学的专业里应当发现创业机会;(3)大学鼓励自己创业。结果显示商学院学生和非商学院学生没有明显区别。[53]传统的商学院的主修项目主要是为大公司的专业部门培养对口的专业管理人才,而创业需要一系列的综合技能,比如商业规划、风险控制、市场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打破了学科界限,不是某一门学科知识范畴,需要开展跨学科的创业教育。[54]近年来,创业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直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但是仍然没有成熟的创业理论。李朴萨(S.Ripsas)1998年在经济决策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心理学理论和行为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创业理论,为跨学科创业教育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55]
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跨学科教学方法。跨学科方法遵循3个原则:(1)整合原则,确定了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2)合作原则,处理的是跨学科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工作流程的互动和管理;(3)综合原则,由前两个原则的综合产生的学习经验和影响。因此,跨学科创业整合最终归结为知识组织问题和工作组织合作问题。[56]创业的本质特征和广泛的应用性使得其可以在具体课程和学科项目、主修和方向等两个层面进行跨学科整合。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也是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可以应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艺术学、工程学、农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可以将原来毫不相干的学科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
许多大学开始整合跨学科学习团队到创业课程和项目中,这些跨学科创业学习团队的组建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教育背景(技术、商业或法律)和技能(项目规划、商业模式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表现受到成员的认知能力、心理素质、多样性、团队规模、相互依赖和独立自主程度、任务类型、分享智力模式(shared mental models)以及团队冲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7]巴孔(D.R.Bacon)1999年的研究认为,团队的创业表现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学习效果。[58]依托科学家团队和科研项目来促进大学生进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是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可以通过直接讨论、案例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团队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具体的方法来实现。[59]此外,组建跨学科互动学习小组以及开展跨学科“创客教育”等也是进行跨学科创业教育与学习的有效方式。[60][61]
创业教育对跨学科教育实践有巨大需求[62],国际上,进行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探索的高校很多:(1)跨学科创业主修项目,例如伊利湖学院(Lake Erie College)马术学院开设的马术创业主修项目(Equine Entrepreneurship Major);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提供的科技创业管理硕士学位项目(Master of Science in 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鲍德温华莱士大学(Baldwin Wallace university)音乐学院提供的艺术创业管理主修项目(Art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等。(2)跨学科创业辅修项目,例如美国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全校提供两个仅有的创业学术项目均是辅修项目,一个是创业研究中心面向全校学生的提供的“创业辅修”项目,一个是商学院面向全校学生提供的“创业与社会企业”辅修项目。学生规模只有1200人的私立文理大学伊利湖学院(Lake Erie College)商学院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辅修”项目。(3)跨学科创业证书项目,例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商学院提供的“创业证书”项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技术创业中心提供的“创业证书”项目、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所提供的“家庭创新创业”研究生证书项目等。(4)跨学科创业课程,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Greensboro)已经在28个系科里开发出了50门跨学科创业课程,[63]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社会学院的“社会创业系列课程”,马里兰大学技术创业研究所的“技术创业系列课程”,霍华德大学通信学院的“媒体创业课程”、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艺术创业”课程等。
二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一般理论研究
国际上关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一般理论研究较少,通常是创业教育与具体专业的融合探索;在国内,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一般理论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共有相关研究论文293篇(知网,截至2019年1月10日),且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涵和必要性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二者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过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李淑娟[64],张宝生[65],陈奎庆等[66],黄茂[67]),创新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张项民[68])。二者融合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卢淑静[69])。黄兆信和王志强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引入与实施,使原本有些“陈旧”和“老套”的专业教育方式,具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和前瞻性。[70]有些学者提出,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率,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宋华明和刘泽文[71],任永力[72])。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和障碍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资源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夏德峰[73],张项民[74]);融合应遵循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移交规律,二是教育影响的直接作用规律(胡学军[75])。我国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困扰和阻碍,如存在理念障碍、制度障碍、管理障碍、环境障碍与资源障碍等(宋丽娜[76],包水梅等[77]),以及培养目标偏颇、课程体系割裂、师资队伍薄弱、实践教育平台缺乏等困境(黄忠东和庄妍[78],蒋阳飞[79])。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则和路径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建立“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刘艳等[80]),以学科专业特点为基础、以创新意识与专业知识并举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目标(戴栗军等[81],王英凯和郭浩淼[82]),要适应社会发展并结合专业特点、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兼顾、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并举(黄兆信和王志强[83])。通过课程渗透式、专业实践式、科研参与式和产学研一体化式等模式(卢淑静[84],曾尔雷和黄新敏[85],张项民[86]),构建“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建“仿真+全真”创业实践平台、创建“校内+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途径(钱骏[87],孙秀丽[88]),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一般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考,缺乏实践检验,与创业教育本身的“实践性”理念相违背。
三 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研究
国际上,工程学院是除商学院之外最早引入创业教育的学院。[89]但是,在工程学院建立一个成功的工程创业教育项目必须具备教师、行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条件:教师主要负责开发工程创业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举办暑期实习学校等;行业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参与课程和案例研究、举办创业类竞赛以及对好的创意进行资金支持;学生方面主要保持创业兴趣和必要的创业时间、承担风险的意愿、具备发现商机的能力。[90]许多大学的工程学院通过不同的路径来进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例如,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大学(Universiti Tenaga Nasional)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the Bachelor of Civil Engineering)在不改变127总学分的情况下,通过修订“管理、金融和创业原理”(Principles of Management,Fi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课程,并纳入土木工程专业必修以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91]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在工程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工程设计和工程创业课程[92];葡萄牙米尼奥大学(University of Minho)在工程学院创立了创新创业整合项目(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ed Project)[93];欧林工程学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设计了工程创业课程,将创业整合进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美国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创建了“创业家无国界项目”(Entrepreneurs without Borders),通过有效的工程设计、创业和商业技能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创业机会;[94]利普斯科姆大学(Lipscomb University)创业专题研究整合进IT专业课程体系。此外,还有学者探索通过在工程专业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来进行创业教育;[95]通过创业中心和技术转移办公室之间的有效合作使得双方都能发挥自己的技能和专门知识来推动技术发明商业化,利用产品设计理论进行创业设计。[96]
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也对创业知识有着巨大需求。众所周知,创业者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业被认为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项针对农学专业大学生创业课程需求调查发现,农业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话题很感兴趣,但是在培养创业心态方面缺少几个关键领域的知识。然而,现实中农业与生命科学专业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卡伊瑞(S.Khayri)运用描述性相关调查法(descriptive-correlation survey approach)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缺乏足够的政府支持、有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财政支持和大学创业教育效率低下等三个因素是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97]因此,将创业领导课程(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curricula)整合进农学专业[98]、生物技术专业(M.L.Salgaller[99],L.Herz,et al[100])和健康教育专业[101],来培养农业与生命科学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就成为一些大学的基本策略。
此外,里坦(R.E.Litan)和鲁皮纳(A.J.Luppino)提出,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初创企业诊断和教职工参与创业团队等途径将创业知识和技能与法律专业进行融合。[102]罗斯塔(N.Rossiter)等分析了社会资本推动音乐行业创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103]维斯特(G.P.West III)等研究了知识创业与商学院在美术创业课程设计中的作用。[104]其他学者研究了将创业嵌入公共关系专业[105]、伦理学专业[106]、旅游管理专业[107]、信息情报专业[108]、新闻与传播专业、护理专业,统计学专业等。从各国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已经尝试与农业、艺术、兽医、计算机科学、法律、生物学、社会学、运动医学等专业教育融合发展。[109]
在国内,学者们探索了创业教育嵌入体育(周好[110],陈雨生[111])、思想政治教育(王冠[112])、市场营销(孙丽辉等[113])、新闻与传播(李南[114])、经济学(李桃[115])、旅游(王经纬[116])、图书情报(储节旺和郭春侠[117])、酒店管理(李青[118])、艺术设计(薛川[119])、物流管理(谷再秋和刘富成[120])、会计学(邱杰[121],王福英等[122])、信息资源管理(党跃武[123])等专业的方法和路径。国内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实践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例如,机械工程(燕山大学)、财经专业(上海财经大学)、化学化工专业(苏州大学)、水产养殖(中国海洋大学)、光电工程(华中科技大学)、农学类专业(西南大学)、电子信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
国内外创业教育与某一具体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创业教育发展,但还处在基于单个专业的割裂研究阶段,缺少进一步归纳和提炼,无法形成在较大范围适用的一般理论。
四 全校性创业教育研究
自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1983年在工程学院率先开设了创业课程以来,[124]全校性创业教育发展已经经历30多年,采用商学院模式(聚焦模式)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逐步减少,采用全校性模式的高校逐渐增加。一份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美国采用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的高校就已经占到被调查高校的55%。[125]虽然,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一直伴随着一些合法性的质疑,比如,人们为商学院以外的学生开设创业课程的合理理由问题、将创业引人其他学科有学科障碍问题、潜在的制度问题等。G.Page.West III等学者从认知合法性和社会政治合法性两个角度给予的回答:认知合法性就是在全校性创业教育中,新的创业教育项目可以以一种被认为与非商学院教师相关的方式构建;社会政治合法性,即新的创业教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遵守公认的原则、规则和标准。[126]
那么如何实践全校性创业教育呢?创业教育通过四个路径推进全校性创业教育:创业内容、社会互动、教育技术以及创业者个体(心理认知、社会认知、个人成长和道德伦理发展)。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和内容来实施:(1)改变思维方式;(2)理解大学文化;(3)了解大学的愿景和使命;(4)在全校寻找具有好奇心的人;(5)寻找愿意合作共事的人;(6)寻找全校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主题;(7)确保校长、教务长、院长(尤其是商学院院长和文理学院院长),以及系主任坚定地支持创业教育;(8)将创业教育列入大学的战略规划中;(9)与单一外部门的合作开始实施;(10)成立一个跨多部门的创业教育委员会;(11)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12)保证有专职创业教育执行主任;(13)创业教育事务直接向教务长报告;(14)保证永久的办公空间;(15)与学生更紧密的合作;(16)定期与大学新的咨询人员合作、学习;(17)建立简单、实用的创业教育计划和安排;(18)建立全校性的创业教育议事规则;(19)从项目开始就与社区合作;(20)建立多种途径的沟通协调机制;(21)及时更新全校性创业教育项目的内容和资源。[127]
全校性创业教育发展大致有数量发展、组织转型、理念渗透三个阶段(梅伟惠,2012[128];卓泽林,2017[129])。在分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将全校性创业教育归结为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Streeter et al.,2011[130];梅伟惠,2010[131];姚井君,2016[132]),开展的主要项目有创业主修项目、创业辅修项目和创业证书项目,其中,创业证书项目由于创设相对容易、学分少、学习时间短等优势在全校性创业教育中运用最广泛、最流行。此外,独立的跨学科创业中心和创业学院等机构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全校性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美国东北大学的工程创业中心、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的跨学科创新创业中心、圣托马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t.Thomas)的舒尔茨创业学院(the Schulze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斯皮尔斯创业学院(the Spears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布拉德利大学(Bradley University)的特纳创业学院(Turner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等。这些机构和项目在全校性创业教育开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开展全校性创业教育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创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大学将创业课程推向全校,面临三个主要挑战:(1)吸引教师开发和教学创业课程的问题;(2)大学对新开发的创业课程的审批时间较长的问题;(3)克服学生注册创业课程的程序上的障碍问题。这几个问题是全校性创业教育实施者尤其需要注意和克服的。[133]
国内,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和上海理工大学模式(席升阳,2008[134];张昊民,2012[135]),“中央财经大学模式”(许进,2008[136])、“温州模式”(谢志远,2008、2011[137])、“扬大模式”(胡先杰等,2013[138])等;也有基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研究,如:全面创业教育(CMEE)模式(杨敏,2010[139])、“经由就业走向创业”的“广谱式”模式(王占仁,2012、2013[140])、CBE全景创业教育模式(高志宏、刘艳,2012[141])以及“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陈光,2013[142])等,还处于实践和研究的摸索阶段。
五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评
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创业教育(国内学术界称之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研究认为跨学科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背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跨学科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的理解,对政府机构和高等教育系统就推动跨学科创业教育实践达成共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跨学科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实践没有太多的实际指导作用。二是创业教育嵌入某一具体专业教育的研究。现有研究已经探索了基于工程学科、自然学科、技术应用学科、人文社科学科和艺术学科等众多学科和专业的跨学科创业教育问题,每一个专业和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因此,这类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基于不同学科的“个别真理”性,没有从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共性和规律性,探索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应然教育模式和跨学科创业教育制度。这不利于广泛开展跨学科创业教育,对落实我国政府对全校性创业教育的政策要求难以起到普遍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