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与扩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自191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注意到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一直是热点话题。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创新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许多国家于是制定了创新的相关政策,建立起国家创新体系,创造了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在内的良好的创新环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日本就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取得成功的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措施,明确了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使日本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一直保持着十分活跃的态势,完成了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以技术吸收、模仿为主,过渡到自主创新追赶型模式,最终达到领先创新模式成功转型的目的[1]

从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看,学者们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整体经济增长。早在1957年,索洛(R.Solow)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经济增长的最终驱动力是技术进步,并建立了第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1962年阿罗(K.Arrow)提出“干中学”模型,并发表了一篇被称为技术内生化经济理论先导的论文——《从干中学的经济涵义》。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创新,并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2]。国外的学者在研究技术创新时,一方面承认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的主体与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认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开展存在一个既定的前提条件并加以模式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研究甚少。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1986年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组织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过程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技术创新的规律,为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性建议。在学术界,A.H.Rubenstein和A.Segal等是致力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问题研究的代表[3][4]。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薄弱以及缺乏优秀的企业家[5],从而导致在技术创新方面发达国家以研究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以应用为主。J.Lee等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有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规律,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揭示这种规律,而这种理论应基于发展中国家视角与立场[6]。国内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通过几十年的研究与积累逐渐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7]:一个是基于宏观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张政府应该规范和引导技术创新。另一个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企业技术创新,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同时也是宏观经济体系效率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发达国家对我国政府与企业的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纠纷的困扰就是突出的表现。从航天航空创新的成功与汽车行业“技术换市场”的失败的对比以及对“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的重演的反思,从美国禁售中兴芯片引起国人的痛心与无奈……这一切让国人终于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创新,必须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就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关于自主创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系统阐述自力更生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自力更生,进一步完善自力更生理论。两代领导集体自力更生的核心在于依靠自己把事情办好,而不是依赖外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自力更生的理论思想,提出自主创新,把科技自主创新排在重要位置。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92年,中国科学院联合原国家教委、原国家经贸委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探索产业、高校与研究所之间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与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原国家经贸委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正式出台了一项《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实践证明,创新是企业永恒的动力;科学技术创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我国政府与人民需要解决的首要核心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发展科技并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尤其是某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一方面无法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另一方面为了国家安全必须获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必须克服困难,努力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在发展高技术上,江泽民认为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即使有的一时可以从国外引进,但如果我们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消化和新的创造,最终还是会受制于人。唯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8]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国家安全保障、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而自主创新是实现国家科技发展和提高国家实力、国民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方向。2003年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等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国家整个科技竞争力的显著跃升”。“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企业呼唤自主创新。2004年,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数十家大型企业联合发布自主创新宣言,倡导中国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受此影响,随后又有数百家中国企业联合发布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宣言,进一步倡导我国企业创立自主品牌。

2004年,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胡锦涛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强调,“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经济结构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2005年,温家宝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保持优势,取决于科技进步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中央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制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该战略立足于科学发展与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为形成自主创新体制框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政府于2005年正式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层次展开的科学创新;围绕产业展开的技术创新。其中,围绕高技术产业化为核心展开的技术创新又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最关键的部分。对于中国而言,技术创新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模式还是一个处于探索中和发展中的东西。

2013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国务院2013年印发《“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对“十二五”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行总体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

理论与实践证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后,我国企业肩负自主创新的历史重任。由于不同企业自身状况不同,每一个企业究竟怎样选择适合于自身实际的自主创新战略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其中包括战略的定位、创新模式的选择、投资决策等一系列问题。

因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受投资成本的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竞争性等因素的影响[9],诸如基于John Hick和Irving Fisher创立的现金流贴现(DCF)思想的净现值法(NPV)、内部收益率法(IRR)等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没有系统地将项目投资的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由于竞争性而导致的战略性互动纳入同一个决策框架内讨论。DCF法的基本思想是当项目的期望现金流的现值超过投资成本的现值时则投资,否则不投资。事实上,投资可以等待最有利的时期,而不是要么立即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不太适合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项目的评价与投资决策。

Black和Scholes(1973)在无套利与风险中性假定下解决了金融期权的定价问题,为期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Stewart Myers(1977)首先提出金融期权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运用于项目的投资评价与决策,并称为实物期权(Real Options)。此后,Dixit(1979,1980,1989,1994)、Pindyck(1980,1988,1993)、Trigeorgis(1988,1990,1993)、Smit(1993)以及Lambrecht(1994,1996)等在期权博弈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且效果显著。因此,应用实物期权理论来研究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 研究意义

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实现从技术对外依赖向自主创新进行战略转变。世界企业500强的兴衰,验证了同样的道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口约5亿,地大物博,人均资源也许还不算少。然而,如今超过14亿人口,即使某项资源总量排世界第一,但人均下来或许是倒数第几了。过去我们的企业大多数是资源依附型,随着资源的枯竭,企业面临倒闭。有的企业虽然不是资源依附型的,却是依附国外技术型的。事实证明,先进的技术是花钱买不回来的,完全依附于他人的企业是不可能超过他人的。因此,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本书研究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我国企业经营者意识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选择合适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企业不但不可能超越同行而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可能被淘汰。自主创新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究竟什么企业可以实施自主创新呢?笔者认为,任何企业都可以进行自主创新,而且都能够自主创新。因为创新项目有大有小、创新程度有难有易、创新的投入有多有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实力与财务状况等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创新模式。无论企业选择哪种自主创新模式,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企业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自主创新战略定位,而且有必要适当高标准定位。不然,经过创新成功的成果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企业的竞争必然处于劣势。本书在对自主技术创新的各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选择模式的原则。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论述了企业选择模式的方法,为我国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二)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并进行科学的自主技术创新投资决策

进行创新,必须投资。何时进行创新投资关系到创新的成败。在确定创新模式之后,如何选择最佳投资时期,以达到最优决策的目的,这是投资者首先关心的问题。过去传统决策方法认为要么立即投资要么永远放弃投资。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形——等待有利时期再投资。我们利用实物期权等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投资时期以达到决策最优化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面临一项自主创新项目投资决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投资时期,而不是简单地选择投资或放弃投资。对于同一时期面临多个创新项目投资决策时,可以通过优化组合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并最终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目的。这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自主技术创新投资决策。

(三)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实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技术引进之后,国人意识到很多先进技术是花钱买不到的。引进的技术往往是对方相对落后的技术或我国即将开发成功的技术。引进这样的技术当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很难超越对方。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自主创新具有战略意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可以从自主创新成果得知。根据1995—2006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12年间我国登记创新成果总数为368521项(年均30710项),其中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共计321602项(年均26800项)。应用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际领先水平者仅14080项,占4.38%,国际先进水平者67626项,占21.03%。从2013—2017年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标准构成来看,以国家标准体现的科技成果比例在20%左右,2017年为20.59%;以行业标准体现的科技成果比例基本在30%左右,2017年为27.70%;以地方标准体现的科技成果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四年间上升了18.29个百分点(见表1-1)。近几年我国应用技术成果水平主要还是国内领先水平,国际领先成果相对较少(如图1-1所示)。

表1-1 2013—2017年应用技术成果技术标准构成

图1-1 应用技术成果水平分布
资料来源:国家科技成果网。

促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目前激烈竞争情况下,其必要性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