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戈壁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领导力、组织力、战略力和公益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欧戈七:四连冠,中欧精神盛开的花朵
/ 徐天舒 焦强 刘庆 潘迎久

中欧戈七关键人物

团长:许定波

领队:陈捷

A队队长:焦强

B队队长:高翔

啦啦队队长:廖中扬

2012年5月22日至25日,经过四天三夜的激烈角逐,中欧戈七代表队最终以10小时21分55秒的团队总成绩夺冠,比上一届夺冠成绩提高了1小时20分,再次刷新了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的记录。

如果说中欧戈四夺冠是第一代“铁三角”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戈五夺冠是中欧“传帮带”机制试验田开出的第一朵花,戈六艰难的三连冠则暴露出放手太多、传承不够、骄兵必败的问题,戈七四连冠则是中欧数代戈友传承的中欧精神“认真、创新和追求卓越”盛开的鲜艳花朵。

戈壁挑战赛价值观的争论

事实上,随着夺冠成绩越来越好,A队队员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商学院并不是体育学院,虽然也有团队协作和领导力等要素的比拼和展现,但最终冠军成绩还是聚焦于体能竞技。这引发了中欧戈七参赛队员的不断反思。

一个“因口号引发的血案”,引发了同学们对于戈壁挑战赛价值观的坦诚的讨论。高翔在一封电子邮件里提到的“戈壁是个屁”的论点引起了激烈的反弹,难道如此辛辛苦苦地付出,到头来就是一个“屁”?对“为什么去戈壁”,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讨论进行得异常激烈,甚至到了集体退赛的边缘。

然而,通过拉练,大家同吃同住,感情慢慢建立起来,关于为什么参加戈赛的价值观也逐渐统一起来。对A队队长焦强来说,他在开始阶段理解并不充分,但自从偃师拉练被选为队长开始,他便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老戈友的“传帮带”下,比如常科、老温和刘庆主动帮助做其他队员的思想工作,稳定军心;谭瑛分担了好多如红花湖拉练、比赛路线等具体工作;欣欣组织电话会议,明确赛前、赛中“标准化”流程和内容;孔强、常科和徐天舒提前研究每天的战术和应急方案;郭里整个挑起A队的装备和补给工作;蔚文更是为了路线精准,连续熬了几个通宵……A队基本上每个人都没有伤病和痛苦,相对轻松地完成了比赛。中欧参加戈赛的精神正是在这一届一届的言传身教中不断生根发芽。

对于有些观点认为,玄奘之路重在体验,如果对胜负看得太重,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这一点队员徐天舒就很不同意。他认为,挑战赛本来就设了竞赛组、体验组和亲友团三个组别。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体验,是发心,那应该参加后两个组别。既然加入了竞赛组,就要全力准备、奋力拼搏,这既是对赛事、对对手的尊重,也是起码的体育道德。况且,玄奘精神除了“放下”,还有“坚持”——“若不取回真经,绝不东归一步”。

中欧戈赛灵魂人物许定波教授在敦煌的一场关于K值的演讲,让中欧戈友领略了戈赛背后的冒险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许教授在演讲中指出,K值是衡量一个人冒险程度的指标,K值越高的人越爱冒险,而冒险精神正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参加戈壁挑战赛的同学们,大多属于勇于冒险的高K值人群。

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戈赛,戈赛的魅力就在那里。

中欧凭什么赢

根据戈七中欧复盘,中欧之所以能够四连冠,最大范围地发动同学报名参加选拔赛是前提,赛前科学、足量的系统训练是基础,武装到脚趾的后勤是保障。此外,老戈友的星火传承、团队建设、战略战术、应变能力、拼搏精神也一样都不能少。光看这些,很多学校都在做,根本不是什么秘密,但是“魔鬼在细节”。在执行力方面,中欧应该做到了极致。

在夺冠的路上,中欧代表队秉承“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基于中欧庞大的校友优势,在戈赛灵魂人物的带领下,以卓越的组织能力、普选的机制、科学的训练及持续的传承等获得四连冠。

119-01

正如戈七中欧A队主力之一徐天舒同学所言,看起来戈七中欧赢得很轻松,其实背后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的确,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华东、华北、华南三地都制订了详细的训练计划,聘请了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加之有竞争淘汰的压力,每个人都非常主动、自觉地训练、加量。很多同学经过训练,耐力和速度提升很快,甚至有B队同学可以达到或接近A队的成绩。刘庆认为,中欧就算组织两支竞赛队伍也都会是最优秀的。严谨、科学的训练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中欧戈七成绩比上一届提高了1小时20分,想不拿冠军都不行。有台大戈友事后透露,他们在戈七也采用了“中欧模式”,成绩也超过了去年的中欧队,但还是输了,中欧太强大了!

是的,中欧的确很强大。除了具有让兄弟院校羡慕的群众基础之外,选拔、拉练、训练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也是获胜的因素之一。当然,这些是其他院校也可以学、可以总结出来的。但在刘庆看来,中欧有别人学不去的东西——中欧的文化。这才是中欧赢得胜利的关键,也是中欧的核心竞争力。

“认真、创新、追求卓越”,中欧的文化在戈壁挑战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好的诠释。组织者的认真令人钦佩,参与者的认真让人动容。追求卓越的目标激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参加戈赛的校友都有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事业正较劲的尴尬年龄段,不克服各种困难,是不可能心无旁骛地走上戈壁的。像团长许定波教授,繁忙的教学和校务工作压身,但他还是专程参加了深圳的选拔决赛、红花湖拉练,言传身教中倾注了对中欧弟子的深情和关爱。他还亲赴沙场,在敦煌为弟子们授课,鼓励大家,激励大家。而许教授在跑完第一天体验日的整个赛段之后,又立即赶回学校上课去了。当中欧戈七队员看到许教授随着发令枪响如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飞奔时,个个都热血沸腾了。

120-01

中欧能赢,还赢在了近乎完美的传承上。一届传一届,一届带一届,一大批热爱健身、热爱戈赛、热爱中欧的老戈友从不同的角度对戈七“传帮带”,毫无保留,毫不吝啬。

戈五形成的选拔机制开花结果

回顾戈七取胜,徐天舒认为第一个关键是老戈友的全情投入。从戈四夺冠到戈五形成“普选+补选”到总决赛的选拔机制,为学校创造了一个氛围——到了中欧,一定要尝试一下戈壁挑战赛,就算不上了戈壁,也一定要参加选拔赛。每一次的选拔赛都是同学们的一场盛会,参加人员数量庞大,很多班级的参加率超过80%,就算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他们也会坚持走完全程。这样就可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将种子选手一网打尽。有人猜测中欧的队员本来体质就比别的队伍好,但徐天舒认为中欧面试是没有体检这一项的,10名A队队员也没有一个曾经是运动员。中欧的优势在于有一套有效的选拔机制,能够将最好的一批人吸收到戈壁队伍中来,并鼓励他们坚持训练,避免受伤。

科学训练的成果:AB队无一人受伤

徐天舒看到,戈七很多兄弟院校的队员是拼完全场的,但每天赛后一瘸一拐的有之,躺在地上不愿动弹的有之,而中欧AB队无一人受伤(被狗咬伤的伟卿除外),这当中有中欧无敌教练和队医的功劳,他们事前、事中、事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将伤病扼杀在了摇篮里。当然,更重要的是科学训练后的体能储备。根据徐天舒的经验,中欧平时的训练量和体能储备是100%,比赛只用了80%~90%,在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不需要拼太狠,也不容易受伤。而有些队伍的队员,用了120%~150%的体能储备,身体自然就脆弱了。

从中欧队伍的组建情况来看,自己退缩的有之,家人劝退的有之,最后的A队名单与最初的排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天舒觉得,戈七中欧这批人能力基数都不大,所以能否坚持训练就成了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大家的底子都差不多,差就差在赛前的训练投入和体能储备上面。中欧的这一套方法并无特殊之处,甚至三地的教练的练法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分投入,一分收获。

戈七的最大进步之一是装备理念升级

徐天舒小时候爱看战争片电影,他发现打仗前谋划铺垫2小时,真正打仗10分钟就结束了,他很不可理解。后来才慢慢明白,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打仗打的主要是后勤保障,戈壁挑战赛也一样。这次戈七,中欧吸取了前几届的教训,很早就开始准备装备,基本武装到了脚趾头。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精细的装备是由戈七队员自己准备的,这有点像古罗马的军队,每次战争来临,贵族和平民都是自备马匹、自带干粮出征。可以说,中欧的队员既是战士,又是军需物资采购员,其中特别涌现了郭里、猫秘、光学、伟卿、蔚文等可歌可泣的装备战线的先进人物。徐天舒出差回来,收到巨大的装备包裹,惊叹得说不出话来,对装备组的队友,只有崇拜和感激。

和团队一起赢

和团队一起赢,是戈赛赛制的另一种表述,而这,也是中欧戈七取胜的秘诀之一。

先不说赛前大家不计成本的团队投入,也姑且不谈B队队员对A队的无私帮助,光是A队的队员,每个人都在放弃和付出。比如:孔强,每天都跑前跑后调整队形,按照他的实力,如果放开跑,成绩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刘庆,48岁的老顽童,也收敛锋芒,配合第六人压速度,其实他也完全可以跑进10小时的名单;常科,第一天完全可以冲上第六人,但为了保存实力,最后走了5公里;蔚文,第一天主动充当了辅助角色,帮助队友减少体力消耗,自己却累得够呛;焦强,第一天拼上去当“第六人”,体力基本被榨干,最后一天他拉着赵欣一步一步走完全程的镜头更是感动了所有人;老温,第二天后撤,带女生顾前又顾后,跑到大腿差点抽筋;徐天舒第一天为了配合战术,一直殿后收尾,保留实力,从而退出了对个人成绩的追求;三位美女,基本直接被当男人用了。场上的裁判,对中欧团队的肯定,不仅仅在于我们个人超强的实力,更在于中欧的前队和后队是携手冲向终点线的。

徐天舒以前看武侠小说,总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身怀绝技的高手,碰到几百官兵就败得惨不忍睹。后来看了《斯巴达克斯》,他明白了,一个人本领再高,也就是一个点,当几十、几百人列成一个方阵,同步向前,那种摧枯拉朽的势头,是什么高手都抵挡不住的。中欧的强大,正是在于每个队员都可以放弃自己的绝技,而甘愿成为迈着正步前进的普通士兵。这次比赛,中欧队员看到了长江、台大、交大、复旦、厦大等院校的强劲对手。但是,也有很多对手对戈壁挑战赛的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在用绿林好汉的方式来对抗中欧的“罗马军团”。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那么中欧的优势将会持续下去。

和团队一起赢,除了强化了战斗力,还促进了队员间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感情的建立。刘文同学离去后,同学们迅速成立了处理小组,短时间内募集了大量的资金。比赛的第二天晚上,尽管第三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但大家还是在晚上10点多为刘文准备了烛光悼念仪式。比赛的最后一天,六人行团队手捧刘文的队衣,一起冲向终点线,并将他的队衣埋在了白墩子的高处,在场同学无不落泪。

由于组委会的疏忽,伟卿被一群恶狗围攻,当时中欧B队的队员都冲在最前面,距离终点不过一公里,但前后的队员全部放弃成绩停下来协助。而伟卿处理完伤口第一句话竟然是:“我的指卡呢?我还要回去完成比赛!”当队员们簇拥着他回到赛场,一起走到终点时,全场同学一起欢呼、热泪盈眶,同学、战友之间的情谊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中欧没有超人,也没有神秘的战略战术,成功的秘诀就是“精神传承、选拔、训练、后勤、团队”等关键词。中欧戈友认为孤独求败的境界没有意思,希望各个院校共同成长。

而戈七之后,厦门大学成为黑马,让第二、第三梯队看到了希望;交大安泰续写四连冠,让戈赛这条路上的竞争意味越来越强。

从戈十三开始,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设置了综合大奖,而那一届中欧获得了综合大奖;戈十四,北大国发院接过综合大奖的衣钵,并且取得了一届之内同时获得10个奖项的殊荣,让戈赛进入了更多元化的竞争时代。

(本节内容摘编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戈七路志》中徐天舒、焦强、刘庆和潘迎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