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对支付清算系统影响的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
一、引言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网络讨论组中发表了一篇文章《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总结了他对密码学及去中心化等方向上的思考,阐述了他关于数字货币的构想。然而比特币作为一种尝试,仍饱受争议,但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却日益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区块链是一种综合技术,是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上构建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每一个数据单元称为区块,采用密码学算法进行加密。每一区块均包含上一区块的摘要及索引,依次相连形成区块链,链上数据不可轻易修改或伪造。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区块链技术对支付系统影响的研究,则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区块链技术概况
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价值交换,有三个困难:一是保证交换价值是唯一的;二是建立交易各方的信任关系;三是交易中的约定怎样自动实现,整个过程无需信赖第三方干预。比特币的广泛应用,说明区块链技术给解决这三个困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案。
1.区块链技术概述。以比特币为例,其区块链是将两个基于哈希值的数据结构结合起来:第一个数据结构是区块的哈希链,第二个数据结构是树状数据结构(梅克尔树)。比特币网络的运行模式为:比特币交易的参与者在全网广播自己的交易信息,由每个矿工节点收集整理,矿工们互相同步历史交易记录,维护区块链网络,同时将收集到的交易信息组装成一个备选区块,通过大量计算,找到一个令自己区块有效的随机数,同时广播组装区块,希望该区块被加入到网络中的共识链中,成为全球唯一的区块链账本的下一个节点。
2.区块链技术下的支付业务体系。以比特币交易所和支付公司为主要支撑,构建了其主要的支付业务体系。交易所负责货币与比特币的转换,通过撮合潜在买家完成兑换交易,或者提供服务收取比特币或者货币,并承诺日后会按照要求兑付约定数量的比特币或货币。而支付服务商则提供了相应的支付服务。因为比特币并不是法定货币,不能直接流通,而商户更希望收到可流通的货币。支付服务商就充当了中间媒介,为商户提供比特币支付服务。
3.区块链带来的支付业务新变化。一是全局一本账。用密码学算法保证记录准确,用工作量证明来保证记账一致,去中心化同时解决信任机制,任何人都可以追踪交易,但交易双方是匿名的。二是账款同步,记账即支付。它降低了成本、风险、复杂度,提高记录可信度,增加监管透明度,通过分布式协作执行可信流程。三是新技术促使支付功能完善。区块链中的每笔交易都可以指向一个脚本,脚本的执行可以带来不同的交易功能,从而实现不同的支付业务。
4.存在的问题。一是算力浪费。二是强匿名性带来的监管困难。三是存在局限性,实时性不足,处理能力不足等。
(二)典型区块链技术对比分析
1.区块链-RScoin模式。
区块链-RScoin模式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特性。防范双重支付,不可抵赖,可验证审计。二是交易处理能力增强。32个节点的处理能力达到2000多笔每秒。同时用户收到节点回复即可确认交易已经生效,实时性更好。三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局限性,一是交易资产单一。二是缺乏对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的支持。三是理论模型不够完善。由于没有使用梅克尔树、键值对存储等方式保存历史交易数据,使得对历史交易的查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多个节点互相验证,数据膨胀速度会远快于比特币。
2. 区块链-Ripple模式①。
Ripp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点到点支付网络,支持多交易品种,不仅可以处理美元、日元、人民币等现有的各国法定货币,而且可以处理瑞波币、莱特币等虚拟货币,甚至可以处理用户积分等数字资产。
其优点如下:一是资费便宜。二是自动快捷。三是连通了不同的金融机构,使得跨国跨币种的支付交易行为更加方便。但它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ripple支付网络由公司运作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二是rip-ple网络中,由网关进行资金的兑换。因此网关身份能否信任,存在不确定等问题。
3. 区块链-以太坊模式②。
以太坊专注于发展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智能合约功能,实现了对图灵完备(即在原则上能够用来解决任何计算性的问题)的智能合约语言的支持,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想要的合约功能。
由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强大功能,使得其不仅能实现各类金融应用,还能实现各类半金融应用及非金融领域的应用。但作为新兴应用,以太坊模式还具有很多争议。一是处理能力不足。二是安全性不足。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语言,不是没有漏洞的编程语言。三是使用门槛高。以太坊由于智能合约代码编写的自由和开放,使得其使用门槛较高,不能覆盖广大普通人群。四是由于数据内容丰富,其交易数据的膨胀速度已远超比特币等传统币种,这给分析处理等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及分析
(一)应用场景-数字货币
图1 数字货币应用场景
场景说明:(1-3)由业务发起方构造交易提案。该提案是对智能合约功能的调用,用以确认交易影响数据的范围,如何更新资产数据存储的键值对。限定发起提案的计算机语言及生成方式,保障智能合约解释及执行唯一性。(4-6)确认节点执行提案并提交结果。确认节点验证签名并检查提交者权限,然后输入交易提案的各项数据,基于当前状态模拟执行交易及智能合约,生成交易结果,将结果发送给中央节点,同时更新确认节点的区块链账本,维护自身状态数据库。(7)中央节点根据确认节点提交的相关交易信息,更新自身高级区块链账本,维护全局状态数据库。
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理论模型的特点:一是采用RScoin双层区块链架构,引入Fabric1.0的理念,使得RScoin模式可以引入智能合约来丰富业务种类,扩充业务形式。二是业务控制主要由确认节点进行角色管理和访问控制两方面组成。三是系统将来可按需求升级为Fabric的多通道模式。四是在数字货币场景下,业务处理能力仍不足。
(二)应用场景-数字票据
根据汇票和本票的流程以及票据行为,对应的区块链记录分为两类。出票记录以及其他记录。流转过程中,出票人、承兑人、收款人等相关权利人用自身的证书私钥对票据进行签名。如果承兑人为银行时,银行会进行二次签名,避免出现公司承兑汇票承兑人过失或恶意将承兑人填写为银行。
图2 票据场景下区块链结构图
票据交易流程为:(1)客户A出票。客户A发起出票请求,商业银行业务处理客户端验证出票请求,根据客户A填报的信息,生成提案,将提案发送至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处理节点。(2)处理节点验证提案。处理节点根据提案进行验证背书生成记录Tx。(3)处理节点提交记录Tx给中央节点,中央节点打包区块。中央节点从整个区块链网络接收票据信息,创建包含票据记录的区块,按规则进行排序,生成区块链。(4)交易被验证并提交写入账本。中央节点将区块广播至所有商业银行处理节点,区块上的记录需要被验证,确保满足背书策略。(5)账本更新。处理节点把新区块并入区块链,返回票据是否纳入区块链、交易是否成功等通知。票据流转的交易流程类似,区别只是由商业银行客户端向票据各涉及方收集信息,而后生成流转提案。
(三)应用场景-多边撮合清算
在实时全额支付系统以及外汇交易等场合中,存在双边、多边清算需求,即执行指令同时对两个及以上参与机构进行业务撮合。可以在集中撮合流程不变的情况下,应用区块链来记录各机构发出的所有交易请求。由于处理节点采用CA认证身份有保障,可采取模式为令牌环模式,每个处理节点获得令牌时,即获得区块链下一区块的生成权限,将自己的交易信息打包为区块,加入到共识链中,同时广播给所有处理节点,为下一节点生成区块链做准备。
综上所述,区块链适合场景主要有:一是票据等的业务特性契合区块链这种链式、不可篡改的特性的场景。二是跨国跨机构等很难建立统一的中央集中处理的场景架构。三是机构内部各节点之间交易行为较多,与中央节点沟通困难的场景。四是业务场景中与区块链特性契合度较高的部分业务。
四、政策建议
(一)探索框架建设,深化理论基础
1.解耦底层技术,注重基础建设。我们应该一方面重视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领域应用的研究,避免比特币式的算力浪费,建立高效、有序、强健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密码学研究,对加密算法、签名算法等重点科目研究加大投入,建立自身良好的安全体系。
2.探索框架研究,丰富应用细节。作为中央银行,我们应该加大区块链技术对支付系统应用场景的研究,以提升业务处理能力,丰富支付业务类型,在框架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中取得平衡,通过借鉴现有各类区块链应用优点,逐步探索出自己的健康发展模式。
3.主导标准建设,深化交流合作。作为中央银行,我们可以加深与企业联盟的沟通与交流,合作开展各类区块链项目,吸取先进经验,同时以此为契机,推广自身技术规范在国际上的应用。建立由中国主导的区块链标准化建设,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对于国产密码算法等相关领域发展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演进监管理念,加强安全管理
1.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树立长期演进的新理念。金融科技领域日益复杂的发展态势深刻改变中央银行的履职环境,对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和审慎监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央行作为管理者和可能的区块链应用建设者,一定不要拘泥于任何既定技术,要有长期演进的技术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2.方向权衡要审慎,强调安全是重点。采用“管控中心化,技术架构分布式”的发展模式,这样既拥有分布式技术带来的各项优势,同时也避免了难以管理、缺乏监管的弊端。在权衡便捷性与安全性时,我们需要注意商业机构可能更偏向便捷性,但作为监管方的央行却需要优先强调安全性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3.重视智能合约,加强权限管理。智能合约可以有效弥补区块链技术在发展业务种类上的不足,但智能合约本身仍存在许多争议。所以在逐步放开各类限制的基础上,应逐步探索其合适的发展模式。要着重加强智能合约的强执行力的特性,使得智能合约在资产证券化的领域能够逐步应用,对打破隐性“刚性兑付”等提供了技术手段。而针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参与者、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可以出台配套监管政策,特别是权限管理策略,对参与者的准入、权限设置等设定可行标准,对智能合约的执行加以限制。
(三)关注行业动态,促进健康发展
1.重视新技术,稳步推进支付系统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体系的组织者、促进者、建设者和监管者,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稳步推进我国支付体系建设。
2.密切关注新领域动态,积极探索行业发展可能。央行作为监管部门,可以欢迎新技术、新业务的涌现,但也要加强监管,督促各方有序推进,不能忽视其中的技术、资金、社会等多方面的风险,牢记健康发展这一目标。
(四)瞄准目标用户,形成示范效应
1.深入用户支付场景,逐步探索技术推广应用。现有支付发展已经成熟稳定,区块链技术不应以取代现有支付系统为发展方向,而是应该在吸取现有支付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独特化的发展模式。可以结合应用场景的特点,从简单场景开始,逐步探索合适的应用场景,这其中,应以网络用户与手机用户为重点发展对象。
2.推进典型案例建设,促进行业稳步发展。一个良好的示范对全面推广、标准化建设等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加强试点工作,树立模范典型。
3.加强市场教育,促使技术应用环境成熟。市场保护需要监管有所作为,但从长远来看,根本上还需要参与各方自身成长成熟与协作,包括专业的知识、稳定的情绪和理性的认知等。
(组长:刘艳 成员:王效龙、杜小红、许烨、史光宇、任高芳、张丽华)
①Ripple解决方案(2017年1月3.0版)https://ripple.com/files/ripple_solutions_guide.pdf
②以太坊白皮书 https://github.com/ethereum/wiki/wiki/Whit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