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共和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古简史

一 古代班图人的大迁徙(1~13世纪)

刚果(布)境内最早的居民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俾格米人。从公元1世纪起,班图-尼格罗人陆续迁入刚果地区。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人种群体,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广大地区。班图人向南扩张、迁徙大致分为三大支。西边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刚果河下游,以刚果人为主。其他分支有隆达人和今安哥拉境内的恩哥拉人。东支向东非,中支向南迁徙到南非。班图人来自何处,学者们众说不一,多数人认为发源于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交界处。1973年后,这一说法受到挑战,关于班图人大迁徙的原因,有一种观点认为,班图人掌握了冶铁技术后,热带锄耕农业大发展带来了生活的改善,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故移居。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北部苏丹尼格罗人口激增,不断南下蚕食班图人住地,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外迁徙。

在非洲,口头传说是保存非洲人社会文化的宝库,据此可对刚果河下游的班图人的社会有一些了解。他们的早期经济模式多半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结合,辅之以采集和狩猎。他们能制作陶器。女人的主要工作是耕种、采集、编织,男人主要从事放牧、狩猎、冶铁和开垦土地。这一时期,班图人还不曾形成国家,分别属于不同的部落,部落的规模由数千人到数万人不等,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地理范围,较弱的部落要向较强的部落纳贡。大多数已过渡到父系家族制,少数部落仍为母系社会。酋长既是军事首领又是宗教领袖。部落的土地是公有的,由酋长定期分配,部落之间已有交换行为,并出现贫富差距。家族是部落组织的基层单位。牢固的家族关系和原始的宗教信仰使他们不易接受外来的影响,在长期的迁徙中更成为团结家族成员的纽带。

二 古代刚果王国(13~16世纪)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刚果河河口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农业部落,它们是刚果王国的雏形。刚果人由于没有文字,因此与葡萄牙人接触之前的刚果王国历史没有被记载下来,只有当地人的传说对其历史有零星描述。1483年,葡萄牙人到达刚果,此时的刚果王是恩津加·恩库武(Nzinga Nkuwu)。直到16世纪晚期,刚果王国早期历史的传说被第一次以书面形式记载,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刚果王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从13世纪起,在今刚果(布)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些早期王国,主要有刚果王国、卢安果王国和安济科王国等。

(一)刚果王国

1.历史演变

刚果王国(刚果语:Wene wa Kongo)是向西迁徙的班图人结成部落联盟后形成的早期国家组织,也是班图人迁徙后建立起来的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古代的刚果王国包括今刚果(布)西南部地区,刚果(金)西部的部分地区和安哥拉的西北部地区。其首都在今安哥拉境内的姆班扎(后来改名“圣萨尔瓦多”)。其主要居民是一群擅长定居农业而又掌握了冶铁技术的班图人,被称为“巴刚果族”(Bacongo)。13世纪末,他们在刚果河下游两岸的热带草原上建立了刚果王朝,奠基人尼米·卢克尼(Nimi Lukeni)是巴刚果部落酋长的儿子。他率领部落在刚果下游北岸的马云贝定居,后来渡过刚果河,迁徙到距刚果河约100公里的高原上,征服了刚果河南岸热带草原上的一些使用石器的部落联盟,直抵姆班扎。他对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和宗教领袖采取友好联盟的政策,赢得了他们的承认和支持。

15世纪下半期,刚果王国国势强盛起来,版图大大扩张。另外,北方的卢安果王国和南方的恩东戈等王国也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刚果王国的宗主权,经常向它纳贡。国王恩津加·恩库武在位期间,省长均由国王任命。省下辖县和村,其行政官员就是酋长和头人。他们负责征集兵员,征收赋税和维持社会治安。第三任国王阿方索在位近40年(1506~1543年),在刚果历代国王中他是最受刚果人民尊敬的一位。至19世纪,每个巴刚果人都知道阿方索的名字。在刚果王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覆盖了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宽果河、北起刚果河、南至宽扎河的广大地区,首都也改名为“圣萨尔瓦多”(1491年),今刚果(布)西南部地区包括在此版图之内。

16世纪以后,刚果王国逐渐衰落,藩属国纷纷摆脱了它的控制。1556年刚果军队同臣属的恩哥拉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结果刚果军队遭到惨败。这成为刚果王国内讧不断、国家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后又有贾加人的入侵。1568年,贾加人为了抢劫奴隶、粮食攻入刚果境内,1569年,占领和洗劫了圣萨尔瓦多。国王阿尔瓦多(1568~1587年在位)被迫率领大臣逃到刚果河下游的一个岛上避难,并向葡萄牙王室请求紧急援助。1574年恢复了王位的刚果国王威信进一步下降,受到葡萄牙人的牵制。自阿尔瓦多复位后先有近半个世纪的稳定时期,接着是近30年的王位争夺战争,前后产生了8位国王。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在原刚果王国的疆域里众多小酋长国纷纷独立,圣萨尔瓦多成了一个非常小的居民点。

2.政治制度

刚果王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集团手中。国王有司法权,根据习惯法可以裁决死刑。各省的都督和中央高级官吏由国王任命。但国王没有土地所有权,也不能随意转让王国的土地。国王无权指定继承人,而须由贵族会议从嫔妃之子中选出。中央高级官吏有司法官、军队指挥官、司库和两名税收官,这些官职大都变成由某些家族世袭。国王卫队是国家的常设武装力量,驻扎在首都,设有全国统一的常备军。当国王决定打仗时,传令各地省督在所辖地区征集军队,一次最多能召集约8万人的军队。贵族会议是刚果王国最重要的权力机构,由12名成员组成,8名是王国中心地区一些大氏族首领,4名是已故国王的妻子、婶母或姐妹。他们负责协助和监督国王处理重要事务。

全国划分为8个省,其中北部的恩松迪省、姆庞古省就在今刚果(布)和刚果(金)境内,[3]省下设立姆维拉和坎达两级行政单位,相当于大、小部落联盟,最基层为自然村,姆维拉和坎达的行政长官一般由当地的部落酋长或头人担任。他们除了按国王的命令行事外,平时负责收税、征兵和维持社会治安。各层长官扣留一部分税收,其余上缴,最后大部分送往宫廷。贡品包括粮食、食品、象牙、奴隶和手工织品等。国王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接受各省贡赋的隆重仪式。

3.社会经济生活

刚果王国林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前,已形成安定繁荣的农业社会,并出现专业化分工,农业、渔业、制陶、纺织、制盐、炼铁、炼铜等行业均相当发达。葡萄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后,以花布、丝绸、刀子、镜子、玻璃珠和瓷器贿赂刚果国王和各级官员,以扩大奴隶贸易的规模。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王国统治者从邻近地区掠取奴隶参与奴隶贸易,从而使国内产生了一批依靠奴隶贸易过奢侈生活的新贵。

在13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刚果王国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大多数是部落的自由民,种植高粱、谷子、薯类和豆类等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男女有严格的分工,男子负责清理地里的灌木和垦荒,而女人则从事翻地、播种、管理、收割等农活。他们每年种植两季作物,并实行土地轮耕制。农业生产工具包括锄、刀、斧等。由于产量不高,打猎、捕鱼和采集仍占重要位置。一些主要的手工业已同农业分离,形成织布、冶铁锻铁、制陶、木雕和采盐等行业。刚果王国首都和各省省府都有较大的市场,地方上则有众多的集市,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贝壳作为货币,在东北部则用棕榈布作为货币。一些巴刚果贵族组织商队,到附近小国或者在沿海和内地之间,从事长途贸易活动。刚果王国的土地私有权一直没有被普遍确立,土地一直归姆维拉和坎达管理,贵族私有制作为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形式,在16世纪初具规模,后来发展成奴隶制。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层初步形成,其社会性质属于早期奴隶制社会。

刚果王国人经常崇拜并供奉超自然的力量,一些天赋异禀的人被推举为仪式专家。他们试图通过祈祷、起誓、殉葬等形式对诸神供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以改变现状。他们也通过在木制人像上涂以珍贵物质(如颜料、树脂、可乐树坚果)来操纵人像,用刚果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液体(如血、酒精、油)进行供奉。奠礼和祭神仪式通过施加木质人像魔力包(内有神圣意义的原料)的方式获得超自然力量,那些木质人像从一般的物体变成神化的魔力或权力人像。仪式专家还给木质人像穿衣,或者将铁片插入人像中进行装饰。木质人像也可用来密封双方协议,对其起誓可获得庇护。圆形或方形的盒子用于保存具有神圣意义的原料,并用树脂粘于人像,而从外部进口的玻璃用于密封这些盒子。

刚果王国日益发展的商品交换使巴刚果族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基刚果语,它是以恩提努·韦纳所在部落的语言为基础,在吸收其他方言有用词汇,并排除了其他方言的过程中形成的。据早期到来的传教士反映,基刚果语词汇丰富,易于理解,被人们普遍接受。巴刚果人擅长雕刻和舞蹈,这种艺术不仅体现在他们日常所制作的面具或小雕像上,而且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用的鼓、酒杯、梳子等装饰及跳舞时身上所刺的花纹。

4.对外交往

刚果王国在鼎盛时期也是西方人到来之时,都有一些自主的外交活动,特别是与早期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的交往较多。1483年,航海家迪亚戈·加奥率领一支葡萄牙船队到达刚果河口,这是刚果王国与葡萄牙人的第一次接触。1484年,加奥的船只来到刚果王国,并派遣传教士前往刚果王国首都,加奥本人继续向南航行。回程时,加奥在刚果河口掠走一些当地非洲人。这些人在里斯本改信基督教,接受西方教育,后来成为葡萄牙与刚果交往的首批译员。1491年他们随葡萄牙船队返回刚果,并受到刚果国王恩津加·恩库武的接待。国王本人也接受了葡萄牙传教士的洗礼,改信基督教。1506年恩库武去世,他的儿子恩律加·姆邦巴接受洗礼并取名“阿方索”。阿方索希望利用葡萄牙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对国家进行一番改革,使刚果强盛起来。为此他加强与葡萄牙之间的关系,在书信中同葡王曼努埃尔以兄弟相称,把刚果贵族子弟(包括自己的儿子)带到葡萄牙学习,他本人也专心致志地研究葡萄牙的律法,了解欧洲宫廷中的礼仪和等级制度。他还向葡王要求增派传教士和各种技术人才,帮助刚果修建教堂和在刚果传教。1526年刚果疾病流行,阿方索向葡萄牙请求医疗援助。在他一再请求之下,葡王向刚果陆续派了一些传教士和工匠,在首都和一些省府修建了教堂,但对于选派技术人员、医生和教师等请求则以沉默来拒绝。

16世纪初期,刚果王国与葡萄牙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和外交关系,两国互派使节,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和友好交往,并通过谈判和签订条约的方式解决争端。在这个时期,葡萄牙在刚果的主要经济利益是贸易。葡萄牙人购买棕榈布、象牙、染料、木和铜,然后运往西非或本土牟取暴利。刚果与葡萄牙这段平等互利的关系很快被葡萄牙传教士的堕落和所从事的奴隶贩卖活动所破坏。以奴隶贩卖为主的“贸易”日益引起刚果王国朝野的不满。1512~1540年,阿方索多次给葡王写信,信中写道,葡萄牙“商人每日掳我臣民……他们掳人以之出售。陛下,此辈胡作非为,放纵无度,已令敝国人口锐减”。他的抗议并没有产生效果。他的儿子亨利留欧13年,教皇给了他一个“乌迪主教”的空衔。亨利1521年归国,任刚果主教,1535年去世。阿方索希望与葡萄牙平等合作的梦想完全破灭。

阿方索去世之后,葡国传教士开始参与刚果王室事务。1555年他们支持刚果王国的反对派,企图推翻刚果国王迪奥戈的统治,结果失败,部分传教士被驱逐出境。1571年葡王派军队600人帮助刚果军队打败贾加人,帮助刚果王国国王阿尔瓦多恢复王位。1575年葡萄牙在安哥拉建立了新的殖民地,随着葡萄牙的势力在此地区的稳固确立,葡萄牙与刚果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此后几十年间葡萄牙人多方牵制刚果国王,更加猖獗地从事奴隶贩卖活动。葡萄牙人利用刚果王国内讧之机,策划刚果王国南方一些省份脱离刚果而臣服葡属安哥拉总督。1641年荷兰军队占领安哥拉,刚果与荷兰结盟对抗葡萄牙,1648年荷兰战败,翌年刚果也被迫与葡萄牙签署屈辱性的条约。但是,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

1665年10月29日,刚果王国的军队与葡萄牙军队交战,史称“姆布维拉之战”。葡萄牙军队打败刚果军队,并将国王安东尼奥一世斩首。葡萄牙人虽占领了刚果王国,但却无实际统治权力。刚果王国分裂为多个互相竞争的小国,它们为获得对刚果的绝对统治权而进行内战。战争持续半个世纪之久,对刚果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刚果王国繁盛时期的政治威望也不复存在。

(二)卢安果王国

1.历史演变

卢安果王国原来是刚果王国的藩属,16世纪成为独立的王国。它位于刚果王国的北面,国土从加蓬的奥果韦河延伸至刚果河的沿海地区,黑角是卢安果王国的中心。卢安果王国是由罗安达沿海地区的佳利人(或称“菲奥特人”)和内陆地区的恩齐图人建立的。其统治者的称号为“马洛安戈”(亦称“马卢安果”),定都于卢安果城。国王名叫马卢安果,他的臣民由菲奥特人和恩齐图人组成。全国有4个省,由国王的亲属担任省的最高统治者。全国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国王、各省的长官、军事大臣、商业大臣和外交大臣组成的宫廷会议。刚果南方系母系社会,故王后也参加宫廷会议,并拥有很大的实权。在国王的周围,还有一批贵族,皆为统治者。国王的称号叫“我的卢安果”,王权的继承是在王族的范围内按母系制进行。在国内有国王派遣的使者建立联络系统,在所有的渡口都为信使设置了小舟。通往都城的道路井然有序,十分安全。当地的道路受各省的执政者控制。

关于卢安果王国的领土面积,有人认为是从现在的卡宾达的边境到恩戈瓦浅滩,也有人认为是从刚果河河口到洛佩兹角。18世纪卢安果王国达到鼎盛时期,史载卢安果国王从事奴隶买卖并成为最大的奴隶贸易中间商,其所辖的100多个酋长几乎都因充当掮客而发财致富。为了储备奴隶,卢安果王国修建了巨大的奴隶监舍,奴隶贸易成为该王国经济得以繁荣的支柱。随后,国土进一步扩大,东边越过马云贝,北边到河口区(现加蓬共和国境内的利伯维尔附近),南抵刚果河。附近的小国,如恩果约、卡刚果等,都处于从属地位。19世纪初期以后,卢安果王国逐渐衰落。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地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尚不发达的生产力遭到致命的摧残,王国很快衰落并分崩离析。1883年国王被迫同法国谈判,承认法国在该王国的权利。

2.政治制度

卢安果王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比较松散,靠国王的权威来统治。国王的权力虽然受到宫廷会议的限制,但国王仍被称为不可触犯的神圣人物。国王死去时,老百姓要停止狩猎、捕鱼、生火,并严禁一切声响,违者将被处死。新国王继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先王举行隆重的葬礼。葬礼最后一项程序是,由一对童男童女将火把点燃,使者举着火把,奔赴各省,各省统治者接下火把,便表示承认了新王的政权。处于社会顶层的是大贵族,他们与国王同属一个氏族,血缘亲属关系把国家统治者联系在一起,下面一级是各氏族贵族,再下面一级是自由农民,他们是纳税的基本群众。在卢安果王国还有一批半自由民,这是一些来自其他部族依附掌权者庇护的农民,最后一级是广大的奴隶阶层。卢安果王国后期也出现了土地私有现象,也初步形成贵族、平民和奴隶三大阶级,但从其国家机器尚不够成熟的情况来看,尚属早期奴隶制社会。

3.社会经济生活

卢安果王国在殖民主义入侵前有比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有制陶、木雕、纺织、冶金等手工业。王国设有专门管理商业和集市买卖的机构,有定期集市,主要用贝壳当货币,且货币经济已渗入偏远村庄。王国已有长途贸易和海外贸易,各级统治者经常向欧洲商人提供奴隶和象牙,并修建有大型的奴隶监舍等。

16~18世纪卢安果王国出于贸易和宗教的原因与欧洲人有过交往。葡萄牙人到过这里。1766年法国人在卢安果王国设立了天主教会,最初的关系是和平友好的,但后来发生变化,其结局与刚果王国一样。口头传说是卢安果王国历史材料的来源,主要反映王室的情况。口头文学包括叙事文学、谚语和谜语三种形式,这也是早期文化的记录。

(三)安济科王国

安济科王国是巴太凯族(又称“安济科族”)建立的王国。巴太凯族与建立卢安果王国的巴刚果人不属于同一族,在刚果人到来之前曾在刚果河下游两岸建立过幅员广阔的帝国。国王的称号叫“马科科”,因而又被称作“马科科王国”。巴太凯人主要居住在阿利马、奥果韦等河流上游地区和开赛河口以北的刚果河左岸,定都于现今布拉柴维尔以北的姆拜。布拉柴维尔一带地区便是当时王国的中心。关于该王国的具体建国时间还没有准确的资料。17世纪末,安济科王国被北上的巴松通人打败,疆土因此而缩小。在殖民主义到来之前,安济科国王每年3次派人到沿海地区用土特产交换盐和日用品。在奴隶贸易期间,国王控制内河航运,把奴隶源源不断地押送到沿海地区出卖,国力一度强盛。据记载,王国的王宫有许多侍从排成的仪仗队,国王坐在一张很大的狮子皮上,两脚踏着一个葡萄牙的大铜盘。先是由拜物教长庄严地向他参拜,其余的大小官员也都拜倒在地。安济科王国曾与法国签订所谓的“保护”条约,最终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关于刚果(布)北方各族的历史,外界所知甚少。约在19世纪初,沿河居住的布班吉人分布在刚果河河套地区到乌班河下游一带。布班吉人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货币制度:1块米塔科(黄铜条)=10个木卡塔(黄铜螺旋)=一定数量的海扇壳。在与巴太凯人发生冲突失败后,定居刚果盆地和现在的利夸拉省。松迪族包括巴松迪、巴拉利和巴刚果等族,居住在金卡拉和布拉柴维尔之间的区域,由于其人口增长快于巴太凯人,所以不断吞食巴太凯人的村落,迫使巴太凯人北移,并逐渐占领原巴太凯人的势力范围。16世纪松迪族脱离卢安果王国管辖而成为独立的酋长国,位于卢安果王国与安济科王国之间。对于安济科王国的社会情况外界知之甚少,但从国王所从事的奴隶贸易规模来分析,它迈入了早期奴隶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