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休闲发展报告(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Ⅰ 总报告

1 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报告

吴丽云 吕莉 刘洁 赵英英 郑曦璐[1]

摘要 休闲已成为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本报告梳理了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的背景,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北京市休闲产业的集聚、分类发展现状,探讨了夜间休闲、国家文化公园、生活方式书店等休闲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并对各区休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预测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的可能趋势。

关键词 休闲产业 休闲消费 生活方式书店 北京

一 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背景

(一)经济平稳增长,休闲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北京市经济平稳增长,休闲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休闲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大众拥有大量的剩余产品,只有在国民收入处于较高水平的条件下,居民才可能有更多的货币用于闲暇消费。[2]按照发达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测算,在人均月收入为1000美元时,是消费结构巨变期,也就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之后,消费转向旅游、教育、信息等领域。[3]北京市GDP连续10年稳定增长,近几年增长较为平稳,GDP增长率维持在6.5%左右(见图1-1)。2019年,北京市GDP达3.53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为6.1%。人均GDP连续10年增长且增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北京人均GDP达到了16.4万元,名义增长率达到了11.3%(见图1-2)。近10年来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19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756元(见图1-3),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37023元,北京市已步入休闲消费快速释放的新阶段。

图1-1 2010~2019年北京市GDP及实际增长率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消费支出持续上升,休闲消费需求旺盛

从消费总量看,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10年来一直保持增长,全市人民平均消费支出从2010年的21834元上升到2019年的43038元,增长97.1%。从增长速度看,近年来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了较高增速,10年中,年均增长率为7.8%(见图1-4)。

图1-2 2010~2019年北京市人均GDP及实际增长率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3 2010~2019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实际增长率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4 2010~2019年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及名义增长率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消费结构看,食品相关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文娱、康养、旅游等方面的休闲消费比例逐渐提高。北京市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9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26.8%下降到2018年的20.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26.6%下降到2018年的23.8%,精神层面及自我发展层面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比重不断提升(见图1-5、1-6)。

图1-5 2010~2018年北京及全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年鉴》。

图1-6 2010~2018年北京及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从2010年的2902元增长到2018年的4402元,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增长了51.7%。北京市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也从2010年的983元增长到2018年的1436元,增长了46.1%(见图1-7)。北京市城乡居民对于教育、文化和娱乐投入的持续增长,在个人发展和休闲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都说明居民的休闲观念不断增强。

图1-7 2010~2018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2019年)。

北京市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同样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从2010年的1523元增长到2018年3476元,增长了128.2%;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从2010年的1035元增长到2018年的1992元,增长了92.5%。从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在其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波动增长,从2010年的6.7%增长到2018年的8.1%,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越来越重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其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10年的8.9%增长到2018年的9.9%,总体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但个别年份有所波动(见图1-8)。从北京市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构成看,农村居民主要用于药品、医疗费两方面,城镇居民的支出更多样,在保健器具、滋补保健品上有较高的投入,可见城镇居民更重视发展性医疗保健,农村居民更注重基础性医疗保健。城乡居民对医疗保健支出的重视,为康养休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8 2010~2018年北京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2019年)。

从产业结构看,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北京市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0.9%下降至2019年的0.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23.5%下降至2019年的16.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从2010年的75.7%上升到2019年的83.1%,已达到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水平(见图1-9)。与此同时,北京市第一、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一直呈负值,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也从2010年的33.2%下降到了2019年的12.3%。北京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贡献率,从2010年的67%上升到2019年到87.9%,北京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休闲、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也对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图1-10)。北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还保持着较高速度:从2010年的702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8601亿元,增长164.7%;个别年份高达18.3%的增速,近几年虽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了10%左右的增速(见图1-11)。从总体看,北京市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休闲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客观上促进了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休闲行业的协调发展。

图1-9 2010~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10 2010~201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贡献率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

图1-11 2010~2018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2019年)。

(三)政府政策力促发展,休闲空间不断拓展

北京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需求释放和产业供给完善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政策大力推动休闲产业所期望的结果。2010年以后,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委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从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产业融合、业态发展等多个维度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北京市也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客观上推动了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2017年,北京市农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休闲产业链条。201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建设综合性文化体验消费中心,丰富居民的文化休闲空间。2019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切实增加公共休闲空间。同年,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见表1-1)。北京市关于文化休闲、乡村休闲以及公共休闲等政策的发布,对于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1-1 休闲产业发展相关文件

表1-1 休闲产业发展相关文件-续表1

表1-1 休闲产业发展相关文件-续表2

另外,北京市政府也通过加大公共投入方式不断促进休闲产业发展。北京市政府在文化体育与传媒上的支出在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79亿元,对公共文化、体育、传媒等产业的投入不断提升。从北京市文化体育与传媒的公共预算支出看,各年份的增速不同:2012年增速最高,为62.07%;2016年增速最低,为4.76%(见图1-12)。从总体看,北京市对于文化体育和传媒方面公共预算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客观上对于全市文化、体育休闲等业态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环境。2019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曾发布消息,要加快综合型文体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实施6个文化体育项目。目前,6个文化体育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天通中苑体育馆、天通苑地区综合文化中心、天南街道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个文体项目共5.3万平方米,项目的建成将大大增加上述区域的文体活动场所面积。北京市政府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投入,使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数量不断增加,不仅为居民参与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在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北京休闲业的发展。

图1-12 2010~2019年北京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及增速

资料来源:《2019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更加重视公共休闲场所建设,公共休闲空间不断拓展。2019年6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该报告提到,北京市已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达到7131个,覆盖率达98.85%,已实现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服务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北京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包括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等,这些文化街区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化,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聚集场所,对于北京休闲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 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一)休闲企业空间集聚、多元发展

本研究通过天眼查对北京市休闲主题的企业进行查询,剔除已经注销的企业,共收集2069家休闲企业信息。根据北京市休闲企业主营业务的差异,大致将其分为体育休闲类、文化休闲类、康养休闲类、旅游休闲类以及其他(包含休闲服装、休闲食品)五大类型。

1.休闲企业空间分布相对集聚

从北京市休闲企业的空间分布看,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丰台、朝阳、大兴3个区集聚的休闲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量的52%,是北京市休闲企业的主体。3个区的企业数量均超过300家,其中丰台区387家,占总数的19%,占比最高。海淀、昌平、东城区分布了较多的休闲企业,其中海淀区206家,昌平区147家,东城区101家。而密云、石景山、平谷、门头沟4个区的休闲企业数量均低于50家,4个区的休闲企业数量仅占总数的7%,是休闲企业数量最少的4个区。休闲企业数量最少的区是密云区,只有18家,占总数的1%。从休闲企业的空间分布看,北京市的休闲行业发展不平衡,各区发展差距很大,密云区的土地面积是丰台区土地面积的7倍多,但是密云区的休闲企业数量只有18家,比丰台区少369家,数量悬殊(见图1-13、1-14)。

2.康养、文化休闲类企业占比更高

从北京市休闲企业的五种类型看,康养休闲类企业数量最多,占50.6%,充分说明居民对于康养的旺盛需求。文化休闲类企业次之,占21.1%;体育休闲类企业又次之,占19.9%,这两类成为北京市民休闲的重要类型。相比之下,旅游休闲类企业仅占5.4%,与北京市旅游大市的发展地位不相匹配,或与北京市观光类旅游资源较多有一定关联(见图1-15)。

图1-13 北京市各区休闲类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天眼查。

图1-14 北京市休闲类企业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图1-15 北京市休闲企业类别占比

资料来源:天眼查。

从各区五类企业的分布情况看,康养休闲类企业是多数区占比最高的类别。从绝对量看,丰台区的康养休闲类企业数量最多,达207家,其次是大兴、朝阳、海淀、昌平等区,康养休闲类企业数量均过百(参见图1-16)。从相对数量看,丰台、大兴、海淀、朝阳、昌平、东城、房山、西城、石景山、顺义、通州等区的康养休闲类企业是其五类休闲企业中比重最高的一类。海淀区的康养休闲类企业占到该区域所有休闲类企业总量的74%,占比最高;丰台区、大兴区的康养休闲类企业分别占其休闲类企业总量的53%和54%,半数以上企业属于康养休闲类企业。

图1-16 北京市康养休闲类企业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受各区资源基础和发展定位不同的影响,不同区的不同类别企业占比也有所差异。从体育休闲企业的总量分布看,朝阳区体育休闲类企业数量最多,有120家,是位居第二的丰台区的近2倍。丰台区和大兴区分别有64家和61家体育休闲类企业(参见图1-17)。从相对数量分布看,朝阳区、西城区的体育休闲类企业分别占该区休闲企业总量的34%和31%,是体育休闲类企业占比相对较高的区。

图1-17 北京市体育休闲类企业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从文化休闲类企业的总量分布看,大兴区的文化休闲类企业数量最多,有82家,其次是丰台区,有80家(参见图1-18)。从相对数量看,延庆、怀柔、平谷、门头沟等区的文化休闲类企业占比最高,怀柔区43%、门头沟区41%的休闲企业是文化休闲类企业。

就旅游休闲类企业的总量分布而言,丰台、延庆、怀柔、顺义4个区数量较多,有10家以上相关企业。但总体看,旅游休闲类企业在各区的数量都相对较少(参见图1-19)。从相对数量看,密云区39%的休闲企业属于旅游休闲类企业,是旅游休闲类企业占比最高的区。

图1-18 北京市文化休闲类企业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图1-19 北京市旅游休闲类企业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3.休闲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通州、延庆企业实力更强

从注册资金看,北京市休闲企业总体规模较小,41.2%的休闲企业的注册资金低于50万元,36.9%的企业注册资金介于51万元~200万元区间,高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8.9%。北京市的休闲企业主要以中小规模的企业为主,大型休闲类企业较少(见图1-20)。

图1-20 北京市休闲企业注册资金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天眼查。

从各类型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看,旅游休闲类企业的注册资金最多,康养休闲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金最少。康养休闲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金为234.25万元,体育休闲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金为470.96万元,文化休闲类企业平均注册资金为511.82万元。旅游休闲类企业的平均注册资金为16358.82万元,是所有类别中平均注册资金最高的。旅游休闲类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在休闲企业中最高,缘于旅游休闲类企业中有综合性旅游度假村,也有首旅集团投资的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整体拉高了旅游休闲类企业的注册资金。

从各区休闲企业平均注册资金来看,房山区休闲企业平均注册资金最少,为101.15万元。而通州区休闲企业平均注册资金最高,达到了31986.29万元。通州区除北京国际旅游度假有限公司注册金超177亿元外,还有17家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对通州区休闲企业的注册资金的均值起到了巨大的拉升作用。延庆区休闲企业平均注册资金为1822.68万元,仅次于通州区。延庆区打造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体育休闲度假集群,北京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为10亿元,另有15家注册资金超1000万元的企业,休闲企业实力强且相对集聚,因而延庆区休闲企业的注册资金均值也相对较高(见图1-21)。

图1-21 北京市休闲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4.休闲企业快速增长,文化休闲和康养休闲更值得关注

北京市休闲企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以后,北京市休闲企业开始稳定增长,年均增加企业数量均超过50家;2014年以后,更是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加企业数量均超过100家。2019年,北京市新注册休闲企业达历年最高,新注册企业达455家(见图1-22)。2019年,北京市新注册的休闲企业中,文化休闲类企业最多,有197家,其次是康养休闲类企业,有149家。随着大众对精神层面消费需求的增长,以文化和康养为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正越来越受到资本的追捧。总体来看,随着北京市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北京市休闲度假需求将继续释放,北京休闲产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

图1-22 北京市休闲企业注册时间分布

资料来源:天眼查。

(二)各区文化、体育、旅游、康养休闲各有侧重

北京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6万元,经济上的日益富裕促使居民的休闲、旅游等发展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已建成了158个城市休闲公园,居民公共休闲空间不断拓展。从全市情况看,受资源、区位、消费能力、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北京市各区的休闲产业布局也各有侧重,文化、康养休闲业态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体育、旅游、乡村休闲业态相对集中于平原地区和山区。各区依托自有资源和发展定位,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休闲产业。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即城六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中心城区在休闲产业发展中,多依托本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文化休闲、康养休闲和旅游休闲业态和产业的发展。

中心城区是北京市人均GDP最高的区域,集聚了北京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数量最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传统文化休闲空间,有数量最多的酒吧、茶吧、书吧、演艺场所等新文化休闲场所,也有最丰富的康养休闲设施,公共空间休闲、文化休闲、康养休闲和旅游休闲产业都快速发展。

(1)休闲业态

中心城区的公共休闲公园占比最高。北京市城市公园共有314处,中心城区的城市公园占45%。中心城区的城市公园多兼具自然和人文资源特征,为市民提供了身体和精神的休闲放松空间,是广大市民的日常休闲场所。同时,中心城区的休闲公园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19年,北京市新增的41处休闲公园和13处城市森林公园中,中心城区就有37处,市民的公共休闲空间不断拓展。

中心城区的文化休闲场所分布最为密集。基于对北京市所有文化休闲场所位置的数据收集,共查找到5625处文化休闲场所,其中中心城区有3563处,占全市总数的63%。上述文化休闲场所囊括了影剧院、音乐厅等文化演出场所,文化类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游憩场所,图书馆、书店、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以及酒吧、茶吧等文化娱乐场所,是北京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从数据看,中心城区集聚了北京市最多的文化休闲场所,也是北京市文化休闲最为活跃的区域。

中心城区在康养休闲和旅游休闲方面很有优势。以健身、瑜伽、美容等为主体的康养休闲和以旅游度假村、休闲农庄、旅游综合体等为代表的旅游休闲,也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是市民常态化休闲的重要去处。

(2)休闲特色

东城区和西城区打造“一轴一线”历史文化魅力走廊,围绕南北中轴线、朝阜大街“一轴一线”建设,通过恢复提升老城区风貌、业态调整、传统文化元素回填等方式,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形成了融旅游休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休憩空间。海淀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做好西山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工作,并与朝阳区一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加大文化休闲产品开发。同时,海淀区还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休闲”“科技+休闲”战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示范街区,展现海淀独特的文化休闲气质。朝阳区加快老旧厂房盘活利用,强化休闲功能,探索建设以“休闲+”为核心的特色创新小镇,并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打造集展陈、研发、创意、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休闲设施。石景山区和丰台区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打造集历史文化展陈、生态观光游览、传统村落保护、非遗项目展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永定河开放式生态文化体验园。此外,石景山区还结合工业遗产改造利用,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带动“体育+”,打造集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丰台区围绕卫城文化、卢沟晓月文化、永定河文化等内容,借助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视听技术,采用沉浸式展示等方式,激发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活力,拓展旅游区的休闲和体验功能。

2.平原地区

北京市的平原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平原部分。平原地区的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和体育休闲等产业发展相对突出。

通州区借助环球影视城、城市公园、湿地公园、大运河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国家文化公园、旅游休闲小镇、休闲旅游度假区、农业休闲小镇等打造文化休闲、体育休闲、旅游休闲、乡村休闲等多种休闲业态。顺义区以舞彩浅山、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国际鲜花港、三高科技示范园区、北京花卉交易中心等为核心,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顺义休闲产业新亮点。大兴区利用西瓜、葡萄、蔬菜、桑园、梨园等种植业及“西瓜节”“采摘节”“桑葚节”“梨花节”“葡萄文化节”等农业节庆活动,打造农业与休闲度假高度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房山区聚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和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推进文旅融合,强化休闲产业。围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和云居寺,打造北京的“源文化”。引入乐高主题公园、红酒博览馆等文化、休闲、度假项目;打造“红歌绿海”品牌,以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为底,带动南北两沟乡村休闲旅游的提质升级。昌平区依托小汤山温泉度假集聚区、沙河湿地公园、十三陵户外体育休闲产业园、明十三陵以及区内的度假村、农业旅游项目,在体育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乡村休闲方面都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业态和产品。

3.山区

北京的山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山区各区在体育休闲、旅游休闲、康养休闲、乡村休闲等休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各区围绕本区资源特色已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休闲业态,集聚了一定数量的休闲企业。

门头沟区以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依托,通过发展花卉、药材、蔬菜等农业,打造农业休闲产业。以京西古道所串联的文物资源、景区、古村落为依托,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平谷区以平谷大桃、食用菊花等特色农产品的采摘、体验、购买等为中心,形成集文化节、乡村旅游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形式。同时,平谷区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北京)休闲大会,并将举办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以休闲大会为依托,不断挖掘本区农业、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的休闲功能,带动平谷区休闲产业的发展。密云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产业,构建地域特色文创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国际休闲之都建设。区内的古北水镇已成为北京人休闲度假的重要去处,也是北京人文化休闲的新地标。古北口镇立足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长城文化、古镇文化和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产业链经营为核心,促进该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国际化经营,打造最具特色的集古镇观光、长城体验、文化生态休闲与特色户外运动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怀柔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生态休闲产品,并通过自然山水景区、休闲酒吧街、休闲度假酒店、影视基地等业态建设,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休闲和体育休闲产业。延庆区抓住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重大机遇,依托高山滑雪中心、国际雪车雪橇中心等,重点打造以冰雪为特色的体育休闲产业。依托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世园公园,打造集园艺、旅游、文化等于一体的休闲空间。依托冬奥会场馆及配套设施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会议展览等产业,打造京张冰雪体育休闲旅游带。

(三)夜间经济、国家文化公园、生活方式书店等新休闲业态加快发展

1.夜间经济:城市休闲的多维打造

随着消费者夜间消费需求的释放,夜间休闲正在成为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政府对于夜间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2019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从地标到商圈再到社区、从联动多业态到基础设施、从商业到文旅等各个层面鼓励夜间休闲经济的发展,并计划到2021年底,在前门和大栅栏、国贸、三里屯、五棵松打造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在世贸天阶、蓝色港湾、簋街等多个区域,打造首批“夜京城”商圈,在五道口、上地、回龙观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与此同时,推出了设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在“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周边,做好地铁、公交服务保障,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持续支持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延长营业时间至22:00等13项具体措施,内容涵盖夜间经济协调推进机制、夜间消费“文化IP”、夜间公共交通服务、深夜食堂和夜间体育消费等方面,力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以满足消费需求。

夜间休闲包括夜游项目、夜间演艺、夜市街区、夜间节事四种主要业态。北京市的夜间休闲业态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故宫的上元节灯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圆明园、朝阳公园等19家公园举办元宵节灯会,将夜游和灯会活动有机结合,居民的夜游需求不断释放。北京市的演艺资源丰富,囊括了国家大剧院、老舍茶馆、德云社等不同类别的演艺场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北京演艺之旅——2017北京旅游演艺推介手册》,就以地铁为参照,串联了北京43座演艺场馆及30部经典演出项目。北京市虽然演艺项目众多,但从旅游演艺的角度来看,缺乏针对旅游市场的标志性代表作品,亟须在旅游演艺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北京的夜市街区包括以餐饮为特色的餐饮酒吧街、以商圈为特色的综合街区和以旅游为特色的旅游街区三大类。目前北京市已有100多个特色街区,形成了三里屯、簋街、南锣鼓巷、五棵松等不同特色的夜市街区。但多数夜市街区的集聚性不强、创新性和文化性不足,还需要在发展中通过规划促进集聚,通过业态科学搭配,提升综合消费。北京市的节事活动很多,但能够提升夜间休闲消费的节事活动相对欠缺。从夜间休闲角度看,北京市的夜间休闲经济初具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国家文化公园:文化休闲消费新模式

“十三五”时期,我国在文化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依托长城、大运河、卢沟桥、黄帝陵、孔府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2019年12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发布,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上日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打造大众文化休闲的新空间。

北京市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公共文化休闲空间打造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将文化建设作为北京市最突出的城市特色之一,文化休闲是北京市文化中心打造的支撑点之一。此外,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整体保护利用。北京市要重点保护的三大文化带与国家发布的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及计划建设的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高度契合。

以北京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通过打造长城、大运河、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打造模式。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环首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整合提供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的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形成北京市未来文化休闲消费的新空间。

3.生活方式书店:市民文化休闲新空间

实体书店由单一的售书功能向图书、餐饮、购物、艺术交流等综合功能转变,书店也由购买图书的场所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多元体验之地。诚品书店、言几又、钟书阁、Page One等生活方式书店的出现,不仅引领了实体书店的转型,也为北京市民的休闲消费提供了新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之下,北京市实体书店保持增长。截至2019年9月底,北京实体书店一年增加了285家,同比增长28.1%。2019年,北京市出台一系列实体书店扶持管理办法,共计有239家实体书店获得北京2019年度实体书店项目扶持,其中包括特色书店85家、最美书店10家、最具影响力书店2家,扶持资金近1亿元。

当前,北京市实体书店发展呈现出多业态融合趋势,实体书店开始转向打造阅读、休闲、社交的文化休闲空间,满足读者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实体书店不再从事传统单一的图书销售,而是转为构建内容、文化、生活交互休闲体验空间。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Page One等一批生活方式书店快速出现,并以“书”为核心,不断创新经营业态,将图书、文创产品、美食简餐、咖啡茶艺、教育培训、文化沙龙、活动举办、艺术画廊、展览展示、创新科技等多种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搭建了多种休闲体验场所,形成以书店为载体的文化休闲平台,为市民的文化休闲提供了全新空间。

(四)线上休闲和在地休闲成为疫情期休闲新模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制约了人们常态化的休闲消费行为,也让北京人的休闲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受疫情影响,室内人员集聚性的体育休闲、文化休闲、旅游休闲等休闲业态发展受限,室外人员相对集聚的赛事、活动、景区游览等都采取了取消、限流等多种措施。同时,疫情期间,各地的休闲、旅游等活动基本采取了近距离消费政策,跨区域流动相对受限。在此背景下,北京人的休闲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是线上休闲。云看展、云旅游、云赏花、云健身、云蹦迪、云K歌等一批线上休闲活动成为疫情期间北京市民休闲的全新形式。国博、首博等博物馆推出了云看展等活动,借助互联网和VR技术,为北京及全国人民提供了线上观看展览的新休闲方式。全景故宫已成为北京市民云游故宫的常态化方式。故宫线上直播引发热议,截至2020年4月6日,形成了4.3亿次的网络浏览量和1.9亿播放量,为北京市民及全国人民提供了新的云游方式。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的中国旅游日北京线上云游活动,倡议市民线上“逛京城、游京郊”,将北京中轴线南段、门头沟神泉峡、延庆百里山水画廊、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等京城和京郊景点以线上展示、外景导游介绍等方式为北京市民做推荐。而海淀、密云等区以及玉渊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景区推出的云赏花活动,也让疫情期间不便出门的北京市民有了线上欣赏北京春日美景的新方式。此外,云健身、云蹦迪、云K歌等各种线上体育、文娱活动也为北京市民在疫情期间的休闲提供了新路径。

二是在地休闲。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大大限制了人们的休闲空间,北京市民在疫情延续期间的休闲也从境外休闲、国内休闲压缩到市内休闲,城市公园游、郊区游、周边游成为北京市民的常态化休闲形态。室外开敞空间的休闲活动,如慢跑、垂钓、野营、徒步等休闲形态更受欢迎,由此带动了帐篷、野外炊具、便携桌椅、垂钓工具等休闲装备的热销。室内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休闲场所,通过预约限流等多种形式,成为北京市民疫情期间的重要室内休闲场所。同时,疫情期间对陌生人的警戒心理,也让家人、朋友等小团体集聚性休闲行为更为普遍,与陌生人相处的群体性休闲活动相对受限。

三 北京市休闲产业发展趋势

(一)休闲需求将更加旺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评价休闲的功能与价值,休闲观念已初步确立。休闲已成为人们的常态化生活方式,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与工作、睡觉和从事家务等必要的社会活动同等重要的第四生活状态。随着北京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需求将更加旺盛。休闲消费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在相对静态的家庭娱乐休闲的基础上,文化休闲、体育休闲、乡村休闲、健康休闲、旅游休闲等休闲类别将更受欢迎。休闲产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数量大幅增加,北京居民的休闲选择也将更加丰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休闲也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人们可以在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中满足观看视频、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在线阅读、线上社交等多种多样的需求,数字休闲正日益成为休闲娱乐新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休闲空间将更加丰富

城市休闲化发展是城市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内容,是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及城市宜居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营造良好的公共休闲空间与美化城市环境是经济发达城市推进休闲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功能完善的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是城市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增加城乡公共休闲空间供给,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和提高舒适度的角度出发,加强公共社区休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旅游休闲环境,规划建设休闲游憩区、休闲社区、休闲街区、城市广场等公共休闲场所,增加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推进居民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等的建设。昌平区南口镇2019年8月启动了17个小微绿地改造项目,通过实施微绿地、微景观、微设施、微循环、微空间“五微”改造提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同时,北京市在疏解整治中通过空间腾退、“留白增绿”和环境整治,对公园、花园、绿地进行紧密布局,设计相应的休闲、运动、步行空间,以及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公共设施,增加全民健身运动场地、社区文化设施等,加快公共服务供给等休闲区块的建设和提升,营造良好的休闲城市环境。西城区积极推进前三门大街(西城段)和什刹海绿道建设,将西城区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滨水绿廊、博物馆、休闲设施和特色驿站用绿道串联起来,建造新的环海景观带,完善西海湿地公园建设,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活休闲品质。随着北京市绿地改造和公园、街区、广场等建设,北京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将更加广阔,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闲场所。

(三)文旅休闲、体育休闲、康养休闲潜力巨大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居民精神层面以及发展性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在新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创新发展,利用技术和创意,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体验。文化和旅游休闲街区、旅游演艺场所、文化休闲广场、文化景区和文化类公园等文旅休闲场所将成为市民日常性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酒吧、书吧、茶吧、生活方式书店、艺术中心、文创产业园等文化休闲新业态,将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休闲体验,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文化休闲需求。

大都市居民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存在,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关注体育、运动内容,体育休闲正在成为重要的休闲方式。未来,体育场馆、健身场所、滑冰场、滑雪场、游泳馆等居民常态化健身场所将保持发展态势。微马、半马、全马等马拉松类赛事以及登山、自行车等大众参与类的赛事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爱好。登山、越野、球类运动等各种以运动为载体的休闲,将以“同好群”的形式存在,并衍生出体育休闲、社会交往的融合功能。

(四)线上休闲、熟人休闲将成为重要方向

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休闲快速发展。未来即便新冠肺炎疫情完全结束,人们在疫情期间发展起来的线上休闲行为以及一些线上休闲业态,都将继续延续下去,并成为人们常态化线下休闲的重要补充。云看展、云旅游、云赏花、云蹦迪、云健身、云K歌等线上休闲业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也在反推人们更加适应线上休闲产品,并在近半年的疫情期逐渐内化为人们的一种休闲消费习惯。未来,这些线上休闲产品凭借其便捷、生动、互动、随时随地可实现等特征而成为人们线下休闲的重要补充。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对和家人、熟人一起休闲更加认同,与旅游休闲相伴的自驾车周边游、房车游等相关内容更受欢迎,而熟人一起健身、运动、参加活动等形态也将更常出现。从疫情心理角度来看,对亲情和友情的更深感触,让大众更注重与家人一起的亲密时光,更珍惜与家人和熟人共处的休闲时光,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大众依然会持续强化的休闲习惯。


[1] 吴丽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休闲、国家文化公园、产业融合等;吕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等;刘洁,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旅游休闲;赵英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旅游、遗产旅游等;郑曦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节事活动。

[2] 郭鲁芳:《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3] 王琪延:《北京将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08~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