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儒道禅哲学都重视一个“和”字,侧重点又有不同。禅宗推重的是“平和”,它的“平常心是道”的哲学,如大海一样不增不减,按照马祖的解释,叫作“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1],其实就是平等法门的另外一种表达,超越分别,以“一种平怀”去面对世界。道家哲学推崇“天和”,齐物哲学的本旨,就是强调超越差别,齐同物我,心与天游,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而儒家哲学以“中和”为道中最高理想。它强调通过心性的修养,解除人与世界的冲突,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达到浑然与天地同体的境界。三家哲学虽然思路有别,但总体旨趣,总在人心灵的平和,总在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这一思想是唐代以后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背景。就文人画来讲,它受这一思想影响极深,因为文人画家本来就将绘画当作陶淑心性的工具,画家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生命感觉和人生智慧,也由此安顿性灵。就宋元以来文人画发展的总体格局看,明代吴门画派受此一思想影响最深。吴门画派所开拓出的“天人相合式”的山水,其直接动因,就是受这样的哲学影响。
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的艺术不啻为这一哲学在绘画表现上的标本。[2]平和之道是沈周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沈周的绘画真性观也是围绕它而得以展现的。
注释
[1]《马祖道——禅师语录》,《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七册。
[2]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隐居林泉,吟诗作画,明代吴门画派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