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的民族变迁
地理空间是审视、研究历史事件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因历史变迁对一般群众而言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地理区域和历史地理概念,即便在学术上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争鸣和探讨的领域。与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域不同,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因分属数省市,故当今社会对其具体区域了解不多,当今学术界亦对其民族构成及其发展路径多有歧见。它东起沅江流域,毗连洞庭湖平原,与雪峰山北部余脉相接;西至南盘江一带,与贵州兴义市、广西隆林相连;南逾苗岭,接连黔桂;北抵长江,地跨鄂西南、渝东南。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04°59′—111°06′27″,北纬24°55′—31°28′。因地处云贵高原东沿,境内武陵山、苗岭山地高山耸峙,河谷深切,盆地、坝子众多,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聚居着汉、苗、土家、布依、侗等数十个民族。他们在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过程中也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苗族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主体少数民族之一,因历史风云际会而集聚于湘、鄂、渝、黔、桂交界的武陵山——苗岭地区,“苗”的称谓遂逐渐和地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多民族聚居的省际毗连区(见图1.1)
图1.1 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所在国家区位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县级行政区划图》(http://www.onegreen.net/maps/HTML/48075.html)绘制。
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受政治、民族迁徙等原因的影响,其范围、内涵均有不小的变化。为准确深入地探讨本课题的主旨:清代以来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城市发展研究(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对湘黔鄂渝桂省际毗连区民族的历史变迁和17世纪以来人们对本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的历史认知情况进行专门的考证和历史解读,便是本课题研究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并避免了研究成为空中楼阁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