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选题背景
当前,伴随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新常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2]高等教育和国家发展的愿景紧紧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社会属性日益凸显。
高校的直接社会服务职能源起于美国,世界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将社会服务理念贯彻的淋漓尽致,成功孕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高科技工业园——硅谷,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高校与政府、社区、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及四者之间的多项互动。迄今为止,斯坦福大学已获得多项诺贝尔奖,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商业、政坛和科学界的精英,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服务职能演变过程中,高校的服务意识和理念,服务方式和手段以及服务范围和能力也日益成熟。高校由间接为社会服务,开始拓展成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即运用高校已有的资源为企业等相关组织提供咨询、技术服务、培训等。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重要执行者,高校逐渐走出象牙塔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带靠拢,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比较而言,首当其冲体现在对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职上,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意识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对社会服务职能存在误解,进而导致自身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要么不了解市场需求,研发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无法发挥它预期的作用;要么对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存在误区,只顾着“照葫芦画瓢”,其他学校如何做自己也怎么做,哪怕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而力不从心也坚持去做;要么对科研成果等指标过于重视,偏废应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的关注。其次就评价方面而言,现有的评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府部门发起并主持的评价;二是来自于非政府机构组织的评价。综合这些评价模式,从促进高校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角度而言,仍存在可探讨与反思的空间。大部分评价体系基于学科或科研,受此导向影响对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亦胜于其在教学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这与高校具有的职能有所偏离,不知不觉地对高校起到误导作用。一所高校的服务职能不是单就某类高校而言的,各类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也不应是社会了解高校实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加深对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解,掌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在日后开展服务、增进社会与大学间的联系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评价,理解社会服务的内涵,了解自身特色与水准,提供更切合的高质量服务。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针对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以高职院校和地方高等院校为典例,针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的整体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通过分解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从广义的社会服务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评价,加深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与理解,为具有本科层次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基础理论研究作以补充。归纳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从供给侧的角度思考拓宽优化社会服务途径,将服务建立在自身办学定位上,发挥高校特色与优势使服务活动更具针对性与专业化。通过科学、规范的能力评价,助力社会服务工作走向科学化、体系化,逐步迈入成熟阶段,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进而为高等教育整体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实践意义
于社会而言,为社会全面了解高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提供一个新途径,利于增进社会与高校的联系,在更加开放平等的环境中进行资源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实现高校办学来自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于政府而言,可以作为政府开展高校办学绩效评价的一个依据,为编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教育政策与指导高校办学提供参考。当前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指向也是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研究成果无疑会积极地将高等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提升引导到社会需求上来,这一点与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当前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回归高校自身,通过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将明确自身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作为一种“底线意识”,不盲目承担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服务活动。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攻克技术难关抑或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文化自信等的需求把脉,达到提高高校社会服务效能与整体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开展基于自身能力有特色的服务,不仅是对服务体系的优化推进高等教育规模、效益、质量、结构和谐统一发展,更是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备案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以实施学历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等。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66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245所,独立学院265所。[3]因不同院校在办学类型、办学水平与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不具可比性,故将本研究的范围界定为全日制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受到资料获取的限制,最终本研究选取了2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评价研究对象。
本研究遵循理论、经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思路设计了研究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绪论为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现状的考察;第三和第四部分为经验部分,考察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社会服务的经验;第五部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直接社会服务进行的理想思考;第六部分是理论研究,主要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高校社会服务指标体系;第七部分为实践部分,是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效果研究;第八部分根据研究结果,对提升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给出对策建议。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内容框架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关于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进历程,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价值取向等进行了研究。
第二,关于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宏观考察。要对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研究,首先要掌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总体情况。该部分从职能发挥和科技服务两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总结其特点,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为后面的研究打基础,做铺垫。
第三,关于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个案研究。该部分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从科技服务成效和科技服务举措两个方面分析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现状,并总结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服务经验。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科技服务方面也跻身于国内高校前列。其以理工科见长,在科技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位于经济发达的广州,受益于珠三角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导向,紧随全国科技创新的热潮,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全国高校科技服务的典型代表。华南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高校具有借鉴意义。
第四,关于国外高校社会服务的研究。我们是后发外生型国家,国外高水平大学是如何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教训和经验又是什么,这些无疑对于我们极具借鉴意义。因此,利用文献资料、国外高校官网对美国研究型大学、英国罗素集团、日本私立大学三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归纳可借鉴之处。
第五,开展高校社会服务,需要在正确的思想与理念指导下进行。我们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此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本部分内容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深刻阐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直接社会服务等问题,为高校社会服务提供思想理论指导。
第六,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要知道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如何,就需要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评价,而评价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该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是构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模型。
第七,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选取我国26所普通本科高校,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各高校主页的信息公开栏目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等各种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同时ESI学科数统计来源于科睿唯安官方网站、专利授奖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资料、研究与咨询报告数来源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利用这些数据和第六部分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26所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第八,关于提升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根据整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高校社会服务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出切实可行、合理的对策建议。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研究所用到的文献资料以近十年刊出的为主,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网页、中外文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广泛搜集了大量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文献综述工作后,了解了当前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梳理出国内外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今我国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现实状况作为后续研究的前提,从而拓展研究思路,找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视角和切入点。
2.头脑风暴法
本研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针对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特征进行调研和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召集高校不同管理部门的专家领导、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进行讨论与思想碰撞,咨询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因素。根据专家建议修正完善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各项指标最大限度反映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
3.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用统计分析软件代入指标体系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验证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和推广性。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计算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对当前普通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