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共享经济市场进入机制的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本章以需求变化、供给变化、战略柔性为前因条件,以共享出行领域的市场进入案例进行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构建了网约车进入市场的基本模式,获得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共享出行平台市场进入有三种基本模式:资源共享型、供需缺口型、能力拓展型。其中,资源共享型以激活沉淀的闲置资源,增加经济社会体系内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形成巨大的“产能供给池”,替代或补充传统供给的不足。北京私家车上座率仅为1.2人左右,资源共享型的供给替代效应的实质在于共享经济双边或多边信息平台通过共享资源的模式填补了供给的不足。供需缺口型通过传统出租汽车接入共享出行平台和吸收社会私家车辆加入应对低供给变化、高需求变化的现状,利用网约车共享出行平台“去中介化”和解决信息不对称,对传统的打车和租车渠道进行补充乃至替代。后续进入市场的共享出行平台的战略柔性更为凸显,除了最普遍和常用的实时叫车拼车业务外,继续推出顺风车、预约租车以及代驾等多样化业务。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随着用户出行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进入难度加大,共享经济模式倒逼共享出行平台具备高能力柔性,能力拓展推动平台在转换车辆用途时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务成本,迅速应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环境的急剧变化。
第二,平台在进入市场时,资源共享型是共享出行市场进入的主导构型,供需缺口型是市场进入的前期形式,能力拓展型是网约车市场进入的后期形式。首先,资源共享的供给替代与补充效应改变了传统经济的供给端,资源共享是一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传统经济的供给主要是由企业组织提供的新产品和服务组成,因此传统的市场进入理论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性,而随着经济发展对于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长,现有的供给和消费体制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的动机基于提高存量资源利用率,并获取一定收益,“闲置资源—暂时转移或共享使用权—获取收益”形成动态的产业闭环,具有内在张力和可持续性。其次,互联网平台的渠道替代效应和大众共同参与能够迅速弥补供需缺口。供给结构老化是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中国提出以“创造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享出行企业利用社会资源和平台渠道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体现了对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匹配功能方面,对于传统渠道具有更好的替代性,能够进行有效的供需匹配,利基先驱平台与大众市场参与者共同演化以支持早期的市场进入。最后,共享出行平台通过自身高战略柔性创造新的价值并引领出行市场的新需求。众多同质化的共享出行平台出现和共享出行市场的日益饱和,早期的“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的利基特征到后期便不再明显。2015年以来,网约车市场由最初的群雄逐鹿逐步演变为滴滴、Uber、神州专车的三足鼎立,网约车市场格局已经基本锁定。为了进入网约车市场,平台开始拓展新的业务,以提升自身能力的发展引领新需求。
第三,需求变化、供给变化、战略柔性的潜在替代关系表明,低供给变化、高资源柔性两个条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条件组态1—3的异同比较,笔者识别出需求变化、供给变化、战略柔性条件的潜在替代关系。首先,通过对比条件组态1和2,笔者发现,在出租汽车数量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城市,高需求变化和低能力柔性的条件组合可以和资源柔性相互替代,推动共享出行平台进入市场,如图5-2所示。其次,对条件组态1和3的比较表明,在可使用车型车辆范围很大的城市,低需求变化和高能力柔性的条件组合可以和供给变化相互替代,以推动共享出行平台进入市场,如图5-3所示。这说明,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低供给变化和高资源柔性能够发挥高需求变化、低能力柔性的组合以及低需求变化、高能力柔性的组合这两种组合才具备的作用。这同样也证明了资源共享型的模式在共享出行市场进入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图5-2 资源柔性与“需求变化+能力柔性”间的替代关系
图5-3 供给变化与“需求变化+能力柔性”间的替代关系
二 研究贡献
第一,对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市场进入的研究做了重要的理论拓展,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围绕着传统企业市场进入的影响因素问题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需求变化、战略柔性等因素对传统企业市场进入的影响,本书在克劳森等构建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进一步研究了共享经济视角下企业利用战略柔性进入需求和供给均发生急剧变化的市场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市场进入的内在机制,综合研究需求变化、供给变化、战略柔性对共享经济视角下企业的市场进入的组态构型作用。本章不仅回应了克劳森等关于企业是否可以利用战略柔性进入需求可变的市场的理论推导,更在克劳森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需求变化、供给变化、战略柔性共同影响共享经济的企业市场进入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本书通过与克劳森等基于传统行业(民航行业)的对话,提出了共享经济企业市场进入的差异化影响因素和进入模式。与传统行业相比,共享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市场进入更为强调供给变化和企业资源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源共享型是共享经济平台市场进入的主导模式,这其中,供给变化和资源柔性是影响共享经济平台市场进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共享的供给替代与补充效应改变了传统经济的供给端,这是与传统行业市场进入的重要差异。同时,共享经济企业的市场进入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异性,供需缺口型是共享经济企业市场进入的前期形式,能力拓展型是共享经济企业市场进入的后期形式,共享经济企业市场进入后期更为强调企业战略柔性的使能作用。
第三,本书提供了一个方法论角度,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应用于市场进入理论研究,这为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多重前因构型组合的市场进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1] Werner,S.,“Rec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A Review of 20 Top Management Journals”,Journal of Management,Vol.28,No.3,2002,pp.277-305.
[2] Wang,K.,Xia,W.and Zhang,A.,“Should China Further Expand Its High-speed Rail Network?Consider the Low-cost Carrier Facto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Vol.100,No.Jun.,2017,pp.105-120.
[3] Moeen and Mahka,“Entry into Nascent Industries:Disentangling a Firm’s Capability Portfolio at the Time of Investment Versus Market En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38,No.10,2017,pp.1986-2004.
[4] Claussen,J.,Essling,C.and Peukert,C.,“Demand Variation,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Market Entry:Evidence from the U.S.Airline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39,No.11,2018,pp.2877-2898.
[5] Cheng,M.,“Sharing Economy:A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Vol.57,2016,pp.60-70.
[6] Ritter,M.,Schanz,H.,“The Sharing Economy:A Comprehensive Business Model Framework”,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213,No.Mar.10,2019,pp.320-331.
[7] Paik,Y.,Kang,S.and Seamans,R.,“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and Political Competition:How the Public Sector Helps the Sharing Economy Create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40,No.4,2019,pp.503-532.
[8] Claussen,J.,Essling,C.and Peukert,C.,“Demand Variation,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Market Entry:Evidence from the U.S.Airline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39,No.11,2018,pp.2877-2898.
[9] Claussen,J.,Essling,C.and Peukert,C.,“Demand Variation,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Market Entry:Evidence from the U.S.Airline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39,No.11,2018,pp.2877-2898.
[10] 杨学成、涂科:《出行共享中的用户价值共创机理——基于优步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 2017年第8期。
[11] Glaeser,E.L.,Jed,K.and Albert,S.,“Consumer City”,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No.1,2001,pp.27-50.
[12] 李兵等:《城市规模、人口结构与不可贸易品多样性——基于“大众点评网”的大数据分析》,《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13] 胡鞍钢等:《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人口研究》2012年第3期。
[14] Botsman,R.,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11.
[15] Sanghamitra,D.,Mark,J.R.and James,R.T.,“Market Entry Costs,Producer Heterogeneity,and Export Dynamics”,Econometrica,Vol.75,No.3,2007,pp.837-873.
[16] Eeckhout,J.,“Gibrat’s Law for All Cit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5,2009,pp.1429-1451.
[17] 梁琦等:《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18] 李兵等:《城市规模、人口结构与不可贸易品多样性——基于“大众点评网”的大数据分析》,《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19] Wilkie,D.C.H.,Johnson,L.W.and White,L.,“Overcoming Late Entry:The Importance of Entry Position,Inferences and Market Leadership”,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Vol.31,No.3-4,2015,pp.409-429.
[20] Campbell,J.T.,Sirmon,D.G.and Schijven,M.,“Fuzzy Logic and the Market: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to Investor Perceptions of Acquisition Announceme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59,No.1,2016,pp.16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