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醉酒去灾
饮酒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意义,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人与人关系如何,常以是否在一起吃过饭,一块儿喝过酒做标志的。通过醉酒,人进入直率任性的状态,不必掩饰自己的内心。这样醉酒之人做错了事,也容易让人原谅。在残酷的政治争斗中,有人在醉酒上作文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西晋时的阮籍,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
魏晋之间,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为争夺统治权,斗争激烈,社会动乱,许多知识分子因此而成为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斗争的牺牲品,凡知名人士很少有好结果的。
阮籍的父亲阮瑀是曹操的僚属,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政权,对曹魏集团里的人残酷打击,大行杀戮,毫不留情。自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策划政变,诛灭曹爽三族起,到景元三年(262年),司马昭诛杀思想异己分子嵇康、吕安等人,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司马氏集团血腥镇压了政敌一方的几十个家族及其亲党,还有一大批无辜的知识分子。
阮籍由于他的家庭出身,自然受到社会的注意。尽管他志气宏达豪放,性格傲岸孤高,从小就有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在当时人人惴惴不安的恐怖气氛下,他却只能佯为放诞不羁,喜怒不形于色,不干预世事,不臧否人物,忘情于山水之间。
早年他对世道失望,因此朝廷多次征聘,他都不肯出仕。曹爽专权时,阮籍曾被召为参军,但他以病推辞,隐居乡间。一年多后,曹爽被诛,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后来司马氏掌权,士大夫如果不接受笼络,便有被害之虞,他这才应辟出仕,以避免当权者的加害。但他“居官无官官之意”,做官近乎胡闹,一则当然是因为不愿为司马氏效力,二则也是为了让司马集团以为他只是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人,不被猜忌。
遇到政治难题,他常常用醉酒不醒来躲避是非。醉酒是他用来保护自己、不被人陷害的一种方法。
司马昭看到阮籍名声很大,极力要把他拉到自己的营垒,这对于打击、瓦解曹魏集团也会发生很大作用。于是就派人到阮籍那儿,为他的儿子司马炎提亲,要和阮籍结为儿女亲家。阮籍听说后,十分惶恐。他不愿依附于司马集团,当然不想和司马氏联姻;但是若要一口拒绝婚事,就会性命难保。怎么办呢?他就拼命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等提亲的官员来到,只见他呼呼大睡,怎么推他、喊他,都醒不了。只好第二天再来,依然大醉不醒。后来司马昭亲自来提亲,仍然大醉不醒。连连几十次,都是如此。弄得司马昭一直没有机会开口,又感到阮籍真是一个会误事的酒鬼,婚事只好作罢。
阮籍这次醉酒,整整醉了六十天,终于避开了这个难题。钟会是个心怀不轨的人,老想陷害阮籍。他曾好几次去找阮籍,提出一些时事政治问题来问他。阮籍看出他的用意,是想根据自己的回答或赞成、或反对,来罗织罪名。等他一来,就请他喝酒,自己也喝酒,边喝边聊。钟会一谈及时事政治,他便已醉醺醺的,迷迷糊糊了,似乎什么话都听不清楚,什么话也说不了了。搞得钟会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尽管多次摆设圈套,却不能抓到一点把柄。阮籍因此避免了遭受陷害。
一次,阮籍听说步兵兵营的厨师善于酿酒,还存有三百斛酒。他就主动请求去做步兵校尉。其实,这也是为了逃避政治斗争,给人以贪杯的假象,掩盖自己的面目。他对事务都弃置不管,成天优游玩乐。司马氏也就放心了,不加害于他。
阮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无力与恶势力抗衡,便采取用醉酒来保护自己的策略,否则难以全身。他的好朋友嵇康与他不同,公开发表离经叛道的言论,表示对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的不满,结果没能逃脱钟会的陷害,被司马昭所杀。
【简评】
阮籍不肯依附司马氏集团,又无力与司马氏集团对抗,只好采取躲避的办法。到了躲不过去时,阮籍想到了酒,他醉酒60天,无非告诉司马氏集团自己只是个酒鬼,并不值得重视。因此暂时避免了这样一次困难的选择。
当人要靠醉酒来掩饰自己时,一定到了形势紧迫时候,不过作为一种应变之策,仍然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