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身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父子清廉为官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情况下,人们总希望能有为民请命的清官来主持公道。是否能保持廉洁奉公,就成为判断一个人品行的尺度。

胡威在西晋历任御史、安丰太守、徐州刺史等职,后被征召到朝廷担任尚书,加封东都尉,最后死于青州任上。他的政绩、声誉很好,而尤以清廉忠正著称。他的清廉,正是继承了他父亲胡质的优秀品质。父子俩以清廉在青史留名。

胡威年轻时很穷,虽然他的父亲出仕三国曹魏政权,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但并没有余钱寄给家里。

一次,胡威自京城洛阳去荆州探望当刺吏的父亲,备不起车马,雇不起僮朴,便自己赶着匹毛驴行路。每到一个客店,胡威都自己放驴,拾柴,做饭。

到了荆州后,他拜见了父亲,但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公子身份而在官府中住下,只是在驿站里呆了十来天,丝毫不沾公家的宜。

当他向父亲告别回家时,父亲给了他一匹绢。他感到很奇怪,便问父亲:“大人为官一向清廉,不知怎么会有这匹绢?”父亲回答说:“这是从我的俸禄中节余出来的,给你在回家路上换些口粮。”

胡威这才收下,向父亲告辞。

胡威走了一百来里路,遇到他父亲帐下的一个都督。这个都督在胡威从荆州起程前就请了假,说有要事回家。两人正好结伴而行。都督准备了很充足的路上用品,一路上对他事事照顾,关怀备至。这样一起走了好几天,胡威心里越来越疑惑:“怎么他老是跟自己一条路,那么无微不至地帮助我?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用意?”于是设法让他说出实情,原来这个都督家里根本没有事,他并不是回家,而是专门来护送他的。胡威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妥,便把父亲送给他的那匹绢赠给都督,向他道谢后,让他回到荆州。

后来,胡威在写信时就把这件事也告诉了父亲,他父亲把都督责打了一百杖,并且把他除了名。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胡威父子是多么地廉洁奉公、谨慎律己,因此名声很大。

胡威奉召入朝时,晋武帝司马炎曾经和他谈论过以前他父亲的一些事情。晋武帝十分感慨他父亲的清廉,问胡威说:“你要是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

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的父亲。”

晋武帝接着问:“你父亲在哪些方面胜过你哪?”

胡威回答说:“我父亲为官清廉,总是恐怕被别人知道:而我为官清廉,总是恐怕别人不知道。因此我比我父亲差远了!”晋武帝感到胡威的回答既直率又婉转,既谦和又恭顺。但是胡威并不是无原则谦和的人。他认为,为了使官员廉洁,必须严明法纪。所以他常常谏劝晋武帝不要对官吏的违法行为宽大处理。

一次,晋武帝辨解说:“尚书郎以下的官吏,如果犯了法,我是从来不宽恕的。”

胡威说:“我所指的,并不只是丞、郎、令史等中下级官吏,正是象我这样的人啊!高级官吏犯了法,也一点不能宽恕,这才能严肃法纪、端正风气啊!”

象胡威父子那样清廉的官员,在封建专制社会是凤毛麟角的。唯其如此,后世人民才那么怀念他们。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他们即使在小事上也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的品质仍然值得后人学习。

【简评】

胡质胡威父子为官清廉,其实与魏晋时期士人追求名声有关。当时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名声胜过手里的权势,可以刻意追求。胡威说父亲廉洁不想让人知道,正是想把父亲廉洁的行为晓以世人。

这样一个名声不是说话可以得来的。需要有事实来证明,于是胡质、胡威父子都将自己的追求付诸实践。如果真的是名声胜过金钱,那么世风可以进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