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氮)化物的制备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2 制备与表征

以纳米级炭黑为碳源,偏钒酸铵(重铬酸铵)为钒(铬)源,按一定配比将它们置于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制得混合液或溶液。然后将该混合液或溶液加热、干燥,最后得到含有碳源和钒(铬)源的前驱体粉末。将前驱体粉末置于高温反应炉中,真空条件下,一定温度下碳化得到相组成单一、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碳化钒(铬)粉末。

采用丹东DX-2000型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碳化钒(铬)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进行物相分析,Cu靶、Kα为辐射源,λ=0.15460nm,管电流20mA,管电压40kV,扫描速度3.6°/min,2θ=20°~90°。样品的TG-DTA测试采用德国NETZSCH STA 449C 型热重分析仪,氩气气氛,气体流量为20mL/min,升温速率为10℃/min,测试温度范围为室温至1500℃。制备的碳化钒(铬)粉体的颗粒形貌和尺寸在JSM-5900LV型扫描电镜和JEM-1000CX型透射电镜上进行观察。采用XSAM 800(Kratos,英国)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试样品的表面元素组成及其化学状态。X射线源采用Mg靶、Kα=1253.6eV),靶功率为12kV×12mA;成分分析采用固定通过能模式,通过能为167.90eV;价态分析中的通过能为29.35eV,采用污染C 1s(Eb=284.62eV)作荷电校正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采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 N2吸附方法,在77K、相对压力(p/p0)为0~0.30条件下,在NOVA 1000e 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上进行测试。孔容和孔径分布根据脱附等温线,通过Barrett-Joyner-Halenda(BJH)的运算方法进行确定;平均孔径D通过脱附等温线公式进行计算,即D=4V/A,式中,V是孔容,A是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