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7年7月16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的重要文件(卫医发[2007]227号)。通知在中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增设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027”,工作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至此结束了“慢性疼痛科科治,科科难诊治”的尴尬历史,同时也在世界上首先创建了诊治慢性疼痛的专科“疼痛科”,名正言顺的跻身于一级临床科室之列,并越来越多地发挥着疼痛科在慢性疼痛诊疗中的独特优势,为广大的疼痛病患提供了优质的服务,用疼痛专科建设的优异成绩践行了卫生部领导赋予我们的“为民除痛,造福社会”的光荣使命。福音所至,医患皆欣。
随着疼痛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也凸显出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疼痛科医师缺乏规范化培训,已有的疼痛诊疗规范也亟待更新。另外,临床上也屡屡发生一些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和由此带来的不良事件。究其原因,在临床上缺乏现行的疼痛科临床诊疗规范,是发生问题的关键。目前,从事疼痛科诊疗工作的医师,由于历史原因,其中大多数出身于多学科多领域,虽早已获得从医资质,又多有各自的从医经验和心得。但是在新形势下,面对占人群三分之一的慢性疼痛患者的诊治之需,担当如此之大的社会责任,适时的跟进、主动的投入,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充实和完善自我实属必要。但是,光靠医师们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若没有严格、科学、实用的专科标准和规范,疼痛专科建设也难以适应目前临床需要和学科飞速发展的要求。为了完成新时代赋予学科的历史使命,尽快出台符合当前临床需要和学科发展水平的疼痛病诊疗规范势在必行。尽管在疼痛科建科前,我国曾编写过疼痛诊疗指南和治疗规范,适时地指导了临床疼痛工作的开展,也极大促进了疼痛学科的发展;但随着疼痛科的不断壮大发展、疼痛医师队伍的不断扩充、疼痛学理论的不断更新、疼痛科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这些规范实难满足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疼痛科拓展之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了疼痛科和相关学科一线工作的医教研专家、教授们,通过严格的组织程序共同编撰制订了《中国疼痛病诊疗规范》,旨在为从事疼痛科,以及骨科、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和相关学科的医师们,提供一本可供临床参考、并作为日常工作的实用型工具书。这本实用型工具书倘能为疼痛学科建设和发展有所补益,实为冀望;内容若有漏误,还望同行斧正。
本书从酝酿到编写、从汇总到校正、从编审到付印,仅历1年余,期间的百味经历已成过去。在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谨向各位参编作者、向一直给本书以悉心指导的人民卫生出版社,以及所有关心本书的同道们道一声辛苦,鸣一声谢谢!在国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伟大进程中,谨以本书作为一份献礼,并愿和全国同道一起为完成除痛治病的神圣职责而继续努力奋斗!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 刘延青
2018年11月2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