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维生素A缺乏及过量
一、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病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发达国家中,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干燥症而致盲的患者高达1 000余万。WHO估计有150万儿童患维生素A缺乏病,有7 000万~8 000万儿童患有亚临床的维生素A缺乏病,从而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夭折的危险性;每年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人数增加50万。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所致的发病和死亡有关,是全球最主要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导致儿童期失明的病因。
维生素A缺乏(vitamin A deficiency)是指人体内维生素A水平不足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血清(血浆)中视黄醇水平儿童(6岁及以下)低于0.35µmol/L,6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低于0.70µmol/L,并可能出现眼、皮肤等的病理改变。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其中以眼、呼吸道、消化道、尿道及生殖系统等上皮影响最显著。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以眼、皮肤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上皮组织显现角质变性。眼部症状出现较早而显著,对暗适应能力降低,继之结膜、角膜干燥,最后角膜软化,甚至穿孔,出现夜盲(night blindness)、干眼症(xerophthalmia)及角膜软化症(keratomalacia)等症状。本病多见于营养不良及长期腹泻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多在1~4岁,6岁以上较少见,亚非发展中国家均多见此病。
(一)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原因
1.饮食不当
婴儿初生时其肝脏储存的维生素A很少,很快被消耗尽,但初乳中含量极高,人乳和牛奶是婴儿所需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其他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类和肝等都能供给足够的维生素A,故适当地饮食能给供足够的维生素A,不至于引起缺乏。但婴儿时期食品单纯,如奶量不足,又不补给辅食,容易引起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症。乳儿断奶后,若长期单用米糕、面糊、稀饭、去脂乳类等食品喂养,又不加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辅食,则可造成缺乏症。
维生素A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蛋类、动物肝脏中,如果此类食品摄入较少,则维生素A摄入多半依靠由植物来源的胡萝卜素供应,但胡萝卜素的可利用率是很低的,因此对一些较贫困的地区或素食、偏食者会造成摄入不足。小儿出生后以母乳或牛乳喂养者,以后又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如蔬菜、水果、蛋类、动物肝脏,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缺乏。
2.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如长期腹泻、慢性痢疾、肠结核、胰腺疾病等可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肝脏是维生素A代谢和储存的主要器官,胆汁中的胆酸盐能乳化脂类,促进维生素A的吸收,并能加强β-胡萝卜素-15,15’-加氧酶的活性,促进其转化为视黄醇,故患肝胆系统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慢性肝炎时,易致维生素A缺乏症。对各种病毒所致的肝炎或并发于感染疾患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引起维生素A缺乏症,应加以警惕。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长期腹泻、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肝胆系统及胰腺疾病等,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胆汁和胰酶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肠道寄生虫病也可干扰小肠对维生素A的吸收。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都是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小肠的吸收与膳食中的脂肪有密切关系,如果脂肪含量低,则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维生素A约90%储藏在肝脏中,所以肝脏疾病者会减少维生素A的储存。
3.消耗性疾病
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迁延性肺炎、麻疹等,在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基础上,因维生素A消耗增加而出现缺乏症状。此外,长期摄入矿物油(如液体石蜡等)、新霉素及氨甲蝶呤等药物也能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恶性肿瘤、泌尿系统疾病可增加维生素A的排泄。蛋白质缺乏影响视黄醇转运蛋白的合成,致维生素A在血浆中浓度降低,从而发生缺乏症状。
一些消耗性疾病和急慢性感染病,如麻疹、猩红热、肺炎、肺结核等,因高热促使分解代谢增加,再则患者食欲减退及消化吸收不良可使摄入不足。此外恶性肿瘤和泌尿系统疾病,可增加维生素A的排出。
4.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
都能使β胡萝卜素转变成视黄醇的过程发生障碍,以致维生素A缺乏,而血液与皮肤都累积较大量的胡萝卜素,很像黄疸,但球结膜不显黄色。
5.锌缺乏
与维生素A结合的前白蛋白及维生素A还原酶都降低,使维生素A不能利用而排出体外,也可发生维生素A缺乏症。近年报道营养状况改变,对维生素A的利用也有影响。
(二)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
1.构成视觉细胞内的感光物质,维持暗光下的视觉功能。人体视网膜中的杆细胞含有感光物质视紫质(rhodopsin),这是由11-顺型视黄醛(11-cis retinaldehyde)和视蛋白(opsin)结合而成,是暗光下视物必需的物质。此种结合是连续反应,需要酶和能量。一个视紫质分子内只有一个视黄醛分子。视紫质经光照后,11-顺型视黄醛变成全反型视黄醛(all-trans retinol),后者不能与视蛋白结合,而与它分离,这个过程称为漂白。此时在暗处不能看清物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又变成11-顺型视黄醛,再与视蛋白重新结合成视紫质,它是感弱光物质,其合成减少时,人体对弱光敏感度降低,暗适应力减弱,严重者产生夜盲。视紫质需不断再生更新,故需不断补充维生素A以维持对暗适应的能力。
2.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持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与健全;
3.促进骨骼与牙齿的正常生长;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屏障系统抗病能力;
5.维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
6.β-胡萝卜素可减轻红细胞卟啉病患儿对光的敏感度,从而使症状减轻。
当维生素A缺乏时,上述生理过程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临床表现
若食物中维生素A缺乏或有吸收障碍,可在数星期内出现症状。小婴儿患先天性胆道梗阻、婴儿肝炎综合征,若并发肺炎则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眼干燥症,应及早注意。
1.眼部症状
最早的症状是在暗环境下视物不清、定向困难、出现夜盲,若不仔细检查容易忽略。经数周至数月后,结膜与角膜逐渐失去光泽,稍在空气中暴露,就干燥异常。尤以贴近角膜两旁的结膜出现变化最早,干燥而起皱褶,角质上皮逐渐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似泡沫的白斑,称为结膜干燥斑,又称毕脱氏斑(Bitot’s spot)。此时泪腺上皮细胞变性,泪液分泌减少,加之泪腺管被脱落的上皮细胞阻塞,眼泪更少。患儿畏光,自觉眼干不适,眼部疼痛,有轧砂感,经常眨眼,或用手搓揉,易致继发感染。角膜渐变干燥、混浊、发生白翳而软化。病情进展,角膜可发生溃疡,在数日至数周内出现坏死、穿孔、虹膜外脱及角膜瘢痕形成,终至失明,视网膜亦有病变,出现眼底干燥,两眼一般同时得病,有时两眼先后发病,单侧发病的仅偶见。眼部症状虽然在大多数病变出现较早,但较大儿童的眼症状常出现于其他症状之后。
2.皮肤表现
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xerosis)、脱屑,在肩部和上臂、大腿的伸侧最明显。角化物充满于毛囊腔内,且突出于表皮,故抚摸时有鸡皮疙瘩或粗沙样感觉,于四肢伸侧及肩部最为显著。4岁以下的婴儿少见此症状。此外,尚有指甲出现纵嵴,指甲多纹,失去光泽,易折裂,毛发干脆易脱落,牙釉发育不良等。毛囊周围出现棘状丘疹。
3.其他表现
由于维生素A缺乏时呼吸道及泌尿道上皮增殖和角化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和脓尿。舌味蕾因上皮角化味觉功能丧失,影响食欲,有的患儿可有呕吐。婴幼儿时期可见体格发育迟缓。严重缺乏维生素A时可见血细胞生成不良形成贫血,用足量铁治疗不能纠正贫血。有报道小婴儿可发生呛奶,加用维生素A后症状控制。
由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增殖和角化,加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眼泪、唾液中的溶菌酶含量降低,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下降。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常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四)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1.症状及体征
眼部有明显症状的,结合喂养史,慢性消化系统或消耗性疾病史,诊断并不困难。因维生素A缺乏时常有并发症,故凡营养不良、慢性腹泻、慢性痢疾、或麻疹后长期忌嘴,患儿有畏光、眨眼者应仔细检查眼部。年长儿应注意皮肤的改变。早期及非典型的病例,眼部的变化较轻,特别在婴幼儿期容易忽略。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维生素A含量测定:
血清维生素A测定是常用的指标,成年人血清维生素A正常范围为1.5~3µmol/L(430~860µg/L),由于维生素A储存降低者其血清水平可能正常,所以不能作为维生素A营养充足的标准。
(2)尿液检查:
计数上皮细胞,如每立方毫米上皮细胞超过3个以上(尿路感染除外)有助于诊断。方法是取新鲜中段尿约10mg加1%龙胆紫溶液数滴,摇匀,做上皮细胞计数。每立方毫米的正常尿至多含上皮细胞3枚;超过3枚以上者除泌尿系炎症外,可表示维生素A缺乏。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尿沉淀,更可测知上皮细胞角质变性的程度。
(3)血浆视黄醛结合蛋白(RBP)测定:
它能较好反映维生素A的水平。正常成年人为40~70mg/L。
3.其他辅助检查
(1)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当血清中维生素A浓度在正常范围时,肝脏维生素A已有耗尽的可能,因此采用维生素A的相对剂量反应(relative dose reation,RDR)法,间接评价个体体内维生素A的贮存量。方法:口服1 000µg视黄基酯,分别于口服前和口服后5小时测定血清维生素A浓度。若服后5小时,RDR(%)≥20%,表示肝脏内维生素A的贮存已处于临界状态。用此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
(2)生理盲点的测定:
生理盲点是判断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一个较灵敏的指标,缺乏时生理盲点扩大,经治疗该盲点缩小,同时可见视力恢复正常。
(3)视网膜电流图:
阈值发生改变,同时b波变小。
(4)暗适应测定:
选用Goldman-Weekers暗适应计、Feldman暗适应计或YAZ型暗适应计均可。缺乏者暗适应能力减退,瞳孔对光反应迟缓。
二、维生素A过量
维生素A过量(别名:维生素A中毒)是由于一次摄入大量的维生素A,引起急性维生素A中毒,表现为在24小时内即引起暂时性的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前囟隆起等症状。停用后症状可渐消失。如长期摄入较大量的维生素A或鱼肝油,也会出现维生素A过多症,表现为食欲减退、皮肤痒、毛发脱落、易激动、骨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一)维生素A过量的主要原因
曾报道探险家进食北极熊肝、海豹肝和鲨鱼肝而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因这些动物肝维生素A含量极高,如北极熊肝每克含维生素A高达13 000~18 000IU。现今多为意外或误用大剂量维生素A而致急性中毒。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A,或用大剂量维生素A长期治疗皮肤病,如鱼鳞病及一些角化过度性皮肤病,可发生慢性中毒,如每天摄入维生素A 5万~50万IU以上,可发生中毒症状。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1.症状及体征
成年人急性中毒症状常在食用中毒剂量后数小时发病,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头痛、视物模糊或复视、眩晕、迟钝、嗜睡等,次日起渐出现皮肤脱屑,范围扩展而变得广泛。婴儿急性中毒的表现为嗜睡、呕吐和颅内高压引起的前囟膨出。慢性中毒表现为皮肤干燥、粗厚、脱屑伴瘙痒、口唇干裂、弥漫性脱发、头发变粗,并累及其他终毛和毳毛,而毛囊角化、红斑和紫癜较少见,偶见斑状或弥漫广泛色素沉着。其他有疲劳、困倦、烦躁、头痛、厌食、神经炎,亦可发生类似严重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样的改变。骨关节有疼痛、压痛、骨质增生、四肢肿胀、活动受限。因肝损害而有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和腹水。婴儿慢性中毒尚有体重下降。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维生素A:
正常成年人空腹时血清维生素A正常范围为1.5~3µmol/L(430~860µg/L),患者血浆维生素A含量明显增高。
(2)X线:
显示长骨骨膜下有新骨形成,软骨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