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圆滑生存厚黑智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圆滑生存之“装”:装糊涂,离开风口浪尖

李宗吾说:“聋,就是耳聋:‘笑骂任由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但,聋字中包含有瞎子的意义,文字上的诋骂,亦闭着眼睛不看。”因为一个人太聪明,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自坏其事。许多情况下,最高的智慧在于一无所知,当然你不必是白痴,只是假装如此而已。

再精明也要装糊涂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糊涂何以会比聪明难呢?看来有些费解。那是因为要做到糊涂确实不易,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修养,更需要具备不同寻常厚脸皮。

李宗吾在《厚黑经》中说:“世间学说,每每误人,惟有厚黑学绝不会误人,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也比别人多讨点饭。故宗吾曰:自大总统以至于乞儿,也是皆以厚黑为本。”

按照李宗吾的说法,在为人处世中,时时处处都需要用厚脸装糊涂,即使你很精明,也不要表现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厚黑案例

案例一: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带着杨修出门,看到一碑背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知不知道上面写得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道。”曹操说:“你别说,让我猜猜看吧。”又走了三十里,曹操说他知道了,并说好两个人分别把答案写出来,结果两人同时写出“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感叹说:“我的才华不如你,想了三十里才悟出答案。”

人们都被杨修的聪明和睿智折服了。但想到杨修之死,人们又会对他做事的感觉大打折扣。做事聪明的人,并不是说做人就会聪明。

曹操要手下为他修建一座花园,落成后要亲自去察看,手下问他是否满意,他“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们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唯杨修聪明过人,领会到了曹操的意图:“‘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他命令属下动手把园门缩小了。曹操再次来看非常高兴,便问是谁知道他的意图,左右回答说是杨修。疑心很重的曹操,对准确领会自己意图的杨修表示赞赏,可内心生忌,所以,杨修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提拔。

还有一次,有人款待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便在上面写一‘合’字让大家看,人们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这没有什么呀。”虽然曹操当时没怎么样,但他对杨修的戒心日益加重,而且还产生了除掉杨修的想法。

杨修的最后一次聪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为魏王之后,曹操亲自引兵与蜀军作战,战事失利,进退不能。曹操数次进攻蜀军总不能奏效,长期拖下去,不仅耗费钱粮且会挫伤士气,真的撤兵无功而归,又会遭人笑话。是进是退,当时曹操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厨子呈进鸡汤,曹操看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觉得眼下的战事,有如碗中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他正沉吟间,夏侯惇入账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失色,立即请杨修到帐中问他:“为什么叫人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么知道?”夏侯惇又问。杨修笑道:“鸡肋者,吃着没有肉,丢了又觉得它味道不错。魏王的意思是现在进不能胜,退又害怕人笑话,在此没有好处,不如早归,明天魏王一定会下令班师回转的。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您可算魏王肚里的蛔虫,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没有责怪杨修,反而也命令军士收拾行装。于是寨中各位将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烦意乱,而久久未能入睡,就手按宝剑,绕着军寨独自行走。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自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我没有下达撤军命令,谁竟敢如此大胆,做撤军的准备?他急忙回帐召夏侯惇入帐,夏侯惇说:“主簿杨修已经知道大王想班师加回都的意思。”曹操叫来杨修问他怎么知道,杨修就以鸡肋的含义对答。曹操一听大怒,说:“你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叫来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把首级悬在辕门外。最终曹操寻得机会,立即除掉了杨修。最终,杨修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

案例二:

二战时,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小组,在中途岛海战前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得到了日军在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并做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部署准备,战争一触即发。谁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嗅觉灵敏的美国新闻记者得到了这一前线的绝密情报,就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作为独家新闻在芝加哥的一家报纸上给捅了出来。

这则报道随时都可能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更换密码和调整作战部署,发生了如此严重的泄密事件,眼看着前线的战略部署就要付诸一炬了。而罗斯福作为战时的总统却对此事置若罔闻,既没有派人追查此事,也没有去报社兴师问罪,更没有调整战略部署,就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一样,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糊涂样。

结果,此事很快就没有了下文,烟消云散了,也压根就没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重视,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就靠着这种“糊涂”取得了一场大胜。

活学活用

罗斯福真的不知道这么大的泄密事件吗?当然不可能。他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明白此时如果自己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会打草惊蛇,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让所有战略部署功亏一篑。而唯有当什么都没发生才能挽回局面,日本人就会认为此则报道是无中生有,也就不去重视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人处世的大学问,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生大境界。

糊涂不是无智,相反它是人类隐藏着的智慧。糊涂不是无能,相反它是人类一种未曾被启动的潜能。有时“糊涂”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有所不为,而后大有所为。

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人才会清醒,才会冷静,才会有容人之心的大度,才能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才能淡泊名利,拨开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

圆滑生存就要学会糊涂,郑板桥曾道,难得糊涂。但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实是个明白人。看破官场腐败、肮脏的他,辞官回乡,写诗作画为生,潇洒人生,以怪驰名。能看破,但就是不说出来或做出来,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智慧。

生存箴言

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埋伏自己,让自己首先获得保全,才能在帷幄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而表面糊涂、装傻,心里透亮、明白地做人正是一种隐藏自己的保护伞和遮阳伞。

在别人面前多办一些糊涂事

有时最高智慧在于显得一无所知。你不必是白痴,只是假装如此。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不是真傻。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学会掩饰自己的聪明,多办一些糊涂事。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了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

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恐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不计较、糊涂处置一些不关大局的小事情;但对重要问题,原则问题,就不能糊涂,该聪明时就得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厚黑案例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瞭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遗,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家人感觉奇怪,于是请问究竟。隰斯弥回答道:“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活学活用

心机用得过多,便容易不得要领,或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对于一般狡黠的人来说。这是常有的事。虽然说聪明是件好事,但卖弄学问却不然。说理太多会成为一种争论。一些重要的论断,最好只讲不得不讲的道理。

正如机器运转需要添加润滑剂一样,搞好人际关系有时也需要润滑剂。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时,《厚黑学》认为:“糊涂”,就是一种极好的润滑剂。提到“糊涂”,人们自然会想起郑板桥的那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为糊涂更难,是聪明亦难,糊涂亦难。”

装糊涂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不做出锋芒毕露的样子,少招人忌讳和嫉妒,第二,少问点事情,耳不听,心不烦。这种处世方法,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或在社会政治环境比较恶劣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从郑板桥强调说的“由聪明而转为糊涂”可以明显看出,他并不是真糊涂,而是装糊涂。实际上,装糊涂是一种很高明的待人处世之道。1953年6月,已经79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百慕大参加英、美、法三国首脑会谈。他声言自己年事已高,听力不好,在需要回避的问题就装作没听见,不予回答。而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在能占便宜时却又都听得清清楚楚。丘吉尔靠装糊涂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法国外长皮杜尔讨价还价,争个不休,使与会者大为头痛。为此,艾森豪威尔曾幽默地说:“装聋成了这位首相的一种新的防卫武器。”

其实,在待人处世中要做到糊涂确实不易,这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修养,更需要具备不同寻常的厚脸皮。因为在人与人的相互接触中,说不定什么时候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平心静气地坐下来交换意见,予以解决,固然是上策,但有时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厚脸之下的“糊涂”进行调和,方能烟消云散。这就是糊涂胜聪明的秘诀之所在。

生存箴言

人生是个万花筒,一个人在复杂莫测的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失手于人。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处世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不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当然是一种自信。但是有些时候,比如才具尚不成熟,时势有所不利时,你若一味地表现出自己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才华,不仅不能脱颖而出,还可能会招来麻烦,甚至灾祸。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打江山时,各路豪杰汇聚在一人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主子当然需要这样的人杰。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不会江郎才尽,总让皇帝感到身边有诸多威胁。历史上有多少人因此而丢官丧命啊!所以,到了一定时候,一定要掩盖自己的才华,不要表现得比别人知道的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在如今的社会里,为人处世同样道理,不要表现的比别人聪明,比别人知道的多,否则会引祸上身。而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必要的时候装糊涂,把自己扮成“无知”的人,以求保全自身。

厚黑案例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守说》。这本书把一个字从字面上解释成一个意思。当他们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笑道:“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了。”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兄,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做‘驷’,天虫写作‘蚕’。古时候的人造字,是有它的含义的。”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不知道苏东坡是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他们的爹妈,一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不说话了,心中暗暗觉得东坡虽有才,但不免轻狂了些。

过了不久,苏东坡由翰林学士遭到贬谪,削级降职,被皇帝派往湖州做刺吏;三年期满,又回到京城。苏东坡在回来的路上便想:当年得罪这位老太师,也不知他生气了没有,回去得马上拜访他。所以,他还来不及安好家,便骑马往王丞相府奔来。

东坡到相府门口,立刻被门前的一些听事的小官吏引入门房。守门官说:“您在门房里稍稍坐一下,老爷正在睡觉,还没醒呢!”东坡点点头,便在门房内坐下了。

守门官走后,东坡一人等得无聊,便四下打量起来,看到砚下一叠整整齐齐的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看了看笔迹,认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二年前我看这老头儿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二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取过诗稿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原来这两句诗都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呢?原来一年四季的风都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首诗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这应该是说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说的“黄花”正是菊花,它开于深秋,最能和寒风搏击,而且即便是焦干枯烂了,也不会落花瓣,所以说,“吹落黄花满地金”,不是错误的吗?

苏东坡为自己发现了这个谬误而得意万分,兴之所至,他忍不住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他又觉得有些不妥,暗想:“如果老太师出门款待我,见我这样当面抢白他,恐怕脸面上过不去。”可是已经写了,想把它藏起来吧,万一要是王安石出来寻诗不见,又要责怪他的家人。

想来想去,终于他还是把诗原样放好,自己走出门来对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便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只因初到京城,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来拜见。”说完,便骑着马回住所了。

过了不多久,王安石出堂,心内惦记着自己一首菊花诗还没有完韵,便径自往门房走来。坐定后,他一看诗稿,马上皱起眉头:“刚才谁到过这里!”

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也从笔迹上认出了苏东坡的字,口里不说什么,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学浅,敢来讥讽老夫!明天早朝,待我奏明皇帝,给他来个削职为民。”但转念一想:“他不曾去过黄州,见不到那里菊花落瓣,也难怪他。”于是他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苏东坡派到那里去了。

活学活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年,但是太爱崭露头角,被人一种“自己知道的永远比别人多”的印象,因此败在王安石脚下。对于苏东坡来说,幸运的是王安石是一位正人君子,所以没有遭遇到什么灾祸。如果是撞在一个小人的身上,他可能就凶多吉少了。

生存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也需要智慧进行支撑。不要告诉别人你的聪明之处就是一个极大的智慧。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记住,别人也很聪明。

记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聪明之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你觉得自己很聪明的时候,你一定要记得这一点。千万不要到处吹嘘、炫耀。这样不仅还会给自己惹来了很多麻烦,让自己威严扫地,甚至还会因此而丧失自己的地位和优势。

2.无论有多少能力,收敛一点。

我们身边有些人确实有些能力,像案例中的斑鸠一样,能强占喜鹊的窝,拔光小麻雀的毛。但是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还不能和真正的王者——老鹰相对抗。如果他们懂得收敛一点,就不会遭到别人的打击。遗憾的是,这些人没有这么去做,最终被“老鹰”一巴掌就打出了原形,威风扫地。其实,那些真正实力雄厚的聪明人是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比别人来得聪明的,低调是这些“王者”之人生活的主要基调。毕竟光靠嘴上功夫是吹不出实力的,就像那句顺口溜一样“火车不是用来推的,牛皮不是用来吹的”。真的聪明,要让别人去说,不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3.吹嘘别人,而不是自己。

生活当中,那些不知收敛、盲目吹嘘自己的人,总有一天真相要被人揭开,让自己颜面无光、威风扫地。相反,那些低调、谦虚之人反而能获得人们的尊敬和肯定。

4.常对自己持怀疑态度。

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评价,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因为你的聪明、你的成绩、甚至是你的成功,最为旁观者,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成就持有一种怀疑态度的人,才不会在人家面前强出头。

5.更加努力去做,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有人曾经说过:“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称赞的人,愈是表明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假使一个人常常把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就当作一桩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来宣扬,那么他无异于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这样的人早晚都会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他早已没有自知之明了,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做事就如同盲人摸象,又如何会取得成功呢?

所以说,不要告诉人家你更聪明,而应该低调谦虚,这样不仅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机会。

生存箴言

才华、本事就像一笔财富,谁拥有了这笔财富,谁就会受人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暗算。所以聪明的富人大都不会轻易“露富”。同样,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轻易表现出自己的才华,露出自己的真本事,因为很多时候,你知道的越多,危险也越多。

装聋作哑,摸清他人真实想法

圆滑生存厚黑之道秘诀是:与其咄咄逼人,不如装聋作哑!要“作哑”不难,而“装聋”实属不易,因为不仅需要培养他们言语“左耳进右耳出”的功夫,还要有忍耐一切的厚脸皮,否则心中一起波澜,不回他一二句也是很难的。

李宗吾常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的确,在竞争的社会里弱肉强食本就是常事,你要想生存下来,就要学会装聋作哑。聋哑之人不会和人发生争斗,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样的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

可是,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反驳,这样一来就中了对方的计谋,如果你不反驳装作没听见,对方自然觉得无趣。如果你装聋,他还一再挑衅,只会显示他的无理取闹罢了。

不管怎么说,在今天的社会,面对你不了解的人,或是不怀善意的人,你学会装聋作哑,摸清他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决定怎么做。其实,“装聋作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必要好好修炼一番厚黑学的内功。

厚黑案例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儿子侣继承王位,史称楚庄王。看到楚国新王初立,晋国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恢复已经失去了的霸业,并开始四处活动,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响,把几个早就依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都拉到自己的麾下,建立了以晋国为首的联盟。楚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眼看就有化为乌有的可能。楚国上下一片恐慌,纷纷要求楚庄王采取措施,与晋国一决雌雄。

可是,楚庄王即位后却似乎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大事,整天就知道寻欢作乐,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发一道有关国家大事的命令,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群臣们纷纷劝谏他要节制淫乐,应该以国事为重。楚庄王对这些上谏都是不屑一顾,甚至对继续上谏的大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后如果再有人敢议论国君是非得失者,格杀勿论!”

命令下达后,果然上谏的人没有了,楚庄王继续全心全意地寻欢作乐。然而,毕竟还有不怕死的忠臣。一天,大夫伍举要求见国王,说有要事禀告。这时的楚庄王正忙于和宠姬们作乐,哪里有半点心思听什么要事。但是自己毕竟是一国之王啁,不见大臣又不行,只好下令带伍举上来。

伍举走进大殿,只见楚庄王左手搂着一位从郑国来的美女,右手抱着一位从越国来的美女,正坐在一大片乐器中问,尽情地欢笑。看见伍举走了进来,楚庄王才收住了笑,满脸不高兴地对伍举说道:“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我在这儿忙着吗?”

伍举知道现在发火只会把事情搞糟,而且还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便强忍住愤怒,笑着对楚庄王说道:“事儿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臣下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下这里有一个谜语,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来。”

楚庄王就喜欢猜谜语,特别是一听说别人都猜不出来,兴趣马上来了,连忙对伍举说:“快讲给我听。”

伍举看到楚庄王已经进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危险了,便一字一顿地慢慢说道:“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翔,三年不鸣叫。请问大王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明白,这是在说自己呢。可这是自己同意他说的,又不好问罪,便只好故意作出一幅失望的神情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谜语呢,原来就是这么一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伍举满以为楚庄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图,肯定会有所收敛的。没料到,此后的几个月,楚庄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所作所为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夫苏从实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顾什么禁令,趁上朝的机会,在大殿之上慷慨陈词,希望楚庄王能够以国事为重,远离身边那些只知逢迎拍马的人们,彻底治理国家,使楚国能够称霸中原。

楚庄王似乎十分疑惑不解,两眼直盯着苏从,任凭他往下说。等苏从把话说完了,楚庄王才慢悠悠地说出了一句任何人听了都会感到心有余悸的话:“难道你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

苏从镇静地回答说:“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对大王的命令岂能不知!”

楚庄王又问:“既然你知道不准上谏的命令,却还在上谏。难道你不怕死吗?”

苏从回答这“如果我的死能使大王成为贤明之王的话,臣心甘情愿地去死!”

众大臣看到苏从竟敢和国王辩理,都以为这个苏从肯定被杀无疑了。大家不由地都捏了一把汗,只等着楚庄王说出那句话了。

实际上,所有大臣没有一个人了解,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却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而,楚庄王不仅一点火也没有发,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大臣们都被搞糊涂了,只听着楚庄王一个人笑,谁也不敢说一句话。

楚庄王尽情地笑够了,才满面春风地对苏从说:“我整整等了三年,终于盼到了像你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真正希望之所在!”随后,楚庄王下令,杀掉了三年来围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只知拍马奉承的官员,并下令整顿治安,杀掉了数百名为非作歹的惯犯,提拔了数百名在这期间敢于上谏、治国有方的官员。并任用伍举和苏从全面负责国家政务,全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楚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活学活用

楚庄王装聋作哑,表面上荒淫废弛,实际上在观察大臣的忠奸,最终终于知晓臣僚的真实,亲君子远小人,一举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韩非子曾经告诫君主说:人君防备臣下,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很多时候表面上要清静无为,不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以防被总在窥测君主意向的臣僚和近侍所探知;而到适当的时候,一直暗中在观察、考察群臣的皇帝,拿出赫赫皇威来,给予群臣有效甚至致命的措施,纠正他们不合君意的举措,打击他们可能触犯王法与君王利益的行为,适当表彰做得好的臣子们。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君王的英明与伟大。臣僚总在胆战心惊中谨慎做事,夹起尾巴作人,永远跟着君王的步调,不敢为非作歹,这样国家就会安定,君主天下江山就会万世永存。

这就是一种以聪明的糊涂、睿智的愚笨和英明的昏庸来欺蒙臣下,考察百官,最后来个大清理、大换班,以达到治理整顿目的的厚黑之道。

现实生活中,许多上班一族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的上司非常精明强干时,那么平时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谨慎,生怕被精明的上司抓住自己的疏漏之处。虽然上司精明过人,但整天被一群戴着面具的下属围在身边团团转,往往也搞不清东南西北。

待人处世厚黑之道告诉你,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装傻,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管,让手下人最大限度地表演。参加假面舞会的人为什么那么放肆,就是所有参加者都觉得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样的道理,如果下属觉得上司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笨蛋,他就会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此时,原本“愚笨”的上司突然精明起来,在真正摸清手下人真实想法和人品高下的情况下,对手下人员重新组合。进行大调整、大换班,往往效果最好。

生存箴言

一个善于挑衅的人,面对你的沉默,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不时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这就是“装聋作哑”的威力。

装疯卖傻,貌似愚蠢以养晦

太聪明的人,有时使人不敢接近;太精明的人,有时使人觉得害怕;难得糊涂,可以使人看到缺点,放心感增强。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故意在他人心目中制造自己“愚钝”和“低能”的假象,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等待时机战胜对手。真应了“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这句话。

厚黑案例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魏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但是它的内部却发生了动乱。

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出身大士族。曹操刚刚掌权的时候,曾经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那时候,司马懿嫌曹操出身低微,不愿意应召,但是又不敢得罪曹操,就假装得了风瘫病。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派了一个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的卧室去察看,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还不相信,拔出佩刀,架在司马懿的身上,装出要劈下去的样子。他以为司马懿要不是风瘫,一定会吓得跳起来。司马懿也真有一手,只瞪着眼望着刺客,身体纹丝不动。刺客这才相信他是真瘫,收起刀向曹操回报去了。

司马懿知道曹操不会就此放过他。过了一段时期,让人传出消息,说风瘫病已经好了。等曹操再一次召他的时候,他就不拒绝了。

司马懿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了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由于他长期带兵在关中跟蜀国打仗,魏国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后来,辽东太守公孙渊勾结鲜卑贵族,反叛魏国。魏明帝又调司马懿去对付辽东的叛乱。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正要回朝的时候,洛阳派人送来紧急诏书,要他迅速赶回洛阳。

司马懿到了洛阳,魏明帝已经病重了。魏明帝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继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3000,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很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

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生的是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要他顺便探探司马懿的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你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你啦!”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你的话。你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

曹爽听了,甭提有多高兴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等曹爽一帮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召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懿手里。

活学活用

司马懿是个表面糊涂心里明白的人,他装疯卖傻,貌愚以养晦,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装疯卖傻”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聪明人所为;是那种明了一切却不点破的拈花微笑般的智慧。

在常人看来,无论是跟装傻的还是跟真傻的在一起混,心理上都会没有压力,以至于自己沾沾自喜,觉得比他们高出一筹。谁让他们犯傻呢?谁让自己聪明呢?

这便是装傻者的目的,以傻为诱饵,把你拖下水,然后痛打落水狗。装傻者大都是足球界的精英,懂得一两门装傻的技巧,也懂得装傻的好处。傻嘛,谁能跟傻子认真呀?既然你不认真,那么“对不起了,我也要把你弄傻了,我要把你活活地给煽呼傻了”。

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的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如果你读不懂厚黑你就会被愚弄;谁不领会厚黑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了。

西方有句谚语说:“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这也就是让我们懂得,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的道理,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杨修就是喜欢在上司面前动脑筋,在别人面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锋芒太露而不知收敛,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饰,才引火烧身“误了卿卿性命”的。真正聪明的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不能发挥到“极至”,人们常说盛极则衰,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适当地掩饰自己才是最佳选择。

揣着聪明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坦然地在这个社会上很好地生活下去。

生存箴言

有一个词叫“大智若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这是一个人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自我麻醉,而是有意识地糊涂。该糊涂的时候,一定要糊涂,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定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不要卖弄雕虫小技

与人相处,不要处处争先,即使你真有两下子,也必要在别人面前卖弄,不然会惹人嫉妒,引火上身。

《厚黑学》认为:在待人处世中,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真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但按照《厚黑学》对人性的揭示,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我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结果被采纳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厚黑案例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王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活学活用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经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孔老夫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你即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窜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乱箭射死。

世上有一种人就像那只喜欢卖弄自己的猴子,他们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这种人爱出风头,总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寓言里的猴子认为自己有两下子,就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引起了吴王的反感,最终被乱箭射死。这对于那种性格轻浮,喜欢浮夸,卖弄雕虫小技的人,是一于很好的教训。

那么,在待人处世中应该如何做,才算是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呢?《厚黑学》认为,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在《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

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着等侯。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刊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种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一是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二是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贵办法不贵主张,换一句话说,就是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沦。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4.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总之,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意思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生存箴言

为什么在待人处世中要提倡“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因为“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待人处世的资本,根本不值得卖弄。

装不懂,拜他人为师

好为人师的人不招人喜欢,但是如果你能谦虚好学,即使满腹才华也装作一无所知,拜他人为师,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在别人需要你教导的时候,你去教导他,那么你是他的老师;当别人不需要你去教导而你却主动去的时候,你就是好为人师。同样是教导,差别却很大,效果也相差甚远,前者别人会尊敬你,而后者别人则会厌烦你。

遗憾的是,很多人养成了好为人师的习惯,处处表现自己的才华,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高调教育别人,却不知别人已经厌烦了这种“教诲”。自然而然,这样的人不仅无法获得别人的尊敬,即便他教育的是正确的,人们也会不以为然。甚至一旦有机会,就会“反戈一击”。

厚黑案例

维斯卡亚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今重型机械制造系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该公司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让人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史蒂芬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系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申请被拒绝,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史蒂芬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

一年来,史蒂芬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却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当会议进行到一大半却未见眉目时,史蒂芬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

在会上,史蒂芬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史蒂芬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史蒂芬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活学活用

好为人师,与拜人为师,当然简单几个字的差别,却有相当大的差别。拜人为师不仅能让自己舍去很多麻烦,还能让自己免于被别人厌烦的境地,将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好,更稳固。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拜人为师呢?

1.要“不耻下问”。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明明不知道,却非要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他们不希望自己表现出无知,特别是在需要向比自己地位低、年龄小、经验少的人请教时,这种表现更加明显。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去做。现代社会,一切的更新都很快,有很多不了解、不懂的东西是正常的,他们又何必感到不好意思呢?即便是要“不耻下问”,又能如何呢?

2.赞美、欣赏别人。

如果有机会,由衷地赞美、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拜人为师的良好表现。正是因为对方身上有值得你欣赏、看好的东西,你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才有可能拜人为师。如果你在赞美对方之后,再摆出拜人为师的姿态,自然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

3.过于热情也不好。

如果对方并不需要你的帮忙,而你却表现得极其热情,自然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显摆”、“炫耀”自己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说“好人难做”,其实“好人难做”的真正原因就是太过于热情,反而会让人觉得你是在作秀,而不是在真正帮助别人。因此,记住这一点: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请求你帮助的时候,你再施以援手。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好。

4.高手在场,懂也要装不懂。

如果有高手在场,你还不停地炫耀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那么自然是“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了。闹了笑话暂且不说,还让人感到厌烦,挡了别人表现自己的机会。

5.千万不要炫耀自己的经验。

即便你的经验再多,别人再怎么白痴,也千万不要“以大欺小”,经常拿自己的经验说事。暂且不说经验也会过期,即便你的经验还是适用的,如果你总是哪它来炫耀,别人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做?感激你还是鄙视你?我想绝大部分人的反映会是后者。

生存箴言

每个人都应当有远大志向,才可能成为杰出人物。但要成为杰出人物,光是心高气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最低级的事情学习做起。在你默默无闻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暂时降低一下自己的物质目标、经济利益或事业野心,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这样你的视野将更广阔,或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