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高官败逃台湾真相(第1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缅甸战场失与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态度骤变。

1942年元旦,由美、苏、英、中领衔的26国共同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应各尽其兵力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且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宋子文代表中国正式签字后,罗斯福特向他表示:

欢迎中国列为“四强”之一!

这对中国来讲,是前所未有的荣耀。

1月3日,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辖区为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地区,在罗斯福的提议下,蒋介石被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就在此时,为期12天的长沙会战取得空前胜利,12万日军在会战中死伤近一半,给了日军沉重打击。

在中国战场战败的日军,在东南亚战场却是高歌猛进,守卫在香港的英国人已经投降;美国人正在失去菲律宾;而日军已在一个月前攻入英属殖民地缅甸,威胁仰光。

而仰光是中国唯一的出海口,中国赖此出海口获得美援物资,滇缅公路是美国援助物资运往中国的唯一通道。一旦缅甸失守,中国战争的补给线就会被切断,而日军亦可从缅甸向滇西发动进攻,一旦云南不保,重庆将直接受到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中国被击垮,日本即可从中国战场调出几十个师团南进或西进,占领澳大利亚、印度,然后长驱直入,直捣中东,与纳粹德国会合……后果,将令世界为之颤栗,这也正是罗斯福所担心的局面。

出兵缅甸,中国义不容辞,蒋介石抽调最精锐部队第五、第六军向云南边境集结,随时准备赴缅协助英军作战。

然而,在此前召开的中美英联合军事会议上,英国代表魏菲尔却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态度。在魏菲尔离开重庆前,蒋介石再次表示派两个军赴缅作战,这位傲慢的英军统帅却称:

“如果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我们只要贵国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

蒋介石对英国人的傲慢态度大为不满,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便把缅甸战场看成是中国抗战与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枢纽。而英国人由于担心中国从战争中崛起,有可能威胁其远东殖民利益,担心中国参战会刺激该地区民族情绪高涨,因而对中国出兵缅甸存有戒心。

在此情况下,整装待发的中国远征军迟迟不能成行。直到英军从仰光撤退前夕,英缅军队被日军围困苦于无法逃脱时,英国人才不得不向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立即下令中国远征军第5、第6、第66三个军开赴缅甸。但由于此前英国人的拖延,缅甸形势早已发生重大变化,南部重镇仰光已轻陷敌手,缅甸出海口已基本被封闭。

此时,从东南亚到南太平洋,英美军的惨败之速,无不令中国人大为瞠目。从香港陷落到新加坡10万英军被3万日军俘虏,仅仅用了49天,此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均被日军占领,连周边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大都插上了膏药旗。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坚忍,无不令盟军刮目相看。

3月上旬,美国军方派给蒋介石的参谋长史迪威,来到云岫楼。起初,蒋介石对史迪威非常欢迎和器重,但两人很快在对缅战略上产生严重分歧。

史迪威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以建功立业为目标,主张冒险进攻,收复仰光。

而仰光在缅甸的最南端,此时远征军主力尚在缅北,向南距离最近的是曼德勒,要经过平满纳、东瓜,才能到达最南端的仰光。而仰光失守,沿途各地兵力微薄,若冒险南进,一旦发生闪失,将陷入既无援兵又无退路的危险境地。

从决定出兵缅甸那一刻起,蒋介石便数次亲临缅甸考察,研究缅甸地形与交通。如今英军只顾逃跑,他怎能让自己的精锐之师冒险突进!

3月18日,史迪威再次来到云岫楼,直接对蒋介石说:

“我将下令中国远征军尽量南下,立即收复仰光。”

史迪威从一开始就没将自己摆放在蒋介石的参谋长的位置上,他的颐指气使令蒋介石十分反感,蒋介石当即反驳说:

“仰光濒海,日军具备海陆空三方面优势,中国军队无空军、炮兵掩护,很难克复该地。应先诱敌深入,待日军战线拉长,再进行反攻。”

但由于史迪威寸步不让,甚至以辞职相要挟,蒋介石最终作出让步。

3月21日,史迪威签发错误命令,远征军大部南进。而对于英军的消极避战和一味逃跑,史迪威虽然不满,却多次调动中国军队掩护英军退却,极大地伤害了中国远征军的感情,恶化了他同中国将领及蒋介石之间的关系。

中国军队多次在强敌压境、后援不继的情况下顽强战斗,取得辉煌战果,尤其仁安羌战役,7000多英缅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以北地区,弹尽粮绝,处境危急。第66军孙立人率新38师,激战两昼夜,击溃日军主力第33师团,毙敌1200多人,救出全部陷入绝境的英军。

仁安羌大捷震动了英伦三岛,英美政府特向新38师师长孙立人颁发“帝国司令”勋章与“丰功”勋章。

然而,局部的胜利并不能扭转缅甸战场局势,日军抓住远征军主力孤军深入、侧翼兵力薄弱之机,将远征军大范围迂回包围。在此关键时刻,英军竟背信弃义,独自逃离缅甸,向印度大举撤退,致使远征军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在艰难的突围撤退中,中国远征军死伤惨重,曾在台儿庄、昆仑关立下战功的戴安澜身负重伤而牺牲。最后,远征军一部分退往印度,一部分退回云南。

此次入缅作战,远征军10万精锐部队,只剩下4万,美式军械在撤退中丢失大部,令蒋介石痛心不已。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在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下,中美英联合开辟了新的援华交通线——中印驼峰航线,成为中国战场的“空中生命线”。但通过驼峰航线运来的军需物资,像挤牛奶一样断断续续,远不能满足中国抗战的需要。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与英美军开始反攻缅北;翌年5月,驻滇西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天险,对怒江以西日军发起反击,以策应驻印军的缅北反攻战;6月下旬,驻印军占领缅北重镇孟拱,控制了缅北战局。

1945年1月下旬,两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中国西南陆上国际补给线——中印公路完全打通。在1月28日举行的通车典礼上,一支特殊的车队穿行在这条刚刚开通的公路上:

66辆大中卡车,满载着石油军火行驶在车队的最前方;

紧随其后的是武器拖曳车、吉普车、救护车;

各种重炮、山炮、平射炮……

至3月30日,驻印军之新6军一部与盟军会师于叫脉,至此,缅北、滇西日军被全歼。

此次反攻作战,在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外援输入、支援中国抗战的同时,还牵制了缅甸战场日军,为英印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的作战,以及整个缅甸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