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适配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3.1 宁波市“246”产业集群概况

201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拥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要素集聚、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平台,形成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使“246”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246”各产业集群概况见表1-17所示。

表1-17 “246”各产业集群概况

978-7-111-67746-8-Chapter01-34.jpg

(续)

978-7-111-67746-8-Chapter01-35.jpg

数据来源:宁波市“246”产业发展规划汇编。

自«意见》提出实施以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宁波市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形成了明确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定位和发展目标(如表1-18所示)。目前,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822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73.2%。这5822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实现工业总产值5505.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的79.7%,产值同比增长4.2%,高出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5个百分点。

表1-18 “246”产业集群整体情况

978-7-111-67746-8-Chapter01-36.jpg

(续)

978-7-111-67746-8-Chapter01-37.jpg

数据来源:宁波市经信局及“246”产业发展规划汇编。

1.3.2 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概况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也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产、学、研”协同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模式。宁波市政府、高校或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等已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政府机构转变职能主动服务,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宁波市已基本形成了“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地方企业促进高校发展”的良好局面。宁波市政府积极帮助企业精准对接高校团队,解决技术瓶颈,不断拓展可持续、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从而为宁波市的各产业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宁波市“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宁波市教育局牵头,上汽大众、吉利集团联合宁波工程学院共同成立了杭州湾汽车学院联合办学理事会,创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办学机制。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课程、编写应用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培养师资队伍、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通过对宁波市各大企业高校的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吉利集团、美康生物、太平鸟等知名企业与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积极展开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共同培育产业人才,组成基于产业链开放式的专业实践平台。

如宁波双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刘文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共建“汽车尾门精密减速器”项目联合实验室,共同进行汽车关键基础件的科技攻坚。截至2019年,联合实验室科技合作项目已经获得2019年“中国创新挑战赛”一等奖,并获得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政策补助金500万元。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密封结构设计与性能测试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将重点聚焦国家密封材料战略需求以“为国家培养密封领域专业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核电事业贡献力量”为目标,积极在船舶、石油化工等相关领域以及密封系统领域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共享研究成果等“全链条”设计布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战略为推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密封领域能力建设。2020年7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慈溪金喜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共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商务运营中心”,该中心包括:国际电商平台运作学生创新创业产地、电商直播中心、商业大数据分析中心等。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以网红经济为核心,通过吸引网络短视频行业上下游企业等方式带来巨大流量,从而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促进“5G直播技术+短视频内容制作+电商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的全产业合作发展。通过构建电商运营中心,宁大科院可精准把握企业需求,优化“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互联网经济优秀人才。2020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合作共建海天大学,这是宁波第一个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将以海天大学为载体,以提高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育质量为目标,在科技联合攻关、人才培养、企业自主人才技能评鉴站点、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建立智能制造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在宁波市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等产业发挥支撑作用。

通过企业高端人才进校园、校企联合引进学科带头人、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培育高端科研服务平台、共办企业大学等实践,宁波市校企已初步构建起项目化、系统化、协同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1.3.3 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虽然宁波市企业在参与“产、学、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一是,“产、学、研”合作主体动力不强。首先,由于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目标不同,高校科研机构更强调研究成果,而企业更追求经济利益;其次,高校科教资源与宁波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高校科技服务、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最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主管部门略有差异,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的上级主管是科技局、教育局等,而企业的上级主管一般是经信局、工商局,主管部门的差异导致多方主体存在难以协调、合作动力不足的风险。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还需提升。当前,各高校明确发展定位,调整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意识强烈,涌现了诸如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等产教融合密切、育人机制灵活的特色院校学院,但宁波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较为薄弱。国家级科研平台仅有3家,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才有3900余名,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与对标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科研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宁波市的本地高校高层次人才供应不足,研究生招生规模不足本专科招生人数的1/10。此外,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还缺少与国外著名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大科技创新产出不足。因此,为适应“246”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还需提升本地创新人才数量及质量。三是,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精准化有待加强。未来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宁波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才。而当前宁波本地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且在甬研究生主要流向汽车、关键基础件等传统制造领域,新兴领域科技研发人才输入匮乏。同时,宁波市前期的人才引进工作还停留在强调大方向上高层次人才数量方面,在各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还未做充分的论证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精准化,对各“246”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梳理,统计分析出各个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培育工作。四是,“产、学、研”合作模式还需完善。对于宁波市“246”产业集群来说,目前“产、学、研”合作应由技术咨询服务为主转向为多主体联合技术攻关为主。当前宁波各“246”产业集群基本都是在不同的产业内部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及运行机制,如绿色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但还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之间的横向合作,破除高校、企业及产业间的壁垒,加强人才共享、科研共享,促进人才与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