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
胡建华

一、个人简介
胡建华(1924—2006),男,字丕龄,号良本,自号“六乐老人”,汉族,浙江省鄞县人。第一批上海市名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承享有盛誉的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诸先生,深得一代宗师真传。胡建华天资聪颖,自幼喜爱文学,临学碑帖,勤练书法,1941年考入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学医,由于聪明好学,笃志勤奋,多次考试名列榜首,于194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胡建华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长,择善而用,形成了临床辨证和处方用药的特色。他重视脾胃学说,并将脾胃学说和理论指导于实践,应用于临床。在从事临床实践的同时,深入学习理论,勤读古今名著,善于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有特色的临床专长。胡建华擅长治疗脾胃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以及内科杂病。他临证处方,溯流探源,察标求本,既严守绳墨,又圆机活法,通权达变;既继承先贤精髓,又常发皇古义,药证尽合,故诊治每每收桴鼓之效。他能灵活地处理慢性疾病中补虚与祛邪的关系,在处方用药上颇有特色,深受病家的欢迎及同道的赞赏,著称于医林,确立了其在中医界的学术地位。
胡建华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出版论文著作114篇(册)。著有《中医膏方经验选》,主编《进补与养生》,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内科学》等。
胡建华在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癫痫、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病、脊髓疾病,以及失眠、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治方案。根据胡建华的经验方而制成的院内制剂或协定处方,如祛瘀定痫合剂、固本定痫合剂、镇惊定志合剂、镇惊泻火合剂、蝎蜈胶囊、熟地平颤汤等,临床运用达20余年之久,疗效确切。他先后参加科技部有关中风、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的攻关课题;同时,指导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课题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题。“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获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药治疗癫痫和帕金森病”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临床医学奖。
二、学术理论与学术观点
胡建华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半个世纪,尤擅长治疗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重视胃气理论,通过长期的临床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诊疗规律。
(一)精神疾病从心论治
西医学认为,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务的主观反映,包括意识、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活动。中医学则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归属五脏,有“五脏主五神”之说,然“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张介宾《类经》),可见神志活动虽分属五脏,但仍以心为主。精神疾病的发生多因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亏耗,心神失养则不寐、惊悸、怔忡;情志怫郁,肝气不舒,气滞痰凝,痰瘀互结,蒙蔽心神发为抑郁、幻觉;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心神,闭塞心窍,则发为癫、狂。所以,精神疾病的病位在心、肝,但还是以心为主导;病理主要以心血亏虚为本,肝郁痰火内结为标;治疗以养心安神、化痰解郁为大法。因此,胡建华在《金匮要略》名方甘麦大枣汤基础上加石菖蒲、远志、丹参组成加味甘麦大枣汤作为基础方治疗精神疾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甘麦大枣汤原是治疗“脏躁”。脏,心脏也;躁,阴不足也。阴血足则心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脏躁不静,临床表现为情绪不宁、思维紊乱、失眠等症状,所以胡建华认为该方不局限于治疗妇女的脏躁,还可广泛运用于临床许多神志疾病。甘麦大枣汤是体现《黄帝内经》理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代表。胡建华在多年临床观察中发现精神疾病的病机,除了心血亏虚、心神失养以外,痰瘀内扰心神也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他在“甘麦大枣汤”基础上再加石菖蒲、远志、丹参而组成了加味甘麦大枣汤。石菖蒲味辛,入心肝二经,辛散郁,能开心窍,化痰湿,解肝郁,为水草之精英;炙远志味苦,入心肺肾三经,明代杜文燮《药鉴》载其“主和颜悦色,轻身耐老……除咳逆而驱惊悸,益智慧而善不忘……去邪梦,安心定神”;丹参性微寒味苦,入心肝二经,专入血分,清而兼补,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说,平时临床使用常取其活血化瘀之力,在此,胡建华取其性微寒入血分,心主血脉,“脉舍神”(《灵枢·本神》),从而达到清凉宁心安神、活血养血之功。全方六味,却涵盖了气血痰瘀郁之病机,达到了益心气、养心血、润脏躁、除痰饮的功用。
(二)神经系统疾病从肝论治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种复杂,病程长,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如帕金森病、中风、面瘫、头痛、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炎等等。胡建华根据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如眩晕、头痛、麻木、抽搐、强直、震颤,结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以及肝主筋、肾主骨等中医病机理论,认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当然此处的肝还包括了肾的一部分功能)。厥阴肝经,根于阴而用于阳,性喜条达。肝木若失于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阳气暴张,阳亢风动;或水不能涵木,肝木亢动化风;肝风内生,责之肝肾阴亏。肝为厥阴风木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主升主动,且为少阳相火寄居之地。肝之所以能宁谧不妄,肝气条达,肝血充盈,淫气于筋,淫精于目,使筋荣目明,肢体如常,全赖肾水以涵养,精血以濡润。若肝肾阴亏,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必致虚风潜起。故胡建华认为神经系统疾病虽多有肝风标象,其本乃阴亏。就临床所见,有先天不足如婴儿痉挛症,或后天失养如痉挛性斜颈,也有年老肾衰如帕金森病,或肝郁伤阴如三叉神经痛等,均为阴虚风动之证。临床辨证既要顾及标本虚实,平肝不忘柔肝,祛风兼以敛阴,同时又不必太过拘泥,因神经病变中有以肝风标实为主要矛盾者,亦有以肝肾亏虚为突出表现者,故治疗或首重祛风,或重在滋补肝肾。
又“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且最易挟痰、挟瘀,风痰瘀三者阻于经络,走窜全身。可见,神经系统发病的病机中肝肾阴不足是本,风、痰、瘀是标,所以治疗以平肝息风、通络化痰为主,经验方以加味四虫汤为基础。加味四虫汤含天麻、钩藤、炙僵蚕、炙地龙、全蝎、蜈蚣。天麻甘平,入肝经,为“治风之神药”(李时珍《本草纲目》);钩藤甘寒,归肝、心包经,平肝息风、清泻肝火。对于慢性疾病,胡建华较重视气血理论,尤其推崇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初病在经,久痛入络,在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所以在该基础方中,选了全蝎、蜈蚣、僵蚕、地龙;这四味药性味均辛凉(寒),“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黄帝内经》),尤其虫类药,除了息风祛风外,还具有搜剔化痰、通络止痛的作用。
(三)凡病皆重胃气,临证需顾根本
胡建华深谙李杲《脾胃论》之精髓,在治疗疾病时,注意“凡病皆重胃气,临证需顾根本”。《灵枢·五味》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中藏经》也说:“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胡建华深领此旨意,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之盛衰有无,关乎人体健康与否及生命的存亡,故历代医家有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强,则运化功能亦强,机体气血生化有源;胃气弱,则运化功能亦弱,机体气血生化乏源。因此,凡病之发生和转归无不与脾胃关系密切。正如李杲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善察病者,必察其脾胃之强弱;善治病者,必先顾其脾胃之盛衰。切忌妄施克伐及腻补之剂,以免影响后天生化之本。如果脾胃生气受戕,则损怯难复。所以胡建华常常把调护脾胃作为临证治病的前提,认为身体强壮者,祛邪即是护胃,邪除胃气自然通畅;若胃气虚,则宜调养,俾后天资生有源,中气斡旋得复,疾病始有转机。五脏中不论何脏之病,皆宜调护脾胃。如属脾胃本脏有疾,必从本脏治疗,凡他脏之病与脾胃有关者,亦可从脾胃论治,如健脾以疏肝、健脾以养肺、健脾以制水、补脾以养心等。若他脏之病与脾胃不相关者,亦当时刻不忘以胃气为本、以胃为养,力求避免妨碍脾胃。因为脾喜刚燥,得阳始运,胃喜柔润,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不论脾胃本脏还是他脏之病、内伤或是外感所致、虚证或是实证,均宜重视脾胃。具体做到健脾益气,注意灵动;滋养胃阴,切忌滋腻;脾胃疾病,注意升降;虚劳补益,注意开胃;温中助阳,避免伤阴;攻伐外邪,中病辄止。虽有脾气虚弱而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之类以益气健脾,也须配合陈皮、半夏、木香之属以理气和胃;虽兼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亦当佐以绿萼梅、佛手、八月札等药以疏肝醒胃,做到补中有通,静中有动。升提药物常与益气药同用,如升麻、柴胡、枳实与党参、黄芪同用;和降药物多与泄肝药同用,如旋覆花、代赭石、黄连、左金丸等,偏寒加炮姜、紫苏,偏热加竹茹、枇杷叶。另外,胡建华认为在用升提或和降药物时,均可配伍白芍柔肝以制肝木之旺,肝平,脾胃方可升降有节。又因脾为阴土,得温则清气可升,胃为阳土,得润则浊气可降,故调理脾胃升降,选药宜润燥相适。
(四)药物注重炮制
胡建华治病,一贯主张“辨证要精,处方要巧”。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然为医者,必须深谙医理药性。中药的功用极为复杂,必须掌握常用中药的特性及其配伍知识,若能善于运用,即能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实践中,胡建华尤其注意药物的属性、炮制方法、使用剂量及配伍。
胡建华认为,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治疗效能的必要手段。各种炮制方法,均能引起药物内各种成分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成分即显示与原生药功效相异的效能。有的药经炮制后,其性能增强,如黄芪补气升阳,蜜炙后补气作用更强。有的药经炮制后,其性能发生变化,如生首乌功专解毒截疟、润肠通便,而制首乌则性属滋补,功善补益精血;药性毒烈的药经炮制后,其毒烈之性大减,如生大黄泻下力猛,制熟后泻下攻积力大减。胡建华用药重视炮制,又善于应用各种中药的生制品。胡建华认为,天南星经炮制后,其毒性虽减,但有效成分亦大为减少。生南星经煎煮后,对人体毒性明显降低,故处方时用生南星为妙。全蝎、蜈蚣为胡建华常用药物,但此二味药入煎,人体不易吸收,所以主张将药物研细粉吞服,既能节约药物剂量,减少浪费,又有利于吸收。
(五)临证巧妙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优势之所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资料,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并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审证求因,然后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是立足于整体,通过对全局综合观察分析,抓住疾病的本质,给予切合实际而又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西医学是微观医学。它从细胞、分子、基因多个层面,严密观察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与病变,从而明确疾病症结之所在,作出正确的诊断,然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简言之,中医诊治重在辨证,西医诊治重在辨病。中医能治好西医所不能治好的疾病,二者各有长短。
作为中医工作者,究竟如何适当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胡建华认为,中医在临床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辨证与辨病巧妙地结合起来,但必须牢牢掌握以辨证为主这一原则,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必然丧失中医优势,结果中医、西医两头都不精。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胡建华认为,在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做具体的处理。
1.若西医诊断不明,可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胡建华曾应邀为上海市某空军医院一位高热羁留不退的患者会诊。患者男性,65岁,退休干部。发热16天,热势朝轻暮重(上午37℃左右,下午39℃以上)。高热时恶寒,继而汗出而热势下降。胁胀胸闷泛呕,口苦,口干不欲饮,不思纳谷,神情委顿,烦躁不安。脉濡滑数(发热时95次/min以上),苔根腻,舌边尖红。胸片提示肺纹理增粗。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6 000~8 500/mm3[(6~8.5)×109/L]。验血:疟原虫未找到。经专家会诊,无明确的诊断结论。半月余来,已用大量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进行静脉滴注,未见效果。中医辨证属伏温夹暑湿之邪,留恋三焦,枢机不和。治拟清化暑湿,和解少阳。予小柴胡汤合栀子豉汤加减。处方:软柴胡15g,制半夏12g,黄芩15g,川朴花12g,赤茯苓15g,清水豆卷20g,黑栀子15g,煨葛根 15g,白蔻仁 4.5g(后下),藿佩兰各 12g,枳实12g,竹茹6g,陈皮 9g。服上方3剂,体温降至38.8℃,胸闷泛呕减轻。原方加减续服3剂,体温降至38℃以下。再服3剂,体温正常,精神好转,已欲进食。舌苔薄腻,脉象濡滑。嗣后以益气养阴和胃方调理,恢复健康出院。
2.中西医结合,以中医药治疗为主
西药抗痫治疗癫痫,常有较好疗效。但西药久服副作用较大,亦有癫痫患者,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而就诊于中医。例如:女性,21岁。患癫痫5年,平均每月大发作2~3次,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不清,每逢经期必发,经临乳房胀痛,脉弦细,苔薄腻。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中医辨证属风阳夹痰浊内蒙,脉络不和,冲任失调。治拟平肝息风,化痰定痫,调和冲任。处方:天麻9g,钩藤15g,炙僵蚕9g,炙地龙9g,石菖蒲 9g,炙远志 6g,白芍 30g,丹参 15g,枳实 15g,竹茹 6g,淫羊藿 9g,肉苁蓉 12g,生南星15g,蝎蜈胶囊10粒(分2次吞服)。医嘱:禁食羊肉、饮酒,忌饮咖啡、可乐,并按原剂量服西药。上方加减服半年后,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1年2个月后,癫痫停发,经期亦安然无恙。以后逐步递减及停服西药。随访4年,癫痫控制未发。
3.中西医互补,各扬所长
肿瘤患者诊断明确,手术顺利,继而进行化疗。患者多见面容憔悴,精神困惫,食欲不振,或有胃脘隐痛作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计数降低,化疗难以为继,治疗颇感棘手。此时最宜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治疗此类术后化疗的肿瘤患者,首先,始终将扶正放在首位,或益气或养阴……可以提高白细胞的数量,支持其继续接受化疗;其次,改善和减轻患者的症状,或和胃或安神或理气或止痛;最后,适当配合化瘀散结之品。胡建华常用上述辨证思路,治疗术后化疗的肿瘤患者,效果较好。常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胡建华曾治疗一位女性患者,67岁。3个月前左乳腺癌手术,近2个月来,接受化疗。刻诊:神情委顿,面容憔悴,语声低怯,情绪抑郁,出汗口干,胸闷泛恶,不思进食,夜寐不安。脉濡细,舌质淡红,苔薄白。白细胞计数常在 2 000~2 500/mm3[(2~2.5)×109/L]之间徘徊,甚至降至 1 800/mm3(1.8×109/L)左右。治拟益气养阴,和胃安神,化瘀散结。处方:炙黄芪20g,太子参15g,云茯神15g,麦冬15g,北沙参 15g,淫羊藿9g,石韦 15g,陈皮9g,生半夏 12g,枳实12g,竹茹 6g,生薏苡仁30g,莪术15g,柴胡12g,紫丹参30g。上方用参芪益气,沙、麦养阴,夏、陈、枳、茹和胃,莪、苡散结,淫羊藿、石韦配合参、芪以升提白细胞。期间,曾服用过野山人参粉、冬虫夏草。上方调理3年,服药千剂,病情稳定,睡安,纳佳,各项指标正常,恢复健康,八秩高龄仍健在。
4.病证合参,因人制宜
例如肝豆状核变性,多见肢体震颤等肝风扰动的症状,理应平肝息风。而本病患者多与铜代谢障碍有关,患者肠道对铜的吸收量超过常人。然而中医平肝息风法,多选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牡蛎等,这些药物均含铜量较高。此时胡建华常尊重患者,因人制宜,舍之不用,而选用天麻、钩藤、白蒺藜、白芍、丹参、当归等品,以平肝息风、养血祛风,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胡建华常告诫学生们,中医临证时应谨记:第一,辨证论治是中医一大特色,亦为中医优势之所在。患者的主观感受,实际是疾病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论治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以重视。应该通过四诊手段,仔细地观察分析,切不可草率从事。第二,在临床上要根据中医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切不可唯病是从,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误入中药西用,甚至废医存药的歧途。第三,在以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上,应重视和参考客观指标,使辨证与辨病恰当地结合起来,提高疗效。
三、临床经验与研究
(一)息风豁痰法治疗癫痫
胡建华认为,癫痫的病因病机常与“惊”“风”“痰”“瘀”有关,故其治疗法则,不外以镇惊、息风、豁痰、化瘀为主,此乃一般医家常用的基本方法。治疗方法虽然大同小异,但是临床效果却有霄壤之别,其故何在?究其原因,常与遣方用药是否精细、给药方法是否恰当、权衡攻补是否得当,以及必要的医嘱是否落实等方面,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般认为,癫痫发作期以攻邪治标为主,间歇期以补虚治本为主。胡建华认为不应这样机械地划分。因为癫痫虽然属于慢性病,然而发作时间短暂,因此在治疗上没有必要分发作期和间歇期,而是只要显露虚象,即可用补益法。胡建华治疗癫痫以治标为主时,常用天麻、钩藤、地龙、白僵蚕、蜈蚣、全蝎以平肝息风,镇惊定痫;生南星、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止痉;丹参、白芍以养肝活血化瘀。胡建华治疗癫痫以治本为主时,常用党参、黄芪以益气固本,枸杞、墨旱莲以养肝益肾。实验证明,息风豁痰药物对脊髓和大脑皮质的异常兴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经临床观察,补虚与息风豁痰药物同用,对小儿的智力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总之,癫痫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最终导致患者正气亏虚。此时宜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癫痫患者,常因久病而致智力较弱,严重者甚或导致智残,尤其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因此,保护患者智力,不容忽视。而保护智力的首要措施,当然是控制发病。此外,可用益智化痰法,使其智力稳定。胡建华常用石菖蒲、远志、龙骨,即“孔圣枕中丹”之意,配合益智仁,对稳定和提高患者智力,有一定的帮助。
妇女常于月经期前后发作癫痫,或伴有经临乳房胀痛者,此属冲任失调,当配合淫羊藿、肉苁蓉以调摄冲任,提高疗效;若兼有情绪抑郁焦虑、烦躁不安,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以甘缓解郁。
治疗癫痫时,如何合理运用中西药物,很有讲究。癫痫服药的特点是持久而不能骤然停药,否则,容易影响治疗效果。一般要在症状持续停发3年左右,而脑电图同步好转,方可适当减少剂量(约减1/3);持续停发3年以上,可以再次减量1/3;持续停发4年左右,而脑电图正常者,可以考虑停药。但是对婴幼儿的服药剂量,则应根据其年龄增长,而相应地增加服药剂量。
如果初诊患者,从未服用抗癫痫西药,胡建华主张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如患者正在服用西药,由于癫痫尚未得到控制,而就诊于中医者,在服用中药时,不应骤停西药,否则,恐引起癫痫更频繁而严重的发作。应仍按原剂量服用西药,伺癫痫得到控制后,逐步缓慢地减量西药,最终完全撤去西药。当中西药物同用时,在服药时间上,中西药物应相距半小时为宜。有的患者发病固定在半夜睡眠中,则服药时间可以在傍晚及睡前各服1次。如果需服西药,可以在睡前服用1次即可。
癫痫患者,常伴有情绪抑郁以及自卑心理,尤其久病患者,更要关心其思想情绪,鼓励其心情舒畅,保持其情绪乐观安定。因为恼怒、惊恐、紧张等情志因素,往往可以诱发癫痫。对于玩游戏机、跳迪斯科等活动,容易使情绪紧张,亦应加以劝阻。同时还应注意饮食调理。营养要全面,不要偏食。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咖啡、浓茶、可乐、辣椒之类。羊肉、酒类等最易诱发癫痫,必须终身禁食。
(二)活血平肝祛痰法治疗血管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包括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和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前者又可以分为典型偏头痛及普通型偏头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并可有视觉先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几十年来,西医学对血管性头痛的研究日益重视,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采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研究该病的机制与对策。至今,关于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仍然有诸多学说,且被医学界所公认。虽然治疗本病的手段不断增多,但疗效尚不够理想,尤其是远期疗效较差。而且许多药物对神经系统及胃肠道有副作用,表现为嗜睡、昡晕、乏力、腹痛、恶心、呕吐、四肢感觉异常等,更有诸多心血管、内脏疾病禁忌证。因此,胡建华在长期临床积累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发挥中医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特色,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祛痰化浊法治疗血管性头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中医药治疗血管性头痛增添了新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该课题1993年获上海市卫生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自古以来,历代学者对头痛机制的探讨涉猎颇广,列陈诸多学说。《黄帝内经》认为其病因有风、寒、湿等,而主要责之于风邪,病机方面有下虚上实、厥气上行等。《外台秘要·头风及头痛方》认为是体虚复感外邪。《古今医统大全》提出:“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胡建华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血管性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特点、诱发原因、伴随症状及实验室理化指标的改变,认为本病中医发病机制当以瘀血、肝风、痰浊为主,且多数患者三因悉备,其中尤以瘀血为最多见,因此其治疗原则不外乎活血、平肝、祛痰法,视病情可有偏重,兼以他法。
1.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瘀血头痛是指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所致的头痛。《医碥》又称“血瘀头痛”。胡建华认为,多数血管性头痛患者的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在一侧或两侧颞部,头痛的性质呈跳痛、刺痛,头痛时发时止,经久不愈。相当部分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滞,舌质紫暗或舌边尖瘀点、瘀斑存在,脉涩等,这些临床表现均符合瘀血疼痛的特点。另外,实验室指标中血小板凝聚及血液流变学等的检测,反映出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液凝集状态增高,亦支持瘀血之说。头为清阳之府,久痛入络,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均可导致头痛。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使脉络通利,血行流畅。胡建华治疗头痛熔活血、平肝、祛痰药物于一炉,其中活血化瘀药几乎占一半。处方以丹参活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天麻走上窍,加之白僵蚕,既能活血通络,又能搜痰剔邪,可谓一箭双雕。现代药理实验证实,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药具有显著增加毛细血管网数,加速血流,增加局部循环的血液灌流,降低血浆黏度,调节细胞电泳率及血细胞比容,改善血液流变性的功能;可使血管流量增加,提高血小板中环腺苷酸(cAMP)水平,抑制腺苷二磷酸(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对血瘀证患者“黏、聚、滞”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巅
凡情志不和,肝失条达,肝阳上亢,化火动风,上扰清空可致头痛。临床上可见血管性头痛患者常有头脑胀痛、跳痛或灼痛,伴有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脉弦等。处方以白芍养肝,天麻息风,兼施诸药,从而使血管性头痛患者风阳上扰的症状得以消除或缓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天麻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由氯化钾及5-羟色胺(5-HT)引起的脑基底动脉收缩有拮抗作用,可调整脑血管的功能、降低脑血流图波幅,使异常扩张的脑血管收缩,达到治疗的目的。天麻的这一作用机制,与《中药学》中的天麻有息风、平肝的功效一致。
3.痰浊上蒙清窍,头痛时作
“怪病多痰”,痰浊乃人体津液所化,既为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病因。多数血管性头痛患者在发作期有恶心、呕吐、脘腹满闷、纳呆、舌苔白、脉象弦滑等痰浊症状。多因痰浊内阻,阻遏清阳,蒙闭清窍而致头痛。采用豁痰的药物,既能祛痰除疾,又防痰瘀胶结,可使清阳舒展,清窍豁达。胡建华除了选用石菖蒲、天麻豁痰开窍药物外,常大剂量应用生南星(入药剂量为20g),收其“功专力宏”之利。对病程日久,顽固多发的血管性头痛患者尤为适宜。此味药物,实乃胡建华治疗头痛取效之精,且经长期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石菖蒲主要功能为开窍宁神,用以治疗湿浊及痰浊上蒙的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及明显的镇痛作用。
(三)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上以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纹状体多巴(DA)含量显著减少为其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胡建华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肾精渐亏或劳欲过度,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阳上扰所致。其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标实为风火瘀毒互结,阻塞脑窍。肝肾亏虚多因年高体衰、劳欲过度所致,亦可由标实转化而成。标实之风系肝肾阴虚不能制阳,阳动化风。内风是本病演变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因素之一,是发病的主要动因。内风又有内风旋动和内风暗扇之别。内风旋动者常表现有典型的风象,可见震颤不已等症状;内风暗扇者常不显露明确的风动之象,不见震颤,而以肢体僵硬、拘痉等症状为主。痰系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不归正化,停聚而成;帕金森病患者临证所见之口角流涎、脘闷纳呆、舌苔白腻等便是明证。瘀为脏腑功能失司,无以帅血运行,血行迟滞,内停而成;帕金森病患者临证所见之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等即是。火乃阴虚有火,或痰瘀化热而致。毒为风、痰、瘀、火蓄积胶结,壅滞不解,久渐而成。内风、瘀血、痰浊常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病情逐渐加重,错综复杂。虚实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正虚日久,脏腑功能失调,则风、痰、瘀、火、毒诸邪应运而生;邪恋不去,可伤及肝肾,使肝肾更亏。终致虚实兼夹,诸邪胶着,损伤脑窍,害及泥丸,导致本病病深难治。胡建华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根据风、痰、瘀、火皆为毒的理论,创立了“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法”治疗帕金森病的治疗法则。
根据胡建华的经验,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宜以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为法则,研制了滋补肝肾、通络解毒复方。复方由天麻、钩藤、熟地黄、枸杞、桑寄生、丹参、莪术、白僵蚕、全蝎、蜈蚣、白芍、生南星等组成。其中,熟地黄补肾益精,滋阴养血。《景岳全书·本草正》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黄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黄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黄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黄之甘,不足以缓之。”《本经逢原》谓:“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临床应用熟地黄用量较大,故为君药。其中天麻,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本草正义》曰:“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故有定风草之名。”《本草汇言》曰:(天麻)“主头风……四肢挛急……风痰。”钩藤可息风定惊,化痰舒筋,清热泻火,“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本草汇言》),“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本草新编》),“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本草正义》)。枸杞、桑寄生补益肝肾,滋阴补血。白芍“善治厥阴木郁风动之病”(《长沙药解》),既能“泄肝胆风火,以清风木之邪”,又能“养肝阴而和柔刚桀骜之威”,可养肝血,滋肝阴,柔肝气,为养血柔筋、缓急止痛之良药,与天麻、钩藤、枸杞、桑寄生共为臣药。丹参能“养血活血,生新血,去宿血”(《得配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日华子本草》),可养血活血。莪术能“破积聚恶血”(《本草通玄》),可破血祛瘀;白僵蚕可息风止痉散结,如《本草思辨录》指出“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全蝎能“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斜”(《本草备要》),乃治风之要药,集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于一体,可“穿筋透节,逐湿除风”(《玉楸药解》);蜈蚣能搜风剔络,透达内外,兼能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天南星乃“开结闭,散风痰之药也”,“若风痰湿痰,急闭涎痰,非南星不能散”(《本草汇言》),临证可燥湿化痰,解毒散结,祛风止痉,生用则解毒散结之力更强,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搜风解毒、通络散结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黄、枸杞、天麻、天南星、白芍、蜈蚣、白僵蚕等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糖等;天麻、钩藤、白芍、丹参、天南星、白僵蚕等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能明显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大脑皮质自发电活动;地黄、枸杞、桑寄生、天麻、蜈蚣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白芍、全蝎对神经肌肉接头有阻断作用,可松弛肌肉;枸杞含阿托品、莨菪碱等抗胆碱成分,可对抗胆碱能系统的过度兴奋;丹参、莪术、钩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等。因此,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可通过改善脑微循环,提高大脑皮质的工作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等,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用于PD的治疗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四、经验方与转化
(一)定痫合剂
【药物组成】
白芍、丹参、地龙、远志、生铁落、石菖蒲、天南星等。
【功效】
平肝息风,化痰开窍,定痫止痛。
【方解】
白芍养血敛阴以平肝,胡建华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白芍入心肝二经,有很好的平肝潜阳之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丹参养血安神,与白芍合用能起养血平肝之效;远志、石菖蒲、天南星三药分属心肝二经,共奏化痰开窍醒脑之功,其中尤以石菖蒲开窍醒脑为主,配合竹沥、半夏等药则化开之功更显,且药理实验证实,石菖蒲对戊四氮唑引起的小鼠惊厥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地龙入肝肾二经,息风止痉功效显著,具有很强的镇静、抗惊厥之功效。胡建华认为,本方有良好的平肝息风、化痰醒脑、镇静、抗惊厥作用。
【适用范围】
癫痫、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
(二)祛瘀定痫合剂
【药物组成】
红花、川芎、丹参、白芍、地龙、远志、石菖蒲、天南星、生铁落。
【功效】
活血化瘀,平肝息风,化痰开窍定痫。
【方解】
红花、川芎活血化瘀散结;丹参养血安神,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可达平肝息风之功;地龙咸寒,息风、解痉、镇静之功尤佳,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很强的抗痉厥作用,对戊四氮唑、咖啡因引起的惊厥及电惊厥有对抗作用;生铁落重镇降逆、镇静;远志、石菖蒲、天南星化痰开窍、醒脑。胡建华认为,本方适用于癫痫合并头痛、腹痛,或有舌紫等血瘀表现者,或有头颅外伤史、产伤史、脑中风等病史者。
【适用范围】
外伤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伴有瘀血证候者,如舌质紫暗、脉涩等。
(三)固本定痫合剂
【药物组成】
党参、白芍、墨旱莲、地龙、丹参、远志、生铁落、石菖蒲、天南星。
【功效】
益气养肝,平肝息风,化痰开窍定痫。
【方解】
党参健脾益气;墨旱莲甘、酸、寒,归肝肾二经,具有补益肝肾之功,适用于痫证兼见头晕目眩等症,常可与女贞子、桑椹等同用;白芍养血平肝;丹参养血安神;远志、石菖蒲、天南星化痰开窍醒脑;生铁落重镇降逆,药理实验证实其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如女性癫痫患者月经前后癫痫发作者,胡建华认为属冲任失调,可酌加淫羊藿、肉苁蓉等药。
【适用范围】
癫痫,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血管性头痛兼见肝脾两虚之气短、面色少华、头晕、目糊等症患者。
【临床和实验研究】
胡建华运用定痫合剂系列经验方,辨证分型治疗各类癫痫患者317例,其中显效者101例(其中控制在连续1年以上不发者71例),占总病例的32%;有效者为125例,占总病例的39%;效差者为46例,占总病例的15%;无效者为45例,占总病例的14%;无加重病情者。显效与有效病例共为226例,总有效率为71%。
1.不同证型疗效分析
定痫组的有效率为64%,祛瘀定痫组的有效率为73%,固本定痫组的有效率为73%。
2.不同症状疗效分析
惊厥性发作有效率为80%,全身性非惊厥性发作有效率为79%,单纯性局限性发作有效率为76%,混合性发作有效率为54%,复杂性局限性发作有效率为45%,而对自主神经性发作者1例治疗无效。其中,全身惊厥性发作者173例,分别用固本定痫法、祛瘀定痫法和定痫法治疗结果如下:固本定痫组的有效率为81%,祛瘀定痫组的有效率为90%,定痫组的有效率为72%,3种方法对全身性惊厥性发作均有较好的疗效,而以祛瘀定痫法疗效尤为明显。对全身性非惊厥性发作者14例的治疗结果分析,以固本定痫法的疗效较好,其有效率为本组病例的78%。混合性发作者85例的疗效结果显示,固本定痫组有效率为62%,祛瘀定痫组有效率为48%,定痫组有效率仅为33%。单纯性局限性发作者33例的观察结果,除定痫组的病例数仅2例,不作统计外,固本定痫组和祛瘀定痫组的有效率分别占本组的67%与85%。可以看出,祛瘀定痫法的疗效较为显著,这在临床辨证分型上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对于复杂性局限性癫痫发作者11例的疗效观察,不如上述诸类型的疗效显著,用固本定痫法的有效率为60%,其他两法治疗的效果更差。
3.不同年龄疗效分析
为了解治疗癫痫的效果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关,将317例按年龄大小分组,每5岁为1组,设为12组。按年龄统计疗效,得出每组百分比(有效率),可以看出,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
4.不同病程疗效分析
将317例癫痫患者按发作时间,每组间数为2年,共分成12组,以观察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可以得出患病时间越长则疗效较差的结果。
5.不同发作次数疗效分析
以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为单位,计算大约发作的次数。共分为8组,并作每组疗效统计。也有趋势表明,发作的次数与疗效呈反相关。即发作次数多,治疗效果差;反之,发作次数少,则疗效较好。
【医案】
朱某,女,16岁。2001年7月17日初诊。4年前于上课时突然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4分钟后自行苏醒,醒后头痛明显,对发作不能记忆,外院头颅CT检查无异常,脑电图示左中央性放电。因恐惧西药副作用而未服药治疗,半月后再次类似发作。平素精神紧张,夜寐梦语,纳呆,二便尚调。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西医诊断:
痫证。
中医辨证:
风阳扰动,痰瘀阻络。
治则:
平肝息风,活血通络,化痰定痫。
处方:
明天麻9g,嫩钩藤15g(后下),炙白僵蚕9g,炙地龙9g,石菖蒲9g,炙远志4.5g,白芍30g,丹参15g,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5枚,陈皮6g,生南星9g。另,口服蝎蜈胶囊,每次5粒,每日2次。
二诊:
上方续服1年余,癫痫每隔半年发作1次,程度明显减轻,四肢抽搐不明显,醒后也无头痛感。诉平素易惊恐,胃纳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再守原意增减。处方:明天麻 9g,钩藤 15g(后下),炙白僵蚕 9g,炙甘草 9g,淮小麦 30g,大枣 5枚,石菖蒲 9g,炙远志4.5g,白芍30g,黄芪12g,生南星9g,生铁落60g(先煎)。另,口服蝎蜈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此方连服2年,期间未见癫痫发作,脑电图复查正常,精神振作,纳佳便调,学习成绩亦有提高,嘱渐停药。
按语:
痫之为病,病因不离“惊”“风”“痰”“瘀”,治疗法则不外镇静、息风、豁痰、化瘀,然遣方选药精细与否,权衡功效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疗效。胡建华认为,痫之治疗无须有“发作期以攻邪为主、间歇期以补虚为主”之分,只要虚象显著,即可使用补益法,但不宜滋腻;祛邪药物之使用,除选用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石菖蒲、远志化痰定志外,常用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四虫相配,具有镇静、息风、豁痰、化瘀之功,力专效宏。其中,全蝎、蜈蚣宜研粉吞服。生南星具有息风、豁痰、定痫作用;白芍酸入肝,养血柔肝以平肝息风,能息风止挛,配伍使用均可提高疗效。本案首诊即采用以上方法,因患者尚具有情志紧张、夜寐梦语等症,故加用甘麦大枣汤甘以缓急、养心安神。用药1年,癫痫发作明显减少。二诊时再守原意,因病久气虚,再加用黄芪,同时加用生铁落重镇安神,连用3年均未发作。4年顽症,得到控制而停止发病。
(四)安颅镇痛煎
【药物组成】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白芍、生铁落、地龙、白僵蚕、石菖蒲、生南星。
【功效】
平肝息风,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以镇痛;白芍、生铁落、地龙、白僵蚕养血柔肝以息风;石菖蒲、生南星以祛除风痰。胡建华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治疗效果分析认为,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型癫痫这类疾病常由于肝风挟瘀、挟痰上扰清窍而成,其中尤以血瘀阻络为主。故首重化瘀通络,血行则风自灭,络通而痛自止。故自拟此方用于临床头面部神经痛、血管性头痛、头痛型癫痫等,屡屡奏效。方中地龙、白僵蚕、生南星既能活血通络,又能搜风豁痰剔邪,治疗头痛尤为适宜。根据西医学实验室检测,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流呈高凝状态,运用本方后随着头痛的消失或改善,患者的血流高凝状态亦见缓解和恢复。白芍、丹参等养血化瘀,又能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故随疾病的逐渐康复,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所示脑动脉的痉挛状态也得以恢复。
【适用范围】
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型癫痫等。
【临床和实验研究】
采用本方治疗血管性头痛共119例,结果显示控制24例,显效55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控制率达20.1%,总有效率91.6%,无效率8.4%。分别观察中医分型的临床疗效,以血瘀风痰型、血瘀风痰兼肝肾阴虚型疗效最高,分别达93.5%与92%,但无统计学差异;3种类型中以典型偏头痛疗效最好,总有效率为94.4%,普通型偏头痛与非偏头痛型疗效相仿。
【医案】
某女,40岁。2000年7月13日初诊。15年来,头痛反复发作,呈胀痛样,常偏左侧,痛剧时伴恶心呕吐,不愿睁目视物,需静卧3天并加用止痛药物方能缓解。发作渐趋频繁,现每月发作3次左右,外院多次检查头颅CT及脑电图均无异常发现。平素多用脑力,烦劳操心,夜寐不安,纳可便调,头痛发作无明显诱因。舌质稍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
血管性头痛。
中医辨证:
风阳扰动,血瘀阻络,神明不安。
治则:
平肝息风,活血化瘀,养心安神。
处方:
明天麻 9g,嫩钩藤 15g(后下),炙白僵蚕 9g,川芎9g,白芷9g,莪术 15g,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5枚,炒酸枣仁20g,夜交藤30g,知母15g,百合15g,生南星30g。另,口服蝎蜈胶囊,每次5粒,每日2次。
二诊:
投之10余剂,头痛发作1次,程度明显减轻,持续半天即告缓解,无须服用止痛药物,无恶心呕吐等症,夜寐已安。药证合度,再予平肝息风、活血化瘀巩固疗效。
处方:
明天麻 9g,嫩钩藤15g(后下),炙白僵蚕 9g,炙地龙9g,川芎 9g,白芷 9g,苦丁茶9g,莪术12g,生南星20g。另,口服蝎蜈胶囊,每次5粒,每日2次。上方连服40余剂,头痛未再发作,夜寐亦安。再用调补肝肾药物善后。
按语:
本案属于“内伤头痛”范畴。内伤头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情志不和,肝失条达,风动阳升,上扰清空,或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或肝失所养,风阳上扰,或脾虚不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清阳不展,以及劳倦过度,脾胃虚弱,气血不通,虚阳上扰等,且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责之于“风”“痰”“瘀”三邪,以血瘀阻络为主。盖因“不通则痛”“久病在血”“久痛入络”之说。本案患者平素用脑过度,从而引起肝阳上升,瘀血阻络,神明不安。首诊方中的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莪术、川芎、白芷行气活血祛风;全蝎、蜈蚣、白僵蚕搜风剔络,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胡建华指出,生南星化痰镇痛作用远远优于制南星,一般畏其有毒,多不敢用,实则经动物实验及长期临床应用,均未见毒副反应。甘麦大枣合百合知母汤养心安神,缓急解郁。炒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诸药合用,直击病根,其效如桴应鼓。二诊时因夜寐已安,而仅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之品巩固疗效,使15年沉疴得起。方中要点在于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四虫相配,搜风剔络,功专力宏,而全蝎、蜈蚣必须研粉内服,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五)镇惊定志合剂
【药物组成】
淮小麦、大枣、甘草、生铁落、天南星、丹参、远志、石菖蒲。
【功效】
养血安神,宁心定志,化痰醒脑。
【方解】
丹参一味,功同四物,故丹参有养血作用,又有很好的安神作用;甘草、淮小麦、大枣甘以缓急,起到较好的养心气、安心神之功;远志、石菖蒲、天南星化痰开窍以解郁滞;生铁落重镇降逆。诸药配伍,起到很好的养心安神、化痰开窍解郁作用。胡建华应用本方得心应手,治疗癫狂、不寐、郁证等常收良效。
【适用范围】
神经衰弱、神经症、忧郁障碍等引起失眠、惊悸、癫证等。
(六)镇惊泻火合剂
【药物组成】
甘草、淮小麦、大枣、生铁落、天南星、丹参、大黄、知母、百合。
【功效】
养阴清热,泻火除烦,化痰醒脑。
【方解】
淮小麦、大枣养心安神,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三药配伍相得益彰,具有很好的养心气、泻心火之功。胡建华活用此方化裁,广泛应用于神志不宁、精神失常的疾病,屡屡奏效。生铁落重镇降逆;大黄、知母、百合清热泻火除烦。胡建华认为,知母尚有滋阴养心安神的作用,酸枣仁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即此功也。天南星具有很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及抗惊厥作用,故常用于失眠、癫狂、动风抽搐等症。根据胡建华的数十年临床经验,天南星的镇静抗痉作用以生用为佳,剂量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适当加量。丹参养血宁神。诸药配伍,广泛应用于精神障碍、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及不眠等。
【适用范围】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躁狂症、焦虑惊恐障碍引起的不寐、惊悸、烦躁、便秘等。
【医案】
徐某,男,45岁。1998年10月7日初诊。患者近年来心情怫郁。10天前赴外地参加校庆活动,同学欢聚畅叙,心情异常兴奋,回沪后情绪逐渐反常,心烦失眠,焦虑不安,多思多疑,甚则急躁发怒,狂暴不休,曾破窗欲坠,被拦未遂,服用氯丙嗪西药治疗无效。舌红,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
精神分裂症。
中医辨证:
心肝之火亢盛,痰浊之邪内蒙,神明为之不安。
治则:
清心泻火,化痰开窍,安神定志。
处方:
生地黄15g,百合 15g,知母 15g,龙胆9g,石菖蒲9g,炙远志4.5g,枳实12g,竹茹6g,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9g,炒酸枣仁15g,天竺黄12g,煅龙骨30g,黄连4.5g,生南星30g。7剂。
二诊:
1998年10月13日。服药1周,情绪渐稳,心烦焦虑减轻,睡眠改善,并停服西药。舌红,苔薄腻,脉滑数。予原方去炒酸枣仁、天竺黄、煅龙骨。10剂。
三诊:
1998年10月22日。情绪日趋稳定,精神亦趋正常,并能入睡,纳可便调。舌红,若薄腻,脉滑。再予原方去生地黄、龙胆、煅龙骨、黄连,加夜交藤30g,生南星改为12g。14剂。此后,又于原方增减调治1个月,诸症均除,心情舒畅,夜寐安稳。
按语:
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期,临床表现以精神错乱、语无伦次、恐惧多疑、幻觉、哭笑无常等情志语言、行为异常为特征,或癫或狂,或癫狂同现。癫则沉默呆痴,狂则躁乱妄动。胡建华认为,此乃痰邪作祟,临床多因骤受惊怒,气机逆乱,气郁化痰,扰乱神志;或所欲不遂,思虑郁结,郁怒伤肝,气失疏泄,郁而化火,灼津为痰,痰火上扰,蒙蔽心窍,发为狂。治疗以化痰定志、疏肝解郁、镇静泻火为法。本例重用生南星化痰定志、镇静安神;加石菖蒲、远志、天竺黄、竹茹等豁痰开窍;合枳实、龙胆疏肝解郁,清肝泻火;配生地黄、百合、知母、黄连清心安神;用甘麦大枣汤取其甘缓解郁之义。此例患者病程较短,且治疗及时,故收效较快,服药仅1周,症情大减,2个月后诸症均除。
(七)加味甘麦大枣汤
【药物组成】
炙甘草、淮小麦、大枣、石菖蒲、远志、丹参。
【功效】
养心安神,化痰解郁,养血活血。
【方解】
胡建华临证时擅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伴有精神症状者,以及精神疾病,颇有效验。本方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甘以缓急;石菖蒲、远志化痰解郁;丹参活血养血宁神,适用于因情志所伤,痰瘀互结,耗伤心血,神明不安而致的失眠、惊恐、烦躁多疑等精神病症状。
【临证加减】
若以失眠为主者,可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以烦躁为主者,加用知母、百合清热润燥;狂躁便秘者,加青礞石、焦山栀、龙胆清肝泻火;肢体或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者,加地龙、白僵蚕、钩藤等平肝息风。
【适用范围】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等。
【医案】
王某,女,62岁。1997年8月28日初诊。反复失眠30年,伴恐惧焦虑5年。患者原有失眠史30年,常用氯硝安定(氯硝西泮)等安眠药物。1992年绝经以来,时觉恐惧焦虑,心神不定,不敢外出。近日夜寐极差,入睡困难,早醒梦扰,每晚仅睡3~4小时,晨起头晕心惊,胃胀便秘,口苦口干。因为有轻度肝损伤而拒服西药。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西医诊断:
神经症。
中医辨证:
肝气郁结,痰热上扰,神明不安。
治则:
疏肝解郁,化痰定志,养心安神。
处方:
柴胡12g,郁金12g,枳实12g,竹茹6g,丹参30g,石菖蒲12g,炙远志4.5g,炙甘草9g,淮小麦 30g,大枣 9g,知母 15g,制大黄 9g。7剂。
二诊:
1997年9月5日。药后睡眠明显进步,每晚可睡6~7小时,恐惧焦虑减轻,已能独自去公园散步,头晕心惊不显,大便时干时润,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治守原法。上方14剂。
三诊:
1997年9月19日。夜寐已安,情绪亦稳,恐惧焦虑不显,但精神欠佳,容易疲劳,大便隔日1次,口干口苦减轻。舌苔薄黄腻,脉细弦。原方加黄芪15g、党参15g。14剂以后,患者又连续服用上方3个月,失眠、恐惧、焦虑等症始终未发,精神转佳,心情愉悦。
按语:
神经症患者常见情绪不稳、急躁易怒、恐惧、焦虑、失眠、多梦、眩晕、泛恶、胸闷、胁痛诸症,多属情志怫郁为患,遂使肝火痰热上扰心神。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调畅,气郁化火,炼津为痰,痰热上扰,蒙蔽心窍,神明为之不安。治以疏肝解郁、化痰宁神为主。侧重心肝,兼顾痰火。痰因郁生,祛痰勿忘解郁;火由气滞,清火首当泻肝。常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三方化裁。取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枳实、竹茹化痰定志;知母、大黄清热泻火;加味甘麦大枣汤甘以缓急,宁心安神。本案未用夜交藤、炒酸枣仁等安神药品,也能奏效,可见甘麦大枣汤之功用实属可信。
(八)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方
【药物组成】
天麻、钩藤、熟地黄、枸杞、桑寄生、丹参、莪术、白僵蚕、全蝎、蜈蚣、白芍、生南星等。
【功效】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
【方解】
熟地黄补肾益精、滋阴养血,临床用量较大,故为君药。天麻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钩藤可息风定惊,化痰舒筋,清热泻火;枸杞、桑寄生补益肝肾,滋阴补血;白芍可养肝血,滋肝阴,柔肝气,为养血柔筋、缓急止痛之良药,与其他4味共为臣药。丹参可养血活血;莪术可破血祛瘀;白僵蚕可息风止痉散结;全蝎乃治风之要药,集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于一体;蜈蚣能搜风剔络,透达内外,兼能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天南星可燥湿化痰,解毒散结,祛风止痉,生用则解毒散结之力更强,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搜风解毒、通络散结之功。
【适用范围】
帕金森病。
【临床和实验研究】
采用该方治疗30例帕金森病(PD)患者,经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功能评分明显改善。改良的Webster积分由治疗前的16.37±3.35降到10.23±3.68,Hoehn-Yahr分级也有所改善,根据卫生部制订的诊断标准,总有效率达80%。另3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经加用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治疗3个月后,改良的Webster积分由治疗前的16.77±3.98降到11.5±3.80,总有效率53.33%,Hoehn-Yahr分级稍有改善。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新的不良反应,而对西药治疗的副作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该组10例具有开关现象的患者,开期由治疗前的(6.00±0.94)小时延长到(7.85±1.06)小时;对便秘、胃肠道症状、头震颤、失眠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明显提高了PD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疗程较短,故未作西药减量尝试,有待延长疗程作进一步观察。结果提示,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P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与西药合用具有增效减毒的效果。
【医案】
季某,男,62岁。2001年9月27日初诊。患者左侧肢体颤抖,活动不利,进行性加重4年。4年前自觉左上肢颤抖,并渐加重,引发左下肢及右侧肢体颤抖,行走不利,步履不稳,紧张时尤甚,全身紧张似捆,活动不利,起步艰难。外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予美多芭(多巴丝肼)治疗,逐步加量,然效果日降。现服用美多芭,每次2粒,每日3次,每次服药效果只能维持1小时左右。刻下:步态慌张,语言哆嗦,低头含胸,双上肢颤抖,表情刻板,大便干结,三四日一行。舌质暗红,苔薄,脉细。
西医诊断:
帕金森病。
中医辨证:
肝肾阴虚,风阳扰动,瘀血阻络。
治则:
滋补肝肾,息风和络。
处方:
生熟地黄各9g,制黄精15g,肉苁蓉15g,制首乌15g,枸杞15g,白芍30g,丹参20g,当归 15g,天麻 9g,嫩钩藤 15g,炙地龙 9g,石菖蒲 9g,远志 6g,制大黄 4.5g,生南星 20g。另,口服蝎蜈胶囊,每次5粒,每日2次。方投20余剂,自觉症状大减,全身紧张现象减轻,活动较前便利,服西药后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坚持服用本方1年,颤抖减轻,遂服用美多芭至每次1粒、每日3次,半年后改用美多芭每次1粒、每日2次,症情明显减轻,生活完全自理,大便已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按语: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是极难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此病“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年老体力渐衰,肝肾精血不足,肝木不得肾水滋润,筋脉失养,风阳扰动,导致肢体震颤、关节僵直;或因劳倦思虑过度,饮食调控失当,气血不足,不能滋养四肢经络,导致筋脉拘挛,行动迟缓。显然其标亦为“肝风”“瘀血”,但必须紧紧抓住“虚”之本。本案处方标本兼治,生熟地黄、制黄精、肉苁蓉、制首乌滋补肝肾,制“风”之由;白芍养肝柔肝,息风止痉;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全蝎、蜈蚣、地龙搜风剔络;生南星制痉;丹参、当归养血活血。方中要点在于补虚为主,白芍用量宜大,以柔肝解痉。
(王秀薇 袁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