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颈椎病是怎样发生的
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曾被称为颈椎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颈椎位于活动频繁且重量较大的头颅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方向及活动范围均大,负重也较大;而在解剖上颈部肌肉组织又相对比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护,易受外力直接打击,尤其是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还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同时,还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突出、骨关节炎或颈椎邻近软组织病变波及周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在所有颈椎结构退行性病变中,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在颈椎病发病中尤为重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指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在椎体中发挥缓冲垫作用的椎间盘,它是由上软骨终板、下软骨终板、中心髓核及四周的纤维环构成的。髓核、纤维环与椎体上、下软骨终板构成的椎间盘为一个完整的解剖单元,紧密连结上、下两节椎体,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其中任何形态以及内在结构发生改变,椎间盘都会失去正常的功能,最终影响或破坏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并直接导致椎体本身的力学结构改变,从而引发颈椎病。
位于椎间盘中心的髓核,年龄越小,含水量越高,体积越大。周围的纤维环后部较薄,受暴力或退行性病变后易破裂。髓核变性一般在24岁以后出现,亦有早期变性者。髓核变性表现为水分丢失和吸水功能减退,髓核体积相应减少,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髓核变得僵硬。在长期低头工作时,会导致椎体之间的压力增高,加快髓核变性的速度。
纤维环变性多于20岁左右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髓核张力下降,纤维环变薄变脆,髓核逐渐失去弹性。进一步发展,纤维环出现小裂隙,引发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且不可逆转。纤维环断裂一般发生在后侧,主要是由于纤维环组织在前方较厚,髓核位置偏后。脑力劳动者常伏案工作,由于经常处于屈颈位,使颈部长时间处于前倾屈曲位,髓核被挤压向后移位而增加该处的压力。对于纤维环的早期变性,若能及时消除病因,有可能使变性停止发展;反之,一旦形成裂隙,则难以修复,从而成为髓核突出或脱出的基础。软骨终板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薄、钙化和不完整,但上述改变出现较晚。
以上病变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当病变进入一定阶段,则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加速退变的进程发展。总而言之,颈椎病的发病基础就是椎间盘变性,骨刺形成,周围韧带肥厚钙化,关节软骨炎症、退行性病变,关节囊损伤、松弛,以及其他相关性退行性病变。同时,由于颈椎节段性不稳或移位,颈椎生理弧度改变,韧带松弛,颈部肌群的肌肉收缩力量下降,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破坏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直接引起椎体本身的力学结构的改变,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