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智慧交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智慧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对于为什么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诸多专家学者给出过自己的解释,本节中参考这些说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智慧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1.理解智慧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

构建智慧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好地了解智慧交通系统建设与原有交通条件改善之间的关系。对交通系统及其使用者产生的影响,以及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影响,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评价的内容。

2.量化智慧交通系统带来的各方面效益

投资者投资项目必须首先了解该项目所能带来的效益,无论政府部门还是相关交通运输机构都希望可以用一个可量化的指标对系统的各方面效益进行评判。当然,对智慧交通系统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效益方面,还应该从系统需求和系统目标的角度出发,构建全方位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引导智慧交通系统的未来发展

智慧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给决策者提供一个定量的评价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引导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需求,并且有利于今后智慧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4.优化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和运作

智慧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已有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系统找到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使管理者和设计者能够更好地调整、改进和优化系统的设计及运作。

2.2.2 具体的评价指标

通常,对交通系统进行的评价往往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环境能源效益评价、风险分析、产业化评价等角度入手。具体来说,技术评价是指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项目中各技术指标的分析和测算,考察系统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技术要求。经济评价是指对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的评价。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是指从宏观角度分析智慧交通系统使用后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环境效益评价是指定性定量地分析智慧交通系统对能源消耗、大气、噪声等所产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风险分析是指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系统建设、运行及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产业化评价是指分析智慧交通系统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并评价产生的效益和影响。

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交通系统的各方面情况,但总体来说相对独立,在逻辑结构等方面没能和系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在本章先前部分,已经分析了智慧交通系统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方便快捷、节能环保、智慧自主、人性服务六大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目标。本节将从智慧交通系统需求和目标出发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2-2所示,按照系统需求,智慧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也分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方便快捷、节能环保、智慧自主、人性服务六大部分。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特征不同,对其对应属性的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在部分具体指标上,评价指标体系对道路、铁路、民航等子系统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评判。

图2-2 智慧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评价指标包括责任事故发生率、重大事件响应时间、安全预警能力、事故频率、运行图兑现率等。

责任事故发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智慧交通责任事故发生的数量。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智慧交通责任事故发生率越低。

重大事件响应时间是指当智慧交通系统发生重大事件时关键应急处置资源的到位时间。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重大事件响应时间越短。

安全预警能力是指智慧交通系统对自身安全态势判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安全预警能力越高。

2.经济高效

经济高效评价指标包括运输密度、机车车辆利用率、投资利润率、客运收入、货运收入、高峰时段行车间隔、系统运营时间、土地资源及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强度等。

运输密度是指单位里程所完成的客运周转量或货物周转量。智慧交通智能化发展阶段越高,其指标也越高。

机车车辆利用率是指每台机车车辆完成的客运周转量或货物周转量。智慧交通智能化发展阶段越高,其指标也越高。

3.方便快捷

方便快捷评价指标包括运输服务网络覆盖率、出行时间、旅行速度等。

运输服务网络覆盖率是指智慧交通系统服务网络覆盖地区占智慧交通系统运输覆盖地区的百分比。智慧交通智能化阶段越高,其运输服务网络覆盖率越高。

4.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评价指标包括吨公里能耗、新能源渗透率、土地资源占用率、温室气体排放、交通噪声污染等。

吨公里能耗是指平均完成换算周转量所耗费的能源总量。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吨公里能耗越低。

新能源渗透率是指在智慧交通系统中运用清洁环保新能源的比例。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新能源渗透率越高。

5.智慧自主

智慧自主评价指标包括状态感知度、数据共享率、智慧决策程度等。

状态感知度是指利用物联网、传感网等技术手段获取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状态的程度,具体指获取状态感知的智慧交通对象占智慧交通系统全部构成对象的百分比。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状态感知度越高。

数据共享率是指智慧交通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的程度,具体指系统间共享数据量占所有数据的百分比。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数据共享率越高。

智慧决策程度是指智慧交通系统进行决策执行的智能化程度,具体指采用人工智能或无人自动化方式进行决策执行的业务单元数量占全体业务单元数量的百分比。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智能决策程度越高。

6.人性服务

人性服务评价指标包括服务正点率、旅客出行满意度等。

服务正点率是指智慧交通正点运行次数占总行车次数的比值。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服务正点率越高。

乘客出行满意度是指乘客对智慧交通运输服务的可得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满意程度。智慧交通智能化程度越高,其乘客出行满意度越高。

由此,本章从系统用户出发,梳理出智慧交通系统“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方便快捷、节能环保、智慧自主、人性服务”六大系统需求,并按照“To-By-Using”这一特定描述方式,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目标。之后从需求出发,构建了智慧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需求与目标,作为复杂系统架构设计的起点,为整个智慧交通系统架构的设计提供了顶层引导,系统评价指标则为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评价方法。智慧交通系统只有满足了系统需求、实现了系统目标,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本章主要提供了系统需求分析及目标转化的逻辑方法,并给出了共性的系统需求及目标;但针对具体的智慧交通系统,其系统需求与目标重要性会具有很大不同。因此,对具体的交通系统,需要对系统需求与目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抓住主要系统用户的主要需求。

需求体系、系统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构建,一方面与第3章的逻辑架构、物理架构一起,构建起智慧交通系统架构;另一方面也为逻辑架构、物理架构的构建提供了基础。下一章将从系统需求、目标出发,对系统功能、形式进行梳理,重构智慧交通系统逻辑架构与物理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