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诱发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诱发机制与实施路径研究(批准号:13BGL021)”的研究成果集成。项目的开展,是积极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是以协同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合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的具体实践。遵照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目标,我国将分三步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左右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左右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推动从经济到军事、从科技到文化,最底层最硬核的实力的提升,无一不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直接挂钩,我们面临着如何从根本上突破封锁、实现赶超并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1],并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切实提升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的力度,科技发展主动权和使命感必须深深融入科研的血液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理论营养,并赋予了本项目神圣的使命色彩;国家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本项目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当前,探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已具有了较好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奠定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雄厚基础。我国的GDP总量在2017年突破了80万亿元,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2],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全国企业累计超过3.4万个,高等院校2900多所,仅中国科学院就有12个分院、100多个科研院所、2所直属高校、1所共建高校、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科研格局。

但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道路上,仍存在着明显的发展“瓶颈”。首先,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界的研发经费主要是用于技术引进、消化和仿制的短期效益型项目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用于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编制报告为产出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不能真正有效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虽然我国近年来在高超音速导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和量子卫星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处于受制于他国的格局,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暴露出了我国众多科技型企业对美国制造业及其核心技术的严重依赖。由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形势逼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现实生产力,以及这种转化对产学研内部协同机制有什么要求,对产学研外部环境建设有什么要求,如何在内外要求满足的情况下进行精准诱发,诱发之后如何合理的选择实践路径,让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中的一项异常紧迫的战略课题。


[1] “五大发展理念”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系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具体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谐;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2] 参见《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