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审理思路及裁判标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一

悠悠万事,唯健康为大! 因为健康可以决定每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影响每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甚至关系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健康权成为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

而为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国家大力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为公民提供各种健康服务,同时也在卫生健康领域制定了越来越多的法律和法规,对公民获得医疗服务和医疗服务提供方从事卫生和健康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设立了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可以说,没有哪个人可以不与医生、护士、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打交道的。没有他们的服务,公民的健康权就无法得以保证。同时也应当看到,不论是公民行使健康权还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都应当遵循法律的规定,依法进行。

正是由于健康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密切相关,医疗和健康服务成为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随着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全面落实,以及各种类型的医疗与健康服务的推广,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产生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医疗纠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与难题。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一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矛盾和纠纷,这本是社会中的常态。但是如果某一类纠纷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尤其是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不仅对个人和相应家庭会造成巨大的痛苦,也会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健康权的医疗纠纷尤其如此。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白松法官集其20多年的司法实践经验,梳理提炼,由表及里,从案例到制度,从实践到理论,对医疗纠纷的司法处理提供了全方位的系统解读和对策,撰写了《医疗纠纷审理思路及裁判标准》一书。此书为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非常及时和重要的指南,也是卫生健康法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贡献。

医疗纠纷的司法解决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提起医疗纠纷的案由。司法制度有其自身的体系,也有司法案件推进的路径。对于很多当事人,甚至一些律师而言,司法体系犹如不熟悉的陌生地带,在十字路口甚至是多条路径的交叉口前举足难行。因此在进入司法程序时必须要看清路标,找准路径。错识路标或误入他径,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当事人的自身合法权益。此书开篇就从这样一个最先碰到的问题入手,为医疗纠纷当事人提供了清晰的路标,以及法律上所指引的确定路径。看似简单,却又极具法律特有的规范性和技术性,对于当事人而言,显然是不可多得的路标指南。

此书由此进入医疗纠纷的主题,就医疗纠纷的主体及其各种变化、医疗纠纷的管辖权及其冲突解决、医疗纠纷中诉权的种种特点、医疗鉴定的程序及鉴定意见的效力、医疗纠纷损失的确定及计算标准等众多法律难题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法律对策,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也是解决上述难题不可多得的法律对策建议。此外,此书还特别就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尤其是医疗纠纷中重要的证据——病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有见地的法律指引。俗话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那么谁举证就成为一个必须要明确的诉讼责任问题。虽然《民法典》明确了一般医疗纠纷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由于医患双方实际存在专业知识差距及其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等具体问题,尤其是病历等相关证据材料往往保存在医疗机构中,作为法律规定的一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在面临具体医疗纠纷时,就需要有更多的现实考虑和具体制度安排。作者在书中指出,“‘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虽不再适用于一般医疗侵权纠纷,但医院仍要承担提供由其保存的病历材料的举证责任,即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进而提出了 “以过错原则为主”“以过错推定原则为补充”“以无过错原则为例外”的制度安排。在对病历这一主要证据的分类和分析的问题上,作者不仅对于病历提供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而且对于瑕疵病历的认定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法律解答。上述法律和法理解读加上具体案例分析,为读者尤其是医疗纠纷当事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法律指引,也为医疗纠纷解决的制度化及其完善提供了有见地的建议和对策。

此书不仅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法律和法理功底,更突显了作者二十多年如一日的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追求与毅力。法律实务工作者,尤其是法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切身的感悟。但很多实务工作者往往囿于时间和工作的压力,很难把这些丰富的一手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分析和研究。虽然在个案中努力追求了正义,但却难以提炼并产生制度层面上的正义。白松法官是少有的在这一领域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典型。她不仅身体力行,尽力在个案中实现正义,而且不断地上下求索,以实现制度上的正义。这种追求与坚持最终形成了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它使我们从案例中,从她个人的经验和感悟中,深入地理解了医疗纠纷领域中的制度安排及其持续的展开和完善。

开卷有益,对于此书而言更是如此。不论是医疗纠纷的当事人,还是法律实务工作者,或者是法学理论研究者,都会从此书中获益匪浅。

在此我不仅要感谢作者为大众提供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也要祝贺作者在不断追求卓越的征途上能创作智慧的结晶。有感于此,是以为序。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晨光

2021年3月3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