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篇
迈向南极第一步
终于到了这一天。2012年10月29日,我与前来送别的朋友在火车站台挥手告别,提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从北京来到上海,在甲板上给家人打了报平安的电话……
此刻,长江入海口,2万多吨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停泊在码头上,显得格外威严安静。明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我将乘着这条“钢铁巨龙”,一路向南,奔赴南极昆仑站。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幸运的。我的故乡在吉林桦甸,毗邻长白山。从小,放眼望去都是冰天雪地和层峦叠嶂的大山。黑土地抚育了我成长,高耸的大山又像一道道屏障,将我与外边的世界阻隔。
可能是因为生长在东北的缘故,所以我从小就有一种对于大海的向往。我要感谢记者这个职业,让我工作后可以经常看到大海,甚至去南极走一走。是这个职业,给了我乘风破浪的机会。
夜幕下,我手扶“雪龙”号被冰雪洗礼过的栏杆,踏着暴雨洗刷过的甲板,回首过去两年参加高原选拔训练的经历,我像做了一场纷华的梦,恍如隔世。
中国南极昆仑站地处南极“冰盖之巅”,海拔约4000米,低温酷寒、高原缺氧。前往昆仑站途中,队员需要经过1200多公里的冰雪路,会遇到冰裂隙、白化天、地吹雪等恶劣路况和天气,除了身体要承受住极端环境考验,更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开展高原选拔训练,是选拔昆仑站队员的重中之重,也是我迈向南极昆仑站的“第一步”。

码头上的“雪龙”号

西藏选拔训练合影
2011年8月,经过一系列医学检测、历经48个小时辗转,我乘火车第一次来到西藏拉萨。训练选择在西藏,是因为西藏的海拔、气候、环境与南极内陆地区接近,便于对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具有敏感体质的队员进行筛查,训练科目包括高原适应性训练、公路训练、登山训练、GPS使用等内容。
在西藏登山队体校,我们首先接受垂直攀登训练。南极科考是一项风险较高、大规模复杂作业较多的野外科考,随时可能遇到雪坡、冰裂隙等复杂地形,因此必须掌握垂直攀登技能。
事先,教练把用于攀登的主绳一端通过专业装备固定在高处,另一端自然下垂至地面。当时,我们围在教练身边,学习如何利用主绳、安全带、上升器、主锁等装备,并配合使用绳结进行垂直攀登。
该训练要求动作协调、手脚默契,在分组练习中,我们没多久就满身大汗,胳膊、大腿酸痛难忍。一天后,我们又开始徒步训练。徒步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训练位于海拔约4000米的山区,再加上当天细雨蒙蒙,山路崎岖,路面湿滑,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脚下安全。随着训练深入,山坡越来越陡,路面也越来越滑,我们必须手脚并用,奋力攀登。很快,大家的裤腿上、鞋上就溅满了泥点。

在西藏参加登山训练
几个小时后,我们艰难跋涉到途中休整点。喝水、野餐……正当我以为徒步告一段落时,训练又开始了。上山难,下山更难,尤其是在体力逐渐透支的情况下。全天徒步约5个小时,行进七八公里。
经过几天的高原适应性训练,我们基本适应了海拔3600米的高原环境,正当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新的训练科目又开始了。我们乘车从拉萨来到海拔约4300米的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开展更高海拔地区的攀登训练。该基地距离拉萨约100公里,附近有数座海拔6000—7000米的高山,非常适合开展高原攀登训练。
在羊八井期间,我们进行了GPS使用、负重徒步、高海拔登山等多门类、全方位的训练。这期间,随队医务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医学检测。医学检测不同于体检,是对队员身体素质、高原适应能力的科考。检测内容包括血氧含量、血压、肺功能检测、心电图、唾液提取送检等,这些检测并非一次完成,而是采取跟踪监测的方式,在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医务人员都会安排相关医学检测。
就这样,我两次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每次为期半个月。通过训练,我和队友提升了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自救能力,最终入选中国第29次赴南极科考队昆仑站队。
那就出发吧,一路向南,直到世界的尽头。历时156天,总航程2.9万多海里,去经历狂风暴雪的考验。
那就出发吧,万事俱备,登顶“南极冰盖”,去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景,感受“极地人”的精神。